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读·正音·创作

时间:2022-05-07 11:21:03

范读·正音·创作

邓云乡先生提到,汉语“单音词语特征,又有阴阳上去入五音构成抑扬顿挫的音节,这样就使语言在读音上有鲜明的音乐节奏感,节奏的和谐、回荡,听起来好听、读起来有劲”。汉语的这种特质,使得古代文人在诗文创作中,尤为注意追求文字的音乐美感,力争实现声韵之美和情感表达的相得益彰。在古代,文人们都是吟咏着进行读书、创作的。及至近代,吟诵逐渐退出大众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和日常口语交际无太大差异的朗诵法,这给学生们体悟古诗词文中蕴含的声律情韵之美带来了一定干扰。近年来,吟诵逐渐回到课堂,然而,由于一线语文教师的个体差异,导致吟诵教学在各地、各校的开展并不均衡,甚至对学生产生了知识上的误导,下面就谈谈目前吟诵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修正办法。

教师应亲身示范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不敢张口,耻于张口。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吟诵,他们多借助播放他人录制的音频、视频的方式。殊不知,这样做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对吟诵的兴趣――老师自身都不会,又如何教我们学习呢?最关键的是,吟诵是个性化的表达方法,同一个人随着对诗歌意蕴理解的变化,在吟诵同一首诗时,也不会完全一样。正如赵元任先生在《<新诗歌集>序》中所说:“吟诗没有唱歌那么固定;同是一句‘满插瓶花罢出游’,不用说因地方不同而调儿略有不同。就是一个人念两次也不能工尺全同。”教师在示范吟诵时,所传达的并非仅是声调、旋律,更重要的是在传达自己对于诗歌情韵的理解。古人之所以不给古诗词文吟诵记谱,而是千百年来口耳相传,正是怕声调旋律一旦完全固定下来,将束缚后学者对诗文的个性化感悟。诚然,教师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声音记录、传播手段,但教授学生最好还是亲身示范。

学习音韵学相关知识,给古诗正音

吟诵是非常好的读书法、记忆法,和朗诵相比,吟诵不易疲劳,记忆速度快,记忆效果持久。除此之外,吟诵时,还可以借助分析声母、韵母、声调以及平仄格律等深入把握诗意。比如,《唐才子传》中曾记载贾岛、韩愈“推敲”的故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大家皆知“敲”比“推”好,但为什么呢?借助吟诵可知,“推”和“敲”处于第二字节点,吟诵时需要拖长,这样字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了。这两个字的中古发音,王力先生分别拟为“thui”和“khau”,前者是合口呼,后者是开口呼,后者发音明显比前者响亮。这样“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才更强烈。

今天,很多老师深知声韵分析法的重要,但实际运用中却多借助普通话的发音来分析古诗词,殊不知,“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明代陈第《毛诗古音考・序》)古人为解决这一问题,除入学后就开始学习音韵学知识外,更有专供吟诵的文读语音系统。今则不然,一线教师的音韵学素养尚需提高,再加上各地方言中的文读语音已经不绝如缕,想要借助现代汉语的声韵分析领悟诗意,难度很大。要想解决此问题,必须认真学习音韵学相关知识,尽量借鉴王力、郑张尚芳、潘悟云等音韵学大家的理论,以对上古、中古汉字的拟音来分析感悟诗文情韵。不然,只能是削足适履,误导学生。

吟诵是读书法,更是创作法

对于古人而言,吟诵是读书法,更是创作法。可惜的是,今天很多老师仅仅将吟诵作为读书法。须知,吟诵只是众多通往古典文化花园途径中的一条,虽然便捷,却不是最终目的。对于古典文化的汲取,理应经过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过程。所谓由外而内,是指通过吟诵法记忆了解大量古诗文,让蕴含其中的先贤志气、胸襟、品格在自己的内心中鼓荡生发,最终达到涵养人格、培固节操的目的;所谓由内而外,是指在诗词文记诵达到一定数量时,应该引导学生创作一些对联、诗词、古文等。有了创作甘苦的体察,学生对于吟诵乃至诗文情韵的理解才会更上一层楼。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教师理应身先士卒,借助吟诵法进行创作。也许一开始写出的作品肤浅无味、语言鄙俗,甚至比学生强不了多少。但只要肯坚持,相信一条光明大道会逐渐铺展开来。至此,我们才能说自己所教授的吟诵是立体的、全面的。

上一篇:维之王:200个作坊里的“剩者”和“胜者” 下一篇:做班级生态园里的好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