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的对比分析

时间:2022-05-08 07:07:48

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的对比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用份额转移分析方法,对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西北五省区的经济增长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指出了加快各区经济增长的政策方向。

关键词:份额转移分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增长量

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5-0029-03

区域产业结构演化与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侧面。在实际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忽视这两个侧面客观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即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不同速度的经济增长又对产业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并且必将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文章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产业结构角度考察其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西北各省区尽快形成体现区位特点和专业化分工优势的区域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不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五省区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概况

索洛、斯旺、米德等人发展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区域之间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的转移活动和要素收益必将出现均等化趋势,各地区只能以相同的增长率为权数分享总体的经济增长。但在实际经济中,各地区与各部门存在生产要素禀赋不平衡和要素自由流动的诸多限制,导致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出非均衡性,区域各产业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结构主义理论则认为,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高度的关联性,而且产业结构效应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劳动和资本等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和地区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和地区转移,体现区域特色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区域的产业分工和比较优势也将逐步显现,整个区域经济必将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

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我国西北五省(区)的经济增长明显加快。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至2005年,宁夏、陕西、青海和新疆等四省区的GDP年均增长速度都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达到15.62%、15.53%、13.98%和13.82%,仅甘肃省落后全国水平1.34个百分点。从各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来看,在第一产业中,除新疆外,其余四省区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第三产业中,只有宁夏的年均增速略高出全国水平;但在第二产业中,除甘肃省外,其余四省区均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五省区根据自身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资源与区位条件,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变化。以2005年GDP结构为例西北五省区的产业结构类型与全国类似。均为“二三一”型。但以2005年和2000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对比来看,第一产业中,除新疆和甘肃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陕西和宁夏的比重迅速降低到全国水平以下;第二产业中,除陕西和青海的比重迅速高出全国水平外,其余各省区均仍低于全国水平;五省区的第三产业比重在2000年全面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到2005年除宁夏和甘肃的比重仍然略高于全国水平外,其余省区则低于全国平均比重。总体上讲,西部大开发正式实施七年多来,西北各省区的产业结构迅速变动,体现出第一产业比重较快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除甘肃和宁夏外均出现明显下滑、区域产业结构水平逐步优化的趋势特征。

2.对比分析方法、指标与判断标准

2.1 份额转移分析方法

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不仅可以考察因资源投入而引起区域经济增长的数量变动,而且可以为随之而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开拓思路。份额转移分析方法是分析产业区位与产业结构变动的有效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被研究地区的经济增长与标准地区的经济增长联系起来比较,一个区域总的经济增长的差异就可以分解成分享增长和转移增长两个部分,并从中加以解释。其中分享增长是研究区域在某一时期以背景区域平均增长速度增长所获得的增长量,是测定各地区经济增长偏差的基准参数。转移增长是因各部门间、各地区间资源转移而获得的增长量,又可以将其分为结构性转移增长和区位性转移增长两个部分,前者是由于某区域产业结构偏离背景区域产业结构而引起的增长,后者是由于生产要素的区位差异而引起的区域转移增长,具体表现为区域某产业部门的实际增长量与以背景区域对应部门的平均增长所获得的增长量的差额,是我们分析判断该生产要素有无区位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

2.2 分析指标

基于上述分析方法,我们可以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个方面来对比分析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①,主要的应用表达式包括:

2.3 判断标准

上式中:如果区域某产业从基期0到报告期t以背景区域总增长率增长而得到的增长量低于实际增长水平,则Nj>0,反之,则Nj0,反之,则Pj0,反之, D

3.计算与对比结果

我们以西部大开发正式实施的2000年为基期,2005年为报告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和2006年)的五省区GDP数据资料并按可比价格转换,把西北各省区的经济增长与全国(背景区域)平均增长水平联系起来比较,分析影响各省区经济增长的差异因素,计算结果如下表1和表2。

由表1可以看出,五地的分享增长量都较大,特别是陕西、新疆和甘肃的分享增长量均超过了990亿元,说明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均以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获得了较大增长。五省区的总转移增长量均远远小于其分享增长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陕西、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因为总转移增长是由资源转移活动所致,这说明陕西与宁夏在六年内存在较多的资源转移,经济流动也最为活跃。青海、甘肃和新疆的总转移增长量较小、甚至为负数值,但是青海和新疆的实际经济增长仍然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结构增长量来看,除了新疆的增长量为负数外,其余各省区均为较小的正数值,这说明西北五省区因结构变化带动的总的经济增长速度均十分有限。五地的第一、二产业结构增长量均为负数值,说明在农业和工业中仅存在很少的高速增长部门。但是五地的第三产业的结构增长量都为正值,说明这些地区的服务业中存在较多高速增长的部门。再从区位增长量来看,新疆和青海的第一产业增长量是正数,而宁夏、甘肃和陕西的增长量均为负数,表明前两地在发展农业方面具有一定区位竞争优势,后三地则呈现区位竞争劣势。五省区的第二产业增长量均大于零,说明西北各省域在发展第二产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区位竞争优势,特别是陕西省的区位优势最为突出,而甘肃省的区位竞争力相对最弱。除宁夏外,其余四省区的第三产业区位增长量均是负数,这和我们通常的认识正好相反。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五省区的第一产业结构变化效应逐步减弱,产业的区位竞争力趋于下降。各省区的第二产业结构效益较差,青海、宁夏和新疆的区位竞争力明显下降。五省区的第三产业结构效益较好,但区位竞争力没有形成起来。

我们从各种因素的贡献率(见表2)来看,甘肃、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的分享增长贡献率都达到82%以上,这说明五省区在较大程度上分享着在西部大开发政策下因全国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好处。尤其是新疆和甘肃的分享增长贡献率均超过了108%,表明该省区的经济增长几乎是由全国经济增长推动的。在结构增长贡献率中,五省区的贡献率均比较小,说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弱。五省区的第一、二产业结构增长贡献率都为负值,表明农业和工业的结构性增长在五地的经济增长中均做出了负的贡献,整体上缺乏带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专业化部门。五地区的第三产业结构增长贡献率均大于零,这表明五地的服务业增长相比其他产业都较快。在区位增长贡献率中,陕西和宁夏的贡献率均大于零,而新疆和甘肃的区位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0.99%和-8.65%,表明五地区的总体区位优势对各省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不突出,甚至是负的贡献。其中新疆在第一产业中的区位增长贡献率最大,陕西、青海和宁夏在第二产业中的区位增长贡献率均在15%以上,只有宁夏在第三产业的区位贡献率大于零,但仅有1.7%。特别指出的是,在西北五省区中,甘肃省发展第一、二、三产业的区位优势均居于后列。从总的转移增长贡献率来看,宁夏和陕西的贡献率均在14%以上,甘肃省的贡献率仅为-8.38%。

4.分析结论

根据上述经济增长份额的构成状况,我国西北五省区的经济增长可划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分享”型,如甘肃和新疆。二省区虽然地处欧亚大陆桥横贯地带,但经济发展仍然受到种种限制,其三次产业的区位竞争力较弱,产业结构也以较慢速度演变,区域经济增长仅依赖全国经济增长的推动,经济增长速度居于西北地区最后两位。第二种类型是“分享+区位+结构”型,如陕西、宁夏和青海。三省区经济增长均依赖突出的全国经济增长拉动、较大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区位竞争优势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动效应,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较快,其经济年均增速位列西北地区前三名。

总体来讲,我国西北五省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加之区位竞争优势在多数省区逐步形成,各地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是,由于五省区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因素的贡献(率)较小,这就不同程度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因此,把国家的支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应是今后一段时期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重点之一,也是加快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注 释:

①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8-102.

参考文献:

[1]胡鞍钢.西部开发战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4]郭文理.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分离经济增长因素中的应用[J].预测,2001,(2).

[5]杨凤林,高山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J].经济学家,1997,(1).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6)[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6.

[作者简介]樊胜利(1968-),男,甘肃白银人,硕士研究生,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统计分析。

[收稿日期]2007-05-2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数量研究 下一篇:金融伦理缺失:我国农村金融效率低下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