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滴水穿石的启示》

时间:2022-05-07 08:44:51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的第3自然段,作者以大量的笔墨来“举例”,而这三个事例像糖葫芦一样,一个接一个串在一起,就把“滴水穿石”的精神慢慢揭示出来。同学们在阅读这段文字时,有没有在这三个事例之间,停一停,想一想,脑海中有没有出现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呢?

一、三个事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一篇好的文章在内容上是绝不会出现重复的,这段话中有三个并列的事例,彼此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一是,三人所经历的时代不一样,一古二今,李时珍是明代人,爱迪生、齐白石是现代人;二是,三人的从业范围不一样,有科学,有艺术,李时珍从事医学,是医药学家,爱迪生从事科学,是发明家,齐白石从事艺术,是书画家;三是,三人所生活的国度不一样,二中一美,李时珍、齐白石是中国人,爱迪生是美国人。原来呀,这三个人代表的就是“古今中外”,这样说理是不是比较全面?

二、三个事例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其实,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个人的事例的不同之处仅仅只是一个表象,想一想,如果这三个事例之间真的是“风马牛不相及”,那这段话还不成一盘散沙啦!那么,这三个事例之间究竟有什么共同之处呢?请你仔细读读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原来呀,这三个看似独立的事例,其实都是指向同一个中心,即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持之以恒、滴水穿石。

三、为什么只选择三个事例呢?

细心读书的同学一定已经发现了这段话中的那个省略号,在这里你应该停下阅读的“脚步”,想一想: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也具有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呢?是的,你或许会想到很多人,很多事,如王羲之练字墨染清池,怀素写字秃笔成冢,司马光睡觉时的圆木警枕,童第周奋起直追时的昏暗路灯,陈景润痴迷于哥德巴赫猜想,袁隆平专注于杂交水稻的培育,达·芬奇小时候一遍遍画鸡蛋,诺贝尔舍生忘死发明炸药,海伦·凯勒自强不息地创作……

读完了这一段,我们应该回过头来再问一问:古今中外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有这么多,为什么作者只选择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个人的事例来写呢?如前所述,文中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是古今中外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代表,他们的事例具有典型性。或许有同学会觉得,文中再加进去一两个事例也是可以的呀,这样不是更有说服力吗?有句话叫“过犹不及”,我们写文章时,选材要恰到好处,并不是越多越好,堆砌材料,重复赘述,反而会影响意思的表达。

不过,对这段文字感兴趣的同学,不妨来一个“替换”的小练笔,即把文中的任一个事例去掉,把自己搜集到的事例补充进去,再读一读,看看“替换”之后的效果怎么样。

(《滴水穿石的启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

上一篇: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问题和策略研究 下一篇:动物特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