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课程理念实实在在走进我的课堂

时间:2022-05-07 09:38:33

让新课程理念实实在在走进我的课堂

《比尾巴》是新编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课文通过问答的形式,向小读者介绍了猴、兔、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想建立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堂,让新课程的理念实实在在地走进我的课堂,在课堂中我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全身心投入,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张扬个性,充分体验、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对文中的小动物图片进行资源重新组合,把课件制作成一幅美丽的情境图:在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猴子正爬到一棵桃树上摘桃子,还扔下几个桃子给站在树下的小兔子;一只美丽的孔雀正在河边散步,展开五彩的尾巴,欣赏自己在河水里的倒影;鸭妈妈带着几只鸭宝宝在一条清清的小河里欢快地游着;神采奕奕的公鸡站在一块石头上伸着脖子打鸣;不远处有几座漂亮的小木屋,木屋前有一位小姑娘在唱歌,活泼可爱的小松鼠听到了这么美妙的歌声正翩翩起舞……

课堂开始,我给孩子们读一封动物王国寄来的信: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森林王国里的广播员百灵鸟,今天我们森里王国要召开一次大赛,听说你们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所以,森林王国想邀请你们参加我们的活动,并且请你们当播音员、裁判员、评委。”

请学生当当播音员,宣布这次比赛的内容,指导“比尾巴”三个生字的读音,特别是“巴”在这儿要读轻声。

比赛要开始了,到底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比赛呢?请学生先在课文中圈出小动物的名字。提问:谁愿意来试一试当一名“小播音员”,响亮地把参赛选手的名字报一报。

当“播音员”宣布小动物的名字时,出示小动物的图片和名字卡片,让“播音员”带着大家读一读,读完后打乱图片顺序,让学生把小动物和名字卡片对应起来。

动物们都到齐了,它们太兴奋了。个个都高高翘起了尾巴,同学们现在你们都是评委了,下面我宣布—比尾巴大赛开始了,到底比些什么?请你们到课文中找一找。谁来当当裁判宣布一下比些什么?学生争着发言:“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句子后面都有一个什么标点?生答:问号。然后指导学生怎样念问句。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识记“弯”“把” “扁”等生字,比如:

报这个项目:“谁的尾巴弯?”提问:还有什么是弯的?生答:月儿弯弯,眉毛弯弯,小船弯弯的?

报“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时,提问:还可以说一把什么?生答:一把尺,一把刀。

报“谁的尾巴扁”时,告诉学生如果这个字连续出现两次就是“扁扁”,你们还知道扁扁的什么?生答:鸭嘴扁扁的。

比赛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用“——”画出来。请小评委来宣布一下。

学生朗读宣布。

比赛的结果出来了,老师把它们一一请到前面来,让评委们一同来欣赏冠军的风采吧!为它们颁奖吧。请小评委颁奖,然后带领同学再念一遍。

最后是拓展延伸环节:(一)那你们知道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吗?

生:我知道猴子的尾巴是帮助他在树上跳来跳去和挂在树上的。

生:我知道开屏的孔雀是雄孔雀,它开屏是为了吸引雌孔雀。

生:松鼠的尾巴是降落伞,还可以当被子和枕头。

师:那么其他三种小动物的尾巴又有什么用呢?

生:不知道。

师:老师来告诉你们:公鸡和鸭子的尾巴是帮助它们保持身体平衡的,兔子的短尾巴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帮助自己逃命。当兔子被猛兽咬住时,它立刻使用“脱皮计”,将尾巴的“皮套”脱下,这样就赢得了逃命的时间。

生……

(二)谁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来编一句儿歌呢?比如说:“谁的尾巴粗?老虎的尾巴粗。”也可以把你在幼儿园学到的背一背。

生1:谁的尾巴粗?谁的尾巴细?谁的尾巴最好看?老虎的尾巴粗,老鼠的尾巴细,金鱼的尾巴最好看。

生2:谁的尾巴软?谁的尾巴硬?谁的尾巴长钩子?猫的尾巴软,恐龙的尾巴硬,蝎子的尾巴长钩子。

生3:谁的脖子长?谁的脖子短?……

我(愣了愣)大家不要笑,请让他说完。

生3:谁的脖子短?谁的脖子最好看?长颈鹿的脖子长,猪的脖子短,丹顶鹤的脖子最好看。

我(竖起大拇指)你说得真好,不光尾巴可以比,脖子、眼睛、耳朵等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比,谁还能再来比一比?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烈讨论起来。)

生1:谁的耳朵尖?谁的耳朵圆?谁的耳朵像扇子?猫的耳朵尖,熊猫的耳朵圆,大象的耳朵像扇子。

生2:谁的嘴巴长?谁的嘴巴短?谁的嘴巴长钩子?啄木鸟的嘴巴长,小鸡的嘴巴短,老鹰的嘴巴长钩子……

这堂课的教学,引起我深深地思考。“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爱因斯坦认为:“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这就是讲假如能将知识“包装”成“礼物”赠给学生,也就是将“知识的传授”变为“给学生赠礼物的过程”,那么学生更乐于接受。尤其对刚跨入校门的学生来说,玩是他们的天性,大家都知道他们上课时有效注意时间仅有十几分钟,怎样才能使学生坚持上好每一堂课,这就需要我们多花心思了。在本案例中我设计了用报比赛项目的方式来学习朗读课文,通过学生当评委,当小播音员,让他们不由自主的去看、去读、去听,他们在轻松、愉悦,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而然接受新知识,并且调动他们的情感去体验,去感受,从而产生朗读的内驱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课堂不应是预设的产物。在现实的课堂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静心与学生对话时,学生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规范化的框架,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面对“意外”,我们不应固守预设,而是应该尊重学生的学情,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在拓展环节,面对学生出现的“比脖子”,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热情。由于我能把学生当作“知识源”而不是盛知识的容器,所以对话是活泼的、深入的、有效的。

总之,我想让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中,感悟语言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让他们自由倾吐,激情表达,幸福的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上一篇:“模仿各种动物的跳”下肢力量练习 下一篇:外语学习应重视文化差异——文化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