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的文化解读

时间:2022-05-07 04:24:50

《观音山》的文化解读

[摘要] 《观音山》是一部绽放着异彩的东方文化奇葩。它深刻体现了强烈的“家”的观念,并蕴涵着丰富的佛教文化。《观音山》以“家”为主线把整个故事贯穿起来,充分展现出了“家” 在给人以温暖、心灵慰藉和归属感以及对人们性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电影选取“观音山”为片名,有它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地震中观音庙的倒塌以及之后的重铸象征着人们信仰的坍塌与重建。本文在对《观音山》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结合电影的具体情节对其体现的这两点文化现象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 《观音山》;文化;家;佛教

电影《观音山》讲述了三个都市社会底层的年轻人和一个有钱的中年女房东的故事。几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却走到了一起。三个年轻人高考落榜之后,流连于酒吧,做着不起眼的卖唱女和送酒郎的工作。他们一起租下了中年女人常月琴的房子。常月琴是一位退休的京剧演员,她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世界上只剩下她孤身一人。几个人生活在一起相互摩擦、彼此慰藉……这是继《红颜》《苹果》之后由李玉执导的又一部剧情片。在貌似简单的故事背后,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一、“家”的观念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可谓是世界上最强烈的。原因有二:其一,中国有过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其二,中国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自古至今,历史上留下过多少关于“家”的名言佳句!李白《与使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有“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有“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家是人们成长的起点,也是人们最终的归宿。不管走到哪里,它都是人们放不下的牵挂。家又是人们安全的避风港、情感的寄托。“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观音山》就是以“家”为主线把故事呈现出来的,很多地方都渗透着强烈的家庭观念。

1.家是给人以温暖的地方。《观音山》选择“家”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有它深刻的内涵。《观音山》是继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问世的,它深刻反映了此次危机给人们造成的伤害。在家庭观念特别强烈的中国,“家”这个“避风港”用来作为躲避经济危机波及的意象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2008年的这次危机给中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大量资本外流,造成了短期内流动资金不足,很多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大量工人失业,又加上物价升高,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造成了人们一时内心的焦躁不安,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阴影。由此反映在文艺作品上,《观音山》很好地呈现出了这一时期各不同年龄段人们的迷惘与彷徨。

2.“家”在人们性格的养成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人是根深蒂固的。《观音山》中,“家”是贯穿几个主要人物性格形成的主线。南风家庭不和,父亲酗酒严重、母亲非常软弱,两人感情一直不好。这在南风的生活中造成了很大的阴影。她痛恨家庭,所以她选择了离开。但她又无可奈何,那毕竟是剪不断的血缘,在不得已的时候她也必须勇敢地面对。渐渐地这种家庭生活让她养成了狂野、勇敢的性格。丁波家庭贫寒,父亲一生的劳苦也没有最终获取家庭的富裕。在丁波的眼中,父亲是一个失败的角色。他痛恨父亲,只因为在母亲临终那一天父亲没有出现,并且,母亲过世后,父亲准备再婚。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丁波倔强的性格。他勇于反对父亲的权威。肥皂的背后是一个开小面馆的家庭。父亲整天打牌,输了就揍他。他在家庭中的位置其实就跟他在整部影片中的位置一样,“无足轻重”。这样的家庭让他感觉不到温暖,为他原本单纯的性格平添了几分烦恼。他不愿意独处,因此,他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家,整日跟朋友混在一起,当足了世界上最亮的“灯泡”。中年女人常月琴家庭破碎,丈夫去世,儿子也在车祸中离她而去。命运让她的性格变得冷漠、怪僻。与三个年轻人的相处中几经摩擦……事实证明,她的“冷”中其实也不乏温存。

3.“家”是人们能够得到心灵慰藉的地方。《观音山》中三个年轻人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庭,却不由自主地步入了另外一个新组成的“家”—— 租住的常月琴的家。这是导演的特意安排,她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的文化。在这里,上演了一幕新的“家庭”纠葛。常月琴早上很早起床练习京剧,打扰了三个年轻人的睡眠;肥皂偷偷把常月琴的唱片换成了流行音乐;出于报复,常月琴偷剪了丁波的牛仔裤……常月琴的割腕自杀是他们矛盾的一个转折点。常月琴自杀未遂被三个年轻人救下。她的秘密被揭晓。在进一步交流中,三个人的矛盾得以化解。常月琴开始尝试融入年轻人的世界:跟他们一起蹦迪,一起开车去兜风……两代人的关系慢慢变得融洽。当南风跟丁波关系发生波折的时候,两代人的关系达到极致。南风伤心之时,一声不吭地躺在床上偎依在常月琴的怀里,常月琴轻抚着她的头,让人感觉两人就像真的母女一般。就是在这里,在这个临时组建的“家”,大家在失意与困惑之时彼此给予心灵安慰。这正是中国传统意义上“家”所发挥的作用。

4.我们中国人习惯上把“家”跟房屋联系到一起。从“家”的造字结构上来看,家的上面是个“宀”,是房屋的含义。早在唐朝,杜甫就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由此可以看出,房屋在稳固“家”中起的作用。《观音山》中多次提到房屋的问题,比如,房屋拆迁、汶川大地震导致房屋倒塌等。很多人认为这都是多余的,跟影片没有任何关系。其实不然。中国的文化当中,这些都象征了家庭的不稳定、家庭的支离破碎。房屋没有了,家庭的稳固住所就没有了,还谈什么“家”的存在。导演李玉巧妙运用这一现象深切暗示了各个主人公背后“家”的不尽如人意。同时,又映射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是很难找到真正的精神安慰与心灵寄托的。所以,大家都迷惘着……这正切合了《观音山》所要体现的精神主题。

二、佛教信仰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秦汉时代传入中国。隋唐以后,天台、华严,特别是禅宗的形成和发展使佛教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迅速。历史上,它曾一度与儒、道并列,形成过三教鼎力的局面。发展到今天,佛教依然是中国主干文化之一。它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对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上的杰作《搜神记》《长恨歌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洪修平指出,佛教之所以有如此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看待人生的态度,在人处于困境的时候给人以精神寄托。它主张以三世轮回、超越生死的眼光来看待人的生死,并且对人的“生从何来,死向何处”以及对现实的生老病死等问题做了独到的解释,使人们能够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不如意事时不至于过分地烦恼、不能自拔。从某种意义上讲,佛教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心态。《观音山》之所以涉及佛教可能跟这有很大关系。

《观音山》中三次出现观音庙。第一次是汶川大地震,观音庙被毁:佛像被掩埋在废墟之中,连金童玉女都成了独臂……一片荒凉的景象!第二次出现是正在修建中的观音庙:大师正在为菩萨重塑金身……第三次出现是已经建好的观音庙。每次观音庙的出现都有它的象征意义。观音庙被毁象征着影片主人公信仰的坍塌。南风、丁波和肥皂三个年轻人因高考落榜的现实和充满矛盾的家庭在成都这样一个大城市变得人生迷失,如同没了魂一样迷惘在世上。独臂的金童玉女象征着这原本很般配的恋人却因为各自内心的迷惘而迟迟走不到一起。丈夫过世的常月琴在一次车祸中丧失了自己世界上惟一的亲人——儿子。她的生活变得毫无目标,甚至对人为什么活着都产生了怀疑,跟这三个年轻人一样迷失在这个偌大的城市。另外,有佛教信仰的人认为,子女是香火延续的象征。观音庙被毁同时也象征着常月琴断了子嗣。观音山的修建过程也就是几个主人公精神的找寻过程。南风与丁波的感情发展比较缓慢。从最初感情上的彼此逃避到丁波舌吻另一女孩再到两人卧轨,一波三折。常月琴在三个年轻人的带动下,精神开始慢慢好转……观音庙在几个人的精神上得以重建。新建好的观音庙象征着人们信仰的重新树立。信仰重建之后,始终放不下死去儿子的常月琴终于懂得了什么叫“无生无死”。一直不敢在一起的南风与丁波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之后,终于敢坦然面对了。影片中有一个很好的写意方式:两人躺在水中……水上代表“生”,水下代表“死”。此时此刻的他们终于成了彼此生命中最好的慰藉……

佛教宣称:人的一生充满痛苦,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苦。只有真正懂得了佛教真理,才能脱离苦海,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也就是说,人们要领悟了佛教的真理,做到“自我净化”,才能被“解脱”,永远离开人世,不再“生”,也不再“死”,达到幸福的境地。电影《观音山》通过两代人突出了两种不同的苦。对于年青一代的南风和丁波来说,他们对物质和感情的追求迟迟不能达到目标,经历的是“求不得”之苦。反映在中年女人常月琴身上,她年轻时没有了丈夫,又中年丧子,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这正是佛教所说的“爱别离”苦。与爱人和亲人生死离别,可谓是人生莫大的悲哀!中国自古就有:“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经历了人生最大之不幸的常月琴孤独地一人活在世上。对她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回归到以前,回归到有丈夫有儿子的美好时光。在观音庙再次被建好之后,她在大师的指点下,终于明白了所谓的“无生无死”,勇敢地踏上了九泉路,与自己的家人团聚。她的自杀在很多观众看来可能是一悲剧,但对她来说,却是一种很好的解脱。依据佛教的理念,她终于脱离了苦海,找到了自己一直追寻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导演安排的这样一个结尾也不算不圆满。

三、结 语

《观音山》是一部富含文化底蕴的影片。感人的剧情背后,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的体味。从《观音山》,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强烈的家庭观念。“家”是能给人们以温暖和心灵慰藉的地方;“家”是人们性格养成的地方;“家”是人们的栖身之所,让人得到稳定感、给人以强烈归属感的地方。《观音山》以“家”为主线把整个故事串了起来,在编织每个人背后家庭故事的同时,把大家聚焦到了一个故事发生地 —— 常月琴的家。一段新的“家庭”纠葛在此再次上演。其间,几次穿插观音山。观音山上观音庙蕴涵了丰富的佛教文化,是人们信仰的象征。观音庙的被毁与重建,寓示着人们信仰的坍塌与重建。另外,佛教所宣称的八苦和所倡导的“无生无死”的极乐状态在故事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洪修平.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意义[J].觉群, 2007(06).

[2] 屠玥.《观音山》:涅槃之中的迷雾[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1(02).

[3] 谢路军,潘飞.中国佛教文化[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 扈彩霞(1979— ),女,山东东营人,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

上一篇:《步履不停》:去戏剧化的家庭书写 下一篇:《蝇王》形象的文本到影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