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和防止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5-08 01:05:54

克服和防止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几点看法

我认为造成自卑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学生的家庭环境有关

由于学生家庭生活环境的落后或父母素质的低劣等落后的家庭氛围形成的那种怯弱、自卑的心理。学生即使是天真活泼的外向性格,也会被这种长期形成的家庭特定的环境和气氛所熏染,变得沉默寡言,自卑怯弱。这样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学习兴趣不浓、上进心不强,没有前进的动力和勇气,稍遇挫折,要么破罐子破摔,要么逃学、辍学。

残缺的家庭现状对孩子的影响。有的孩子,由于父或母亡故或离异,使他们美好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他们要么恋父恋母现象严重,要么感受不到正常的家庭温暖,思想走极端,性格畸形发展。而形成自卑孤僻的心理。

另有部分家庭望子成龙心切,但不懂得教育规律,对孩子要求过高,辅导孩子急于求成、欲速而不达。布置的任务,超过了孩子智力和能力的接受限度,孩子在学校里挖“山”不止,回到家里又加上家庭作业的“大山”,他们幼稚的身心无法承受这样巨大的压力,他们扛不动了,迷惘了:我为什么不如别的同学呢?我笨!把责任全推到自己身上。有的家长动不动就骂孩子,“笨得像头猪”甚至抬手就是一巴掌,学生有时在学校受到讽刺挖苦,回到家里又雪上加霜,他们想:学校里老师同学说我笨,回到家父母长辈也说我笨,可见我真的不行,不是学习的料。于是自尊、自信的大厦倾塌了。

二是与不良的教育环境有关

有些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偏颇、片面追求升学率,力争统考排好名次,大搞周考、月考,题海战术,有的老师好出难题、怪题,好像考不住学生就不是好老师。学生考不好、分数低,他们绝不会认为是学校不对、老师不对、考题有问题。在他们心中,老师是全知全能的,是神圣的,只认为是自己笨,没学会,于是精神高度紧张,思想负担加重,对学习产生了恐惧感,自己产生了自卑感、内疚感,挫伤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另一个方面,有些教师为了自己的前程和未来力求取得好名次、显扬名声,就急于求成。像前面我们分析的那些骂孩子笨的家长―样,不按教育规律办事,批评教育学生时语言恶劣、方法简单粗暴,动则就挖苦讽刺学生,致使一些学困生,甚至本来反应较快却因偶然因素致错的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一蹶不振,胆量、思维、创造力受到扼制,形成自卑感。

三是与有的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关

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本身就孤僻忧郁,加之所处的环境,家庭和学校不科学的批评教育,使他们的自尊受到伤害,本来就不坚强的意志和情绪走向极端,导致自卑心理的形成。

要克服和防止自卑心理障碍的形成,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家长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和他们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不讽刺挖苦学生,对学生有良好的“期待”心理,要相信他们的智力和动力,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减少压力,发现自我,消除自卑,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努力学习和生活,去争取好的学习成绩。

二是教师、家长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信训练,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使学生知道自己并不笨。学生如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进行表扬,使他们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取得好成绩是可能的,体会到成功是快乐的。教师教书育人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减少学生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不搞题海战术,不搞偏题怪题,减少频繁的考试测验,不分好、差班,不排名次,树立积极向上的班风和校风。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由的良好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自信和自强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学校、社会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一些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活动,给他们提供和创造接触交流的机会,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起和谐、亲切的同学关系,结合各学科教学,消除学生不正确的想法和看法,解除精神苦闷和心理负担。

总之,学生中自卑的心理障碍对教育教学影响很大。要克服它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联合起来,通力合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