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策略探讨

时间:2022-05-08 06:14:02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策略探讨

摘要:“行动导向”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广受推崇的一种教学范式,对于推动专业课教学改革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体现“行动导向”理论内涵的教学组织策略主要有三种:基于真实任务的合作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和基于案例辨析的讨论学习。揭示“行动导向”理论的行动性和普适性的特征,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策略;真实任务;案例辨析;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68-04

“行动导向”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广受推崇的一种教学范式,对于推动专业课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体现“行动导向”理论内涵的教学组织策略主要有三种:基于真实任务的合作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和基于案例辨析的讨论学习。

一、基于真实任务的合作学习

这种教学组织策略是指还原经验、知识产生的情境,在真实的工作活动、社会环境中,通过具体的行动与交流来建构经验知识的教学组织策略,本质上含有一种社会文化实践活动。专业课中的项目教学及仿真训练,都是以“接近真实”的任务来引导学习,最终以任务的完成来评测行动质量,此类课例比比皆是,不再赘述。我们在此重点探讨文化课如何基于真实任务开展教学,以显示“行动导向”的理论覆盖性和主体建构性。

以英语教学为例,教师结合学生在服装销售门店的见习经历,归纳出销售中常遇难题――顾客退货(Refund)、换货(Exchange),引导学生解决职业工作中真实任务――如何满足顾客合理要求、委婉拒绝顾客的不当请求,在销售服务中维护公司的利益和良好形象。

第一步,营造氛围,导入课题:Refund!Exchange(退、换货问题)!第二步,讨论聚焦,确立原则。讨论归纳顾客退、换货的各种理由,进而确立解决问题的原则及服务技巧:态度友善,程序规范,掌握原则,合理退换,优质服务。具体分4种情境:(1)不影响二次销售,在规定期限内,凭购物凭证退换――Ok. You can exchange it(好的,可以换)。(2)换货要补差价,事先说明,提供选择――Ok. You can exchange it. But I am afraid they are not the same price(好的,但是价格不一样)……如顾客想把150元的白色裙子换成200元牛仔裙,可以说,“That will cost you more. The balance is ¥50(这将花费你更多,要补50元差价)”。(3)超期退货,责任不在店方,但不影响二次销售的,尽量劝阻;如果顾客退货意愿强烈,尽量使用商品优惠券,适当给出让步空间,避免公司利益损失――We can not pay you back in cash, but we can pay you back in merchandise coupons. Because it is the store rule. It equals to cash in our store(我们不能付你现金,但可以给你商品优惠券,这是商店的规定,它在我们的商店等同于现金)。(4)因顾客洗涤不当,造成衣服褪色(fade)或皱缩(shrink),影响二次销售,婉言拒绝退换――We’re sorry, we can’t exchange it. We’re sorry, we can’t refund it. Because it was washed in a wrong way(很抱歉,我们不能换;很抱歉,我们不能退款,因为您的这件衣服的洗涤不当)……第三步,分组练习,展示交流。第四步,回归任务,建构图式。教师根据教学事实,建构处置“顾客退换货问题”的规范服务(见图1),并且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Don’t be unhappy and worried. Exchange and refund are parts of our jobs. Good after-sale-service makes profit, too.Remember that: a man without a smiling face must not open a shop.So, please politely say: Welcome to our shop again. Welcome to our shop again. Goodbye!

通过“真实任务”的合作学习,学生解决了初入职场遇到的棘手问题,建立了清晰规范的心理图式,有利于克服紧张、沮丧心理,有利于加深对销售服务意义的理解,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

这种教学组织策略是指面对具有一定难度的认知问题,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引向性的操作,使疑难问题得以解决的探究过程。一般多用于基本概念或原理的讲解中,比起传统的讲授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结构化的行动中建构知识经验。

以中职电工课程为例,教师在讲解“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这一个基本概念时,将该定义概括为两层意思:一是导体有电阻的原因,是形成电流的电子在定向移动中跟原子核、其他电子等发生碰撞受到阻力;二是导体的电阻是由它本身的物理条件(如长短、粗细、材料温度等)决定的。虽然这两层含义概括讲解精当,但还是比较抽象,学生缺乏具体的感性认识和认知过程,不利于知识的深度掌握。如果我们把第二层含义(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究过程(程序性知识):探究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那么,学生在探究“行动”中可以建构经验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将更有利于专业学习和职业实践的深度展开。具体程序如下。

第一步,呈现刺激,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材质、长短、粗细等物理特征不同的导线(见图2),提出问题,打通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1)生活中常见的导线多是铜芯或铝芯,为什么不用铁芯?(2)不同规格的电炉,为什么有的电炉丝长,有的电炉丝比较短?(3)为什么有的导线心比较粗?特别是连接那些工作需要大电流的电器的导线。

第二步,讨论聚焦,表征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作出猜想:根据分析,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材料、粗细、长度、温度有关。所有问题归结为:怎样设计实验证明猜想,实验中如何选择控制变量。

第三步,提供咨询,制订计划。教师参与讨论,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第一,控制变量:在判定一个因素(如材料)对电阻的影响时,在实验时应该保持其他因素(如粗细、长度、温度)不变,这样才可能观察出这个因素(材料)是不是影响因素。第二,准备实验器材:导线,电流表,开关,电源,长度和粗细都相同的锰铜丝和镍铬丝各一根,粗细相同但长度为原来一半的镍铬丝一根,长度相同但横截面为原来2倍的镍铬丝一根。第三,确定实验方案:首先按图3所示装置连好线路;其次把导线分别接在长短和粗细都相同的锰铜丝和镍铬丝两端,记录电流表的示数;再次把导线接在长度减半的镍铬丝上,记录电流的示数;接下来把导线接在长度不变,粗细增大到2倍的镍铬丝上,记录电流表示数;最后按照图4所示,用酒精灯给细铁丝加热,在铁丝温度逐渐升高并发红的过程中,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变化。

第四步,实验探究,建构知识。学生按照实验方案,在控制不变量的前提下,每次选择一个变量(材料、粗细、长短和温度),依次测定导线的电阻,得出相应的实验数据(略)。教师再补充新知:对大多数导体来说,导体温度越高,电阻越大;温度越低,电阻越小。某些材料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电阻会突然消失,这就是超导现象,利用超导原理,人类发明了磁悬浮列车。

第五步,评估交流,评价行动:(1)请学生相互交流,看看结果与结论是否相同。(2)评估实验方案,看看实验有无需要改进的方法。(3)反思问题解决的方法,建构行动策略和心理图式(见图5)。

通过五个环节的探究实验,我们不仅可以将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过程性行动,还可以形成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策略;学生在探究行动中不仅获得学习需要的结果,还培养了探究能力和反思性评价能力,比接受式学习自然体验深刻。

此外,在专业课中,特别是学习概念原理,采用问题导读的方法引领学生思考,逐渐逼近需要整体建构的结论或事实,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方式。如在教学“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一节内容时,教师制订了这样的阅读提纲:(1)电动机定子绕组中通入三相交流电后是如何产生旋转磁场的?(2)转子导体中电流是怎样产生的?(3)转子是受何力驱使转起来的?(4)异步电动机的转动方向与旋转磁场的转向是一致的,还是相反的?(5)异步电动机的名称由来是什么?[1]通过5个问题的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原点问题,实现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文化课采用问题导读的方式,可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行动,化解结构认知难点,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在逻辑,进而在意义场中探究解决局部问题,形成探究反思能力,明白这一点,文化课就很容易建立基于问题的行动序列,变单向灌输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发现式学习,实现教学方式的有效转变。

三、基于案例辨析的讨论学习

这种教学组织策略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或设计相关的典型案例(如“海因茨偷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从中发现隐藏的关键属性,进而抽象出一般性原理的一种学习组织策略。作为“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策略,选择案例提供合适的类比情境,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视角隐藏其中,有助于学生在比较辨析中获得重要概念,获得解决一大类问题的原理和方法,使得学习成为动态的探究行动,而不是静态的等待接受。如教师讲解“犯罪”的内涵和特点时应告诉学生:所谓犯罪,是指危害社会、违反刑法规定的,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并强调犯罪行为具有三个特点,即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惩罚。这种讲解只是照本宣科,难以触发学生的主动探究行动,显然是一种低效的教学活动。如果采用基于案例辨析的讨论学习,则情况就大为改观(注:案例涉及法规有变,引用时删改较大)。[2]

第一步:呈现[案例1]、[案例2],标上“是”的标签;呈现[案例3]、[案例4],标上“否”的标签。

[案例1]侯某等6人是技校学生,是好兄弟。为庆祝王某生日,他们偷盗了压缩机厂的大量铜质零部件,价值超过6万元,但以废铜销赃出卖,仅得1000多元。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最后,王某、侯某等6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案例2]中学生王某哥哥是个劳改释放人员,一天与邻居发生冲突,失手将邻居打死。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王某的哥哥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

[案例3]男青年工人张某在买水果时,与李某发生口角,双方互殴,张某用手中的燃着的香烟在李某脸上烫起一个黄豆大的水泡。事后,张某主动承认错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殴打他人的,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最后,张某受到了行政处罚。

[案例4]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学生杨某、刘某为提升自己QQ空间的人气,借玉树地震热点话题制造谣言、日志称:美国宇航局、美国国家地震台网预测,中国陕西大地震于2010年6月13日降临,震中为陕西兴平市,震级为7―8级,位于渭北平原地震带,此后还会有600多次余震。此帖引起了众多网民关注。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杨某、刘某被行政拘留。

第二步:比较分析案例,构建概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标注“是”的案例与标注“否”的案例,得出两类案例中行为的区别:“是”犯罪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即社会危害。而“否”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接着,找出“是”行为的共同性(社会危害严重,违反《刑法》规定,受到《刑法》处罚),从而构建如前所述的“犯罪”的概念和特点。重新审视[案例4],如果后果严重,触犯《刑法》,就会从“一般违法”发展为“犯罪”。

第三步:要求学生运用“犯罪”概念。教师选择了6个不加“是”与“否”标志的例证,有的属于犯罪行为,有的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有的仅仅是不道德行为,请学生分别作出判断,此处不再赘述。可见,文化课可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通过案例设计引导学生在案例辨析中展开行动,在行动中建构知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无论是操作类课程还是理论认知类课程,都可以依据“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按照工作过程或文本逻辑实施情境化教学,引导学生在“行动”中获得关于工作或学习经验,进而建构“职业行动能力和有意义的理性化的结构”。[3]因此,“行动导向”教学原则,既具有职教特质又符合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可以提升到普适性的教学论高度,用于统摄、指导和阐释职业教育的教学行为,为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沈中汉.“读、验、讲、练”四字教学法在中职电工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2]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正确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下一篇:基坑开挖施工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