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建筑――佛塔

时间:2022-05-08 10:23:56

寺院建筑――佛塔

[摘要]佛塔是整个寺院中最高的建筑物,在印度是佛的象征,舍利的存放处,在中国寺院的布局中却另辟别院,独立于伽蓝七堂之外。佛塔随佛教来到中国,佛塔和佛教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改造中创新出新的形式,中国人的智慧在佛教建筑得到了发挥――兼容并蓄。塔有多种形式,形态各异,有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喇嘛式、缅甸式、金刚宝座式等。

[关键词]佛教建筑;舍利;佛塔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172

佛塔,也称宝塔,原本是印度佛教梵文“Stupa”(@堵波)的音译,有的也称为浮屠,来源于印度梵文“Buddastupa”,藏语称“藏文”(曲登),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法物。许多佛塔会刻有建塔碑记p圣像p佛经等。根据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后的舍利,被分成八万四千份,在世界各地建塔加以供奉。

佛塔基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佛塔的平面呈方形、八角形,也有六角、十二角形的,还有圆形的。佛塔的层数多为单数,有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泛指七层佛塔。佛塔有实心塔、空心塔,单座塔、双子塔。中国的佛塔吸收了古印度佛塔和尼泊尔佛塔的建造艺术,结合了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的精华,创造出了有中国风格的“佛塔”。

1佛塔的出现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梵文的“Stupa”与巴利文“Thupo”也随佛教传入我国,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在古印度“Stupa”是用来珍藏释迦牟尼涅盘后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经的,因此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隋唐时期,有翻译家创造出了“塔”字,沿用至今。

佛塔的造型起源于印度,据史料记载,释迦牟尼涅盘后火化形成舍利,八个国王带兵争夺,分别分得一份,带回各国建塔供奉。在释迦牟尼一生中诞生地点、成道地点、首次说法地点、安居地点、从忉利天地点、化度分别僧地点、将入涅盘地点、涅盘地点八个地方,兰毗尼花园、尼连禅寺、鹿野苑、陀园、桑迦尸国曲女城、王舍城、毗耶离城、拘尸那城建造了聚莲塔、菩提塔、吉祥塔、神变塔、天降塔、和平塔、胜利塔、涅盘塔灵塔。这就是最初的佛塔,非常有纪念意义。

2佛塔的演变

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历经汉化而形成汉传佛教。佛塔由原本的覆钵式塔汉化为楼阁式塔、亭格式塔,又由楼阁式塔衍生出密檐式塔。

原始的佛塔在印度时名为“支提”,形状多为方形和原形。支提的特点是多个塔形成一个塔群,塔身也不是很高。随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印度的佛塔文化也理所当然地在中国生根开花。这时的佛塔已经注入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汉传佛教地区佛塔的塔身一般都较高,形状多为四边形和六边形。同时也不以塔群为主,多为独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塔(@堵波)c中国的阁楼相结合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的不断发展,再与佛教传播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借鉴,逐步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多姿多彩的佛塔样式,如楼阁式、亭格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式佛塔。

21早期佛塔

印度早期的佛塔就像是一个半圆形的大土堆,基本上就是我们大家看到的坟墓的形式。印度桑奇大塔是现存比较完整的早期佛塔,中央是覆钵形塔体,位于方形平台上,佛塔的底部有基台,正前方有台阶上下。最外层周围有绕塔围栏,围栏的东、西、南、北各有一个牌坊状的塔门。

22覆钵式塔

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为藏传佛教所常用。覆钵式塔的塔身是一个半圆形的钵体,形似一个倒扣的碗。起源于印度早期佛塔的形式。覆体上面建有巨大的塔刹和一个高大的须弥座。著名的有北京北海白塔、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宁夏青铜峡市一百零八塔等。

23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的形式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外形和结构,是中国保存下来数量最多的佛塔,形体最高大,历史悠久。我们现在见到的著名的楼阁式塔有西安大雁塔、山西应县木塔、河南开封v国寺铁塔、杭州六和塔、银川海宝塔、四川泸州报恩寺塔。

24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的特点是第一层比较高,从第二层往上各层开始变得低矮,高度和面阔也亦逐渐缩小,而且越往上收缩的幅度更大,各层之间的密檐紧密相接,因此而得名。密檐式塔整体形似炮弹形。河南登封是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同时此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塔实物。

嵩岳寺塔修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嵩岳寺塔的总高度约30米,底层直径约106米。嵩岳寺塔的外形流畅,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嵩岳寺塔设计独到、施工巧妙,使得这座古塔屹立千余年而不倒。其他像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寻塔也是密檐式塔中的精品。

25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的下部是为一方形巨大高台,台上建五个正方形密檐小塔(代表密宗五方五佛)。塔由塔基、金刚座和顶部的五座玲珑宝塔组成。金刚宝座塔在中国自明代开始陆续建造,总体数量不多,据统计全国有50余处。著名的代表是北京真觉寺塔、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慈恩寺的金刚宝座塔等。

26墓塔(塔林)

墓塔,此类都为寺院圆寂祖师、高僧所立,最有名的如嵩山少林寺的塔林及北京潭柘寺的塔林。

3佛塔的建筑材料

佛塔从建造初期的方形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六边形、八边形、圆形;外形变化中佛塔的建筑技术、佛塔的结构也日趋合理;建造所使用的材质也在发生变化,从早期传统的夯土、木材,发展到了砖石、 琉璃、金属等多种材料。

中国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两汉南北朝时期建造的木塔居多,唐宋时期砖石塔得到了很大发展。

4形式

塔的高度从数寸之小到数十丈都有,如吴越王所制之宝箧印塔高不过数寸,而魏献文帝时所造之永宁寺塔则号称百丈,为中国之第一高塔。

不论佛塔的形态、大小、结构、材料如何,佛塔的基本造型由三部分组成――塔基、塔身、塔刹。早期的佛塔(@堵波)基本上就是我们大家看到的坟墓的形式,比较简单,像是一个半圆形的大土堆,是由基座、一个半圆形覆钵、方形平台、塔x构成。塔基有多种形状,塔身呈以阶梯状层层向上垒筑,最高处收拢成塔冠。塔在组合上也有不同形式,有单塔、双塔、三塔、五塔和群塔等;目的也更多样化,有为供奉佛舍利而建,有为珍藏佛经而建,也有为敬八尊佛而建。

5佛塔位置的变化

印度的支提堂与寺院也是以@堵波为中心所建造,如巴雅(Bhaja)、克利(Karle)及纳希克(Nasik)石窟院的早期形式,佛塔的位置都是在寺院的中心作为最早的建筑形式。

犍陀罗时期佛教寺院的特点是:寺院分为塔院和僧院两部份,把佛地及其供养者组织在一个寺院内,塔院和僧院之间往往有中庭相隔。塔院以佛塔为中心,周围有许多小塔或佛堂,塔是早期佛教寺院礼拜对象。

中国寺院的发展,从接受来自天竺的@堵波变为楼阁式塔,由圆变方,甚至六角与八角至十二角的造型,再由以塔为中心的塔院,变为中轴线上的前塔后殿的布局,最后变成以殿为主的形式,而塔的位置则由中心偏南,渐移至寺侧,或衍生成中轴线对称的双塔形式。

由于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加入中国人的审美概念及建造技术,在建筑中轴线中发展出双塔相对及三塔的布局,如宋代泉州开元寺双塔,全为花岗岩所建,雕工精致;安徽宣城广教寺的双塔,方形长,玲珑秀丽。三塔如云南丽江崇圣寺的三座白塔,主塔密檐式,立于山水之间,造型饱满而长。后来,汉地(藏地)塔的重要性渐渐不如佛殿,有的已移至寺边或寺后。

6塔的功能

塔的功能由于具有登高望远的特质,山水之间,临风揽胜,缀墨题诗,特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具有文学诗意的特质。登高望远,又具料敌于前的警示功用,所以也具有国防的功能,边界的佛塔如山西北部的佛塔有时又称料敌塔。加上中国明清地理风水之说特兴,也产生与风水有关的文峰塔,实则与佛教无关,但造形上多模仿佛塔的形式,多立于山巅水湄,用来镇风镇水。

佛塔具有镇佑性、观赏性,还有实用性。最初是为了盛放圣贤的舍利,演变为可以放置得道高僧的遗体骨灰和佛教经书圣物等,这成为广大信教群众朝觐的精神寄托,使得佛塔具有了更深层意义和象征性,是各个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参考文献:

[1]张驭寰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2]王F祥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孔祥东(1974―),男,汉族,山东邹城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佛教建筑;孟景琚(1985―),女,汉族,山东邹城人,助理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建筑材料的用途。

上一篇:基于R型系统聚类分析的网络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 下一篇:对空置房产征税有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