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27 06:47:24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谐的课堂气氛常常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呈现最佳状态,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而不良的课堂气氛往往使学生产生厌倦、烦闷、冷漠之感,从而压抑学生学习积极性,窒息智慧的火花。课堂提问作为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自然也就成为教师调节课堂气氛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呢?

一、创设情境,巧设提问

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通过诱思使学生达到自主探究应该是当今教学的理想方式。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为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所以,现代学习方法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当然,这里所说的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二是老师去鼓励、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提高学生的思维敏锐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必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这个情境应该是一种宽松、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激情勃发、思维敏捷、联想活跃,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强烈的发现兴趣和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主动性、探究性也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较好的发展。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循序渐进,拓展加深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记》说“不凌节而施之谓孙”。这里说的,都是要求合乎逻辑地安排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才能保证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才干。实际上,循序渐进既是教学原则,更是人的认知规律。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也应当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呈现出不断积累、逐步加深的良好状态。从而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当然,一堂课的提问内容,必须在统揽全文、深入钻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切忌信口设问;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或称赞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他们会用最大的潜能去探索知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取得成功。

三、引导质疑,活跃思维

处理好提问的节奏。学须有疑,学贵有疑。这已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识,但“问”须有度。一节课教师一讲到底,只讲不问的“满堂灌”已为人们所摒弃;而以问代讲,一问到底的“满堂问”也是不可取的。寡问,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思维过“弛”;滥问,学生疲于奔命,思维又过“张”。其结果都导致学生厌学,“过犹不及”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因此,课堂提问要疏密有致,才能张弛得体。适度的课堂提问犹如平静的湖面投下一粒石子,能有力地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所以,在一堂课中应首先处理好提问的密度,既不能过高,也不宜过低,当然,提问的密度还应视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新授课应少些,复习课可多些。

“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时间间隔,间隔太短,学生对问题缺乏充分的感知和足够的思考,思维无法深化,容易造成“卡壳”、冷场、答非所问或答问失之肤浅;间隔太长,又使教学显得松散、拖拉。“问”与“答”的长短应视问题的难度而定,较容易的问题间隔可短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间隔可适当放长。鉴与此,问题的难易比例应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一般来说,一堂课中难、较难、易三种题型的比例应控制在1:3:1左右,就是既有面向大多数学生的一般问题,又有针对优秀生和差生设计的较难和较易的问题,让优秀生消化起来耐咀嚼,有滋味,继续保持优越感和榜样作用;让中等生和后进生都获得参与的机会,从而唱好大面积丰收戏。节奏把握好了,课堂上才会呈现出紧张而有序的良好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启发式提问是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教学方法,在我们大力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它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积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继承优良传统,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始终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放在第一位,坚持做学生的“导航塔”、“指路灯”,用我们的激情和真情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烁,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做一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上一篇:从学校管理层面看高效课堂 下一篇:试述中学地理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