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研究

时间:2022-05-08 08:30:58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研究

摘 要: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高校必须创新培养模式,建立、完善实践性教学计划。本文以广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实践教学需求调研,总结出学生对本专业在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意见。针对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之处,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胜任力素质模型,提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实践教学体系方案,通过构建“认知―模拟―体验―实习”模式和校企培养模式,充分运用课堂、实验室、企业三方资源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才。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胜任能力模型 实践教学 培养模式

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操作性较强,所学知识系统而分散。基于此特点,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岗位胜任力的专业性人才,学校必须创新培养模式,制定相关实践性教学设计[1]。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健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本文以广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二以上学生及本专业毕业两年内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方法及改进意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法。

1.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及平台建设、实践存的问题和对策等方面[3],本文将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在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方面,美国高等教育计划中,实践课程在总课程中占比75%,而英国实践教学高达65%,此外美国管理类专业社会实践时间按规定须达1000小时[4];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方面,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偏重人才测评、谈判技术、薪酬管理、员工激励和基于数据的决策[5]。此外,课堂练习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学校通过让学生主动参加各种科研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等专业综合素质,人力资源专业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6];国外教学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十分注重实践教学课程所占比重,如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组织管理系本科课程更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在各个行业的功能,学生实践课程比较多,比较重视组织行为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7]。

国内学者中,王明琴从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出发,指出实践教学模式包括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学术报告、假期的社会调查等[8];在体系建设方面,崔颖指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实践、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践,校外实践包括阶段性专业实习和岗位实习。作者指出课程相关理论授课和实践要同步进行,并在不同的授课内容学习后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如劳动力市场调查、社会保障情况的调查等[9];关于平台建设,王馨晨等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必须以“应用”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因此要构建“理论知识+活动策划+业务操作能力+综合素质”的教学平台[10]。

针对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许多学者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崔颖认为,师资力量要做到校内为主,内外结合,可通过定期去企业挂职锻炼和带薪学习等方式提升现有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并积极引进校外资源,如聘用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功人士作为兼职老师、邀请专家举办讲座等[11];张徽燕认为,教师应该将企业现实面临的问题带到实验室的模拟训练中,配备操作文案、在线绩效考核系统等,同时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进行指导和点评[12];在如何构建实践性教学计划的问题上,杨月坤基于传统的五大实践教学模块提出了要构建课程实践教学、模拟实验操作、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的四位一体,建立综合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13];在实践教学的时间及档期安排方面,王馨晨等认为应该为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安排恰当的时间,如大一以树立职业意识为重点;大二开始设计职业生涯,加强社会实践,提高职业胜任力;大三学习就业政策、训练就业技巧;大四进行实习,熟悉业务岗位。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实践性教学的研究为实施实践教学提供了指导意见。

2.广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概况

本次调研运用问卷调查法,从广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满意度、学生对专业课的掌握程度、学生相关工作胜任度、实验设备及企业外部合作情况等方面展开调查,结果统计如表一所示。

在专业课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查中,选择理论授课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的学生占比都在三分之一左右,表明总体而言,本专业课堂实践教学方式比较丰富;在实践性教学满意度的调查中,学生表示对实践性教学总体上不甚满意,无论是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还是课堂外的社会实践,很满意的学生都只占2%,相比课外实践,课堂实践的满意度稍高,课内和课外实践的不满意率分别为34%和56%;一半的受访学生表示基本掌握了专业课所学知识,另外4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掌握了一部分专业知识,虽无完全没掌握的学生,但基本掌握知识的情况仍有待提高;在关于能否从事并胜任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找到合适的工作并胜任相关岗位;经走访调查得知:与实验室合作的企业有浦发银行和立白集团,其合作内容包括带领学生参观企业,与企业领导面谈,使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学院还引进了方宇经管类跨专业校内综合实习平台,模拟的企业实际运作环境包含制造企业、银行、物流和商贸公司等,此实习平台要求成员共同完成公司的组建、注册和运营等日常事务。

3.广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调研发现,广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时间及档期安排、实习基地及教学设备、教学内容及形式、相关考核方法等方面存在显著问题,使实践教学成果大打折扣。本次调研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如下表二所示的维度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结果如下表整理所示。此外,运用访谈法对教学内容及形式、相关考核方法等维度进行深入调查,各调查结果阐述如下。

专业实践时间方面,档期较短且安排不合理。在调查中,反映实践性教学时间偏短的学生占73%,可见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需求度较高,并且希望加长实践教学时间。

在实习基地及教学设备的相关调查中,仅有3%的学生知道学院配有实习基地,表明实习基地流于形式的问题较突出。调查发现,教学设备投入资金较少的问题日益显著。模拟训练所需资源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还要配备相关实验设备,学校在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存有缺陷,导致模拟实验室尚未完整配套。

在访谈中,受访者表示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针对性不强、系统性较弱、课程安排不合理及教学形式不恰当等问题。其一,教学内容应当依据胜任力模型发现学生欠缺的专业素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培养。大四及往届毕业生普遍认为,导致不能胜任人力相关工作的原因主要有:对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方法的掌握不足,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等,但针对以上问题设置的实践课程内容相对较少。其二,实践内容缺乏明确的计划与安排,使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学校虽然每学期都为学生安排数周实习时间,但并未说明每一实习期需着重培养及训练的能力,导致学生每学期在各自的实习单位均重复完成近乎相同的打杂工作,使实习并未有效强化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更使实习流于形式。其三,工商管理学院的实践课程主要包含课堂案例分析、计算机实验室课程教学、企业参观见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看似多样化的实践课程内容,但其中的课程安排并非合理。如在SPSS这门运用广泛、实用性强的计算机实验室课程的教学安排上课时较少,且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分离,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只会简单运用某些描述性分析方法。其四,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并未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未能做到因课制宜,致使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难以提高学生的模拟操作能力。如在课堂实践方面,多数老师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安排学生分工合作,但小组内“搭便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想在专业实践方面有所收获的学生却苦于不能得到有效建议及系统指导,使学生真正获取的知识与预期成果相差甚远。

4.基于胜任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理查德・威廉姆斯(Richard S Williams)认为:“胜任素质模型描述了有效地完成特定组织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特征的独特结合。”[14]本文综合Young等人构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素质模型[15],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与大学生的培养要素结合起来,总结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胜任力模型如下表二所示。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胜任力模型的分析不难发现,广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覆盖了相关知识因素,如招聘与选拔课程、培训与开发课程等,满足了学生对专业素质中相关知识的需求,但由于这些课程实践性较强,仅通过课堂授课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导致学生在薪酬、绩效、法务等实操性较强的课程中掌握程度较低,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本文认为必须有针对性地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建立“认知―模拟―体验―实习”模式和校企培养模式,充分运用课堂、实验室、企业三方资源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并充分胜任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学生。

“认知―模拟―体验―实习”模式分为四阶段:始于认知阶段,本阶段除了通过课堂案例讲解、小组演练、情景模拟、企业参观访谈等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相应工作岗位的了解,使学生熟悉人力资源岗位在企业中的定位及具体工作内容,为以后深入学习各模块知识打好基础,此环节适合安排于第一或第二学期;模拟阶段旨在结合理论授课和课堂模拟演练、课后实验室模拟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专业软件如绩效考核软件、办公室OA办公系统、薪酬计算相关软件等的操作能力,使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一环节适合安排于第三及第四学期,同时需贯穿第五、第六学期的学习中;体验环节则强调更深入的社会化程度,要求在阶段性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针对所学课程进行短期实习,让学生在校内专业课老师和校外签约兼职老师(最好为企业人力资源部主管)的指导下,对阶段性学习成果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这一阶段需在第六学期之前完成;实习阶段涵盖了寒暑假社会实践和第七、八学期的岗位实习,着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寒暑假实习过程中要保证老师及学校能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其在专业工作和职场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岗位实习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和综合素质的系统性的锻炼,也是对学校近四年培养方案的实践检测,学生通过岗位实习进一步加深对岗位的全方位理解。

结语

本次调研以广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研究对象,从实践教学的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实验设备及企业外部合作情况、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满意度、学生对专业课的掌握程度、学生相关工作胜任度等方面展开调查,发现本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实践时间较短且档期安排不合理,实习基地流于形式,教学设备投入资金较少,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系统性较弱,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形式不恰当及考核方式欠佳等。

结合学生意见和企业要求,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合理安排学生实践阶段,结合企业用人要求设置实践内容,实践形式更加多样,加强对实习指导老师的考核监督等。

本文最后总结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相关要求和胜任素质模型,同时结合广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设计出基于胜任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指出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有针对性地建立“认知―模拟―体验―实习”模式和校企培养模式,运用课堂、实验室、企业三方资源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并能充分胜任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聂冬.中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比较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陈建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0(3).

[3]胡建平,等.“产学研”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曾双全,等.美国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考试周刊,2009(2).

[5]范冠华.美国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基于学生胜任力开发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12(9).

[6]杨新荣.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

[7]冯伟明.试论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J].科技教育,2009(2).

[8]王明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2010(3).

[9]崔颖.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的实证研究[J].基于全球视角的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10]王馨晨,等.就业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思考[J].兰州学刊,2013.08.

[11]陈浩.地方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大众科技,2010(7).

[12]张徽燕,等.从胜任力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13]杨月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1(7)10.

[14]Richard S Williams.Performance Management,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15]贾丽蓉.我国中小企业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模型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上一篇:方寸间看全国人代会 下一篇: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结构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