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而不泼,梗而不傲

时间:2022-05-08 12:07:51

摘 要 对2004年央视春晚上的舞蹈《俏花旦》,相信不少人还记忆犹新吧?一群头顶着野鸡翎子乖巧伶俐、幽默风趣的俏花旦们。在或凝重如苍天厚土、或飘逸如行云流水的优美音乐中。让人深深感受到了川妹子的热情和火辣,她们天真的笑容和婀娜的姿态。给人带来无比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一名舞蹈工作者来说。笔者看到这特殊表现形式的舞蹈当时眼前也为之一亮。

关键词 川剧 俏花旦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歌曲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同时也保留了不少传统的剧目。它是四川、云南等地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川剧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鲜明的地方色彩。而舞蹈《俏花旦》是借鉴具有巴蜀地域风格的川剧艺术旦角之一的花旦作为创作元素,地方色彩十分浓郁,使我们在舞蹈中进一步体会川剧地方特色。她从戏曲走出,走向舞蹈,与舞融合,更为灵动,更为形象化地展现花旦的性格。

舞蹈《俏花旦》从服装上看,绣花短袖小褂、彩条长裤,尤其是头上那根翎子格外夺人注目。服装颜色艳丽,无疑可以体现活泼生动的形象。其中最重要,最能体现川剧特色的就是演员头上的“翎子”。“翎子”是四川先民的一种俗风,不仅是图腾信仰也是精灵信仰。“翎子“虽然是生旦净丑都会佩戴,但是真正以“翎子”为主要表演的戏基本上是武小生和花旦这两个角色。舞蹈中有“搬翎子”的动作,即以手的食指从翎足处顺势勾住翎子滑向翎子得末梢,然后将中指和食指合并为剑指向内挽一个小花,再将翎末梢指向所要指去的方位。而且舞蹈中很多颤动“翎子”的动作,用四川话生动的表述就是“颤花儿”,即爱出风头,有本事,爱表现自己。动作或是快速摆头使得“翎子”随动,或是头朝下快速摆动,来展示自己很有本领。这些动作使得人物形象鲜活,展现出的是一群爱比较、爱出风头、爱展现自己的美的“俏”花旦。她们美好娇憨,天真烂漫,热情大胆,逗人喜欢。

从舞蹈结构来看舞蹈可以分为三段。欢快的音乐,五个花旦拥向舞台中央,如此俏皮,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示自己的活泼。“翎子”摆动快慢结合,顿挫有致,梗的同时不失闺秀气质。“小五花”的流动,引出其他的花旦,像是相互比美的女孩,极力的表现自己,把自己最美的一面露出来。流动中,一个定点造型,望向同伴,没有嘲笑没有讽刺,看着她们是否俏。从四周向中间聚拢,音乐由欢快变为鼓点,随着鼓点,顿挫着呼吸,美美的望向远方。队形从聚拢散开到一横排,再到满天星。看,花旦们在展示自己的身姿,自己的媚,生怕伙伴挡着自己。动作婀娜多姿,柔情似水,无处不体现花旦的灵,媚。眼神机灵传神,吸引人的同时不失活泼。缓缓向下的“踏步蹲”,加上微摆着的头,花旦羞涩的,调皮的眼神更加显露她们的“俏”。“花旦”对着前方美滋滋的陶醉着,另一个花旦悄悄走到身边用“翎子”逗她,她依旧陶醉,依旧自我欣赏。突然受惊的她从中缓过神儿来,羞涩,不好意思。一轮比美大赛拉开帷幕,花旦们相互逗乐,相互打趣,你追我赶。这时的“颤花儿”更是推动舞蹈,“花旦”们摆动着“翎子”,表达出自己就是最美的,就是最棒的。无一不体现川妹子的俏辣。“花旦”将做点翻的“花旦”们推倒在地,示意看我的。“搬翎子”的动作,加上梗的表情。身体随着曲中唱念而晃动,“翎子”随动,逐渐的将舞蹈推动到高潮。动作夸张的冲,靠,移,摇晃,媚而不俗,辣而不泼,淘气,顽皮,清新,俊俏。

《俏花旦》运用了古典身韵,与四川戏曲相互结合。她从戏曲中“活”着出来,有戏曲的特色,少了戏曲的刻板。肢体语言体现了花旦角色的乖巧伶俐,幽默风趣。身体的灵巧,鲜明的节奏顿点的体现了古典舞中上身的立圆(例如:技巧点翻的运用)、八字圆(例如:小五花的运用),与身体的配合连接。符合道家思想的“圆”即古典舞“圆”的动作规律和服装美,动作美的视觉享受。用戏剧艺术,古典动律颇具特色的方式来塑造花旦角色性格的“俏”。

中国戏曲以“唱、念、做、打”作为呈现“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特征,“唱”、“念”侧重于声腔与台词念白艺术,“打”侧重于武功,“做”则是注重于舞蹈身段程式的运用。川剧的“做”,不只限于面部的表演,还包括头、手、脚、腰等身段,即“手、眼、身、发、步”等身段的表演,并呈现出动作与人物内心的因果联系。舞蹈《俏花旦》继承传统“以歌舞演故事”的基础上去发展和探索吸收各艺术门类的精髓,赋予川剧这个古老的剧种以现代审美情趣和要求,结合的惟妙惟肖。

翻开我国戏曲舞蹈艺术发展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对春秋战国以来各民族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艺术融合过程的娓娓叙述,更是一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汇聚的交响序曲。中国戏曲舞蹈的成熟与发展标志着中国古典舞蹈的成熟与发展,中国戏曲舞蹈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审美取向和美学思想精髓,使中国戏曲和戏曲舞蹈在世界舞台上闪烁着独特的艺术光辉。

上一篇:黑河市青少年业余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我国市管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