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导演蒂姆·波顿与他的《僵尸新娘》

时间:2022-03-02 05:18:52

“鬼才”导演蒂姆·波顿与他的《僵尸新娘》

[摘要] 好莱坞导演蒂姆·波顿采用了自己一贯的哥特式风格,紧抓电影的结构与转场,生动地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位“僵尸新娘”。他在《僵尸新娘》中以惯用的诡异阴森的画面为形式,承载的内容核心却是温馨及真情。本文围绕故事发展主脉,就电影《僵尸新娘》的故事结构及多次转场处理进行技术性分析,从而使我们充分了解“鬼才”导演的鬼斧神工。

[关键词] 哥特式风格;故事结构;转场处理

电影作为现代人类社会的大众文化和大众艺术,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这一特性就要求电影艺术家必须了解当代大多数观众的审美需求。而作为一个怀揣电影梦想的人则必须要求自己首先要学会“看”电影。“看”的方法就是“拉片”,也就是找一部优秀电影,带着明确的问题和目的反复去看,反复研究,读懂读透。这是我们向大师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在“拉片”的过程中,应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结合对电影的主观感受,从整体到局部将一部影片逐层剖析。本文从以上角度出发,对好莱坞“鬼才”导演蒂姆·波顿的定格动画《僵尸新娘》进行结构及转场处理的分析研究,为我们展现出蒂姆·波顿动画电影的独特魅力。

一、 影片故事结构分析

电影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欧洲一个普通小镇上的故事,青年维克多在一场以利益为前提的婚姻中,阴差阳错把婚戒戴在了化为枯树枝的“僵尸新娘”手上。被唤醒的“僵尸新娘”艾米丽把他带到了阴间。于是,故事围绕在四个主人公维克多、艾米丽、维多利亚、巴克斯四人之间展开。

影片采用了相对对称的故事结构。一开始便是男主角维克多放飞玻璃罩中的蝴蝶,故事最终以女主角艾米丽化身为千万只蝴蝶消失在夜空中结束,首尾呼应。影片的故事由一条主线和三条副线相互交织而成。主线是:维克多与艾米丽之间的感情。三条副线分别是:一维克多与维多利亚之间的交易性质的婚姻;二艾米丽与巴克斯之间的恩怨;三巴克斯策划的与维多利亚结婚的阴谋。

二、电影中的“转场”

电影的构成就如人体骨骼的结构;电影的镜头就像人体的每块骨骼;镜头连接形成段落,就相当于由每块骨骼组成的人体躯干;各段落之间按照故事的发展进行切换的转场,就像连接人体的关节。有了这些前提,电影才宛如有了生命的人物,为我们演绎出一段离奇的故事。“鬼才”导演蒂姆·波顿在他的《僵尸新娘》中紧抓故事结构,根据影片的具体情节内容,综合的、创造性的运用转场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影片的艺术性及观赏性。转场技术在这部电影中的应用已炉火纯青。

三、电影《僵尸新娘》中的转场处理

该影片由两个大的环境构成,即人间和地狱。整个故事在这两个大环境中交错展开,由人间到地狱再由地狱到人间。经过反复转场,总体可分为十个大的段落。正是由于巧妙的转场处理将这十个段落自然合理地联系起来。

(一)第一次转场——由人间到地狱(时间:18分50秒)

转场内容:维克多惊恐地被眼前死而复生的艾米丽搂着,受到极度惊吓。转场后维克多已经晕死在地狱中。

主要转场形式:

1.遮挡镜头转场。巧妙运用成群的乌鸦逐渐遮满屏幕,顺利淡出到下一场景。强烈的视觉冲击不仅增强了恐怖气氛而且制造了悬念。

2.特写镜头转场。上一场景结束下一场景逐渐淡出一具骷髅头的特写,瞬间点明了当时的环境。同时骷髅的两个眼睛则更像两个聚焦镜头,将艾米丽和一个地狱幽灵的面部特写分别呈现在其中,可谓是画中有画,环环相扣。然后是一系列出场人物的面部特写镜头。连续的特写加强了故事的节奏感,高度集中了观众的注意力。在这两个差别巨大的场景切换过程中不至于使观众心理产生太大跳跃感。

3.动势转场。转场前艾米丽搂着惊恐的将要倒下的维克多,此时镜头开始绕场旋转给人以眩晕的感觉。转场后维克多已经晕倒在地狱中。动势的连贯带动了情节的连贯。

4.声音转场。上边已经分析过转场前的情节及镜头,转场后地狱中人物的开场对白是:“新来的人”“他一定晕过去了”。直接告诉观众上一事件造成的结果。

(二)第二次转场——由地狱到人间(时间:23分58秒)

转场内容:地狱中的幽灵以说唱形式为维克多及观众讲述完艾米丽的遭遇后转场至人间,两个家庭正在计划寻找维克多。

主要转场形式:

1.停帧转场。转场前镜头切换至幽灵面部特写并做停帧处理。(注:此前一镜头是维克多逃离现场,为下文第三次转场做铺垫)由于前后两段故事主题差异性较大,在激烈动感的一组镜头结束后停帧,人为的给观众制造视觉停顿以暗示下一不同主题的开始。

2.移动镜头转场。转场时画面淡出的同时,镜头从地狱开始向上移动到人间,镜头前出现正在咳嗽的车夫梅修,然后镜头顺势向前推移至站在窗前守候维克多的维多利亚(注:其间,车夫梅修占据镜头的大部分画面,为下文第七次转场做好铺垫。)这里用一个先纵向后横向的连贯移动镜头转场将故事场景的三维空间清晰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三)第三次转场——由人间到地狱(时间:25分54秒)

转场内容:两个家庭将要寻找维克多,转场后艾米丽也在寻找维克多。(注:此前第二次转场前维克多逃跑的镜头已为此做好了铺垫。)

主要转场形式:

1.逻辑性转场。转场前后两个段落主题都是在寻找维克多,具有情节上的一致性,自然地从上一场景过渡到下一场景。

2.声音转场。转场前维克多母亲与维多利亚母亲的对话是“求你给我们最后机会去找他,天亮之前”“好吧,天亮之前”。在画面淡出的黑屏瞬间,出现一个女人的声音:“维克多,你在哪里?”画面淡入,镜头中出现正在寻找维克多的艾米丽的身影。用人物台词配合镜头向下移动,用视听语言将前后两段有机联系起来。

(四)第四次转场——由地狱到人间(时间:33分20秒)

转场内容:艾米丽轻信了维克多的谎言,设法用魔法将二人一起带回人间。

转场形式:遮挡镜头转场。此次转场巧妙地利用了戏中魔法产生的烟雾,将镜头前的两个主角逐渐遮挡起来,随着烟雾渐渐散尽,在给观众带来惊喜之余两个主角已顺利转场到人间。可谓匠心独运。

(五)第五次转场——由人间到地狱(时间:38分20秒)

转场内容:艾米丽意识到自己上当后,施魔法将维克多从人间带回地狱。

转场形式:遮挡镜头转场。与上次转场类似,此次借助成群的乌鸦,转场前逐渐遮满镜头,待逐渐散去后已经顺利完成转场。极富冲击力的镜头不仅制造了悬念而且加强了故事的紧张气氛,让观众开始为转场后维克多的命运担心。

(六)第六次转场——由地狱到人间(时间:43分20秒)

转场内容:听到维克多的内心独白后艾米丽暗自离开。转场后的镜头是维多利亚家的外景(全景),此时正在下着大雨。

转场形式:两极镜头转场。转场前镜头是对艾米丽流在地上的眼泪特写,转场后是维多利亚家的全景镜头。镜头景别上的强对比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同时带动观众对两个场景间的内容进行对比。而且转场后下着大雨,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将上一场景人物的心情与下一场景的天气联系起来,不仅更有效地烘托了故事气氛,而且将前后两段有机联系起来。

(七)第七次转场——由人间到地狱(时间:49分40秒)

转场内容:由车夫梅修之死转场到地狱中,梅修把维多利亚即将与巴克斯结婚的重要消息带给了维克多。(注:此前第二次转场已为该事件做好了铺垫。)

转场形式:移动镜头转场。在画面淡出淡入的过程中,镜头配合梅修双腿落地的动势顺势向下移动至地狱中的场景,在空间上给人以坠落感,暗示着梅修的到来。

这次转场在形式上无过多修饰,但在内容上却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

(八)第八次转场——由地狱到人间(时间:53分50秒)

转场内容:得知维多利亚将要与巴克斯结婚的消息后维克多失落的离开。转场至已穿戴好婚纱即将到教堂结婚的维多利亚。

转场形式:

1.声音转场。转场前维克多径直从镜头前走过,艾米丽说:“维克多,你要上哪里?”转场后,女仆对维多利亚说:“维多利亚小姐,我们得上路去教堂了。”转场前后人物台词上有一种“承接关系”。

2.特写镜头转场。转场后的镜头是一面婚纱的大特写,婚纱徐徐落下后,镜头出现已穿戴好婚纱即将去教堂结婚的维多利亚。此处婚纱的大特写强调了维多利亚即将结婚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转场前维克多得知这一事件后低落情绪的渲染。

3.相似主体转场。转场前是身着婚纱坐在钢琴前的“僵尸新娘”艾米丽。转场后是站在梳妆台前整理婚纱的维多利亚。前后两个段落中的女主角在造型和身份上相似。辅助了此次转场自然顺利的过渡。

(九)第九次转场——由人间到地狱(时间:54分50秒)

转场内容:维多利亚与巴克斯在教堂举行结婚仪式,转场至失落的维克多独自坐在地狱中的一个角落暗自伤神。

转场形式:同景别转场。转场前,镜头先是对婚礼中的艾米丽忧郁的面部特写,然后切换到身后,镜头逐渐后拉至远景。转场后,镜头由远景逐渐向前推至近景,然后切换至维克多同样忧郁的面部特写。在这期间镜头一拉,一推,将上下两场景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及所处的环境氛围交代清楚。同时,同景别间的对比统一更好地渲染了故事气氛,集中了观众的注意力,场面过渡衔接紧凑。

(十)第十次转场——由地狱到人间(时间:60分15秒)

转场内容:由地狱中盛大的婚礼欢庆场面转场至人间冷清的婚礼宴会。

转场形式:

1.相似主体转场。转场前,镜头是地狱幽灵们抬着为艾米丽与维克多精心准备的华丽巨大的婚礼蛋糕。转场后,镜头是女仆端着为维多利亚与巴克斯准备的小得可怜的婚礼蛋糕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所产生的效果与隐喻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

2.遮挡镜头转场。转场前地狱幽灵们抬着巨大的婚礼蛋糕向镜头走近并遮满整个镜头。此时借用一扇门为遮挡物,以门的开合动作带动女仆端着蛋糕入镜出镜,达到顺利转场。

这十次转场在形式上的有机组合与创造性的运用,将影片中的各个段落有机的组织在一起,有效地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享受的同时,也体现出电影导演深厚的电影艺术功底和素养。

四、结 语

导演蒂姆·波顿在《僵尸新娘》中以惯用的诡异阴森的画面为形式,承载的内容核心却是温馨及真情。影片的故事结构、镜头画面、人物关系,在对比与统一的形式美法则下展现得淋漓尽致。电影配合细节上的精益求精以及在视听语言上的创造性运用,观众再次体会到哥特式风格的美感。故事在对现实批判与讽刺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善良美好的希望贯穿其中,正是由于真情的存在才使即将发生的残酷血腥的“人鬼大战”转化为温馨浪漫的“人鬼情未了”。由此可见,“鬼才”是对导演蒂姆·波顿最为贴切的称谓。

[参考文献]

[1] 陈伟.动漫平面构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8.

[2] 徐葆耕.电影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2.

[3] 苑媛.光与影[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38.

[4] 杨少平.影视艺术鉴赏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9.

[作者简介] 王宇(1979— ),女,河南新乡人,硕士,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上一篇:浅析从文本到电影的三种创新阐释 下一篇:论《新红楼梦》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