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培养

时间:2022-05-08 08:59:47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培养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为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统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那么在小学阶段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呢?

一、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统计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统计是根据问题的需要,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并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的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并教会学生能从报刊、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教会他们读懂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及与同伴的合作和交流。学生只有在整个统计教学中全过程参与才能够体会到统计的内涵,才能知道如何去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手中的数据,进而对统计活动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二、在学生亲身体验中建立统计观念

统计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生除了全过程参与还必须要亲身体验不同的统计内容,以增强他们的统计和分析能力。对于学生的体验活动教师要寻找丰富的题材去帮助学生体验,同时要教学生如何去亲身体验。如,“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初步体验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等等。这样就会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在体验中发现。

三、将统计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以前的统计知识与方法的教学,大多是教师利用课本上的例题为学生提供现成的数据和信息,学生只要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了,这种情况下教出来的学生不会“活学活用”。现在对于统计的教学需要我们教师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具体情境来学习统计知识和方法,要让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要体会到统计的思想和观念。小学生获取数据、收集数据的渠道有两条:一是亲身经历的事件,如,购买物品,调查有关事件等;二是间接的事件,如,从报纸、杂志、电视以及他人的口述中获取信息。由于我们的小学生自己经历的事件是有限的,所以间接获取数据信息将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于间接获取的信息和数据加以分析利用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这些信息和数据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现实中进行判断。

四、教会学生将统计运用于实践

学生了解统计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的,就会有将其运用于实践的想法,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思想和价值。例如,引导学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让学生能够设计某些简单的统计活动;使学生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在生产、生活、科学和航空领域的广泛应用。例如,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情况,一个家庭每月各种生活的开支等,这样就需要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学生认识了这些统计图后就会很自然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中。

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培养至关重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理性化。

(作者单位 贵州省三都县三合镇大塘小学)

上一篇:读懂教材从“读图”开始 下一篇: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