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心智,打开心窗的钥匙

时间:2022-05-07 04:37:03

摘 要: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个水平,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小学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指教师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情,具有吸引力的特色。

关键词:修养;教学语言鲜明准确;学习语言有效得力;交流心得耐心细致

词条“修养”在《辞海》中注释有两点:一,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个水平。二,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小学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指教师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情,具有吸引力的特色。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该如何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呢?先就本人在教育教学中的学习和实践谈谈一些想法:

一:知识教学语言应鲜明准确忌含混不清

在一次全区教师观摩课上,我听了一节《面积的初步认识》。开始,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等感觉器官,让学生担任小小粉刷匠比赛完成粉刷任务,初步感知粉刷图形面的大小不同完成任务时间就有先后之分,学生的参与激情很高。而在后面处理“物体面的大小是物体的面积”这一概念却不怎么到位和准确,他让学生伸出手掌,同时自己也伸出手掌问:“老师的手和这位同学的手谁大谁小?”学生齐声说“老师的手大。”教师的本意是比较两手掌面的大小,但在语言表达上叙述不清,留给学生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学生对面积这个概念表象建立是肤浅的。

另一位教师在处理相同教材时是这样做的:在让学生莫课本的封面、凳子的面之前,进行明确的指导:“张开手指,慢慢的摸,摸到数学书封面的全部,用相同的方法摸一摸凳面,再看看地面,你有什么想说?”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张开手指很自然的慢慢地摸,静静的感悟面,深深的体会面,显然,这时学生对“物体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的概念表象的建立是深刻的,有内在意义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引用的过程。数学概念正是对客观世界特定事物或具体现象特征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高度概括。任何随意的、模糊的描述都容易引起学生对概念的曲意理解,而这样的认识、理解是不全面或是歧义的。

二:指导学习语言有效得力忌泛泛而谈

教师出示主题图(图略)

教师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草。

生:我看到了小鸡在找虫子。

……

教师2:通过观察,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前后者比较,很明显后者能直接切入主题,围绕着一些数学信息展开新知的学习,而前者,问题提得太泛,所以学生就看啥说啥,以内在的观察到外显的语言表述几乎是相同等次的,信息未经过选择、提取、既耽误了时间,而且思维停留在原始的状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

国标本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P62页第4四题,如下:

大部分学生的算式是(1)21÷3=7(盆)(2)21÷7=3(盆)

在集体解决第2个问题时,老师跟学生谈起。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答案代入到题目中去读一读,通过读,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读题。

生:老师,我们做错了。

生:送给幼儿园3盆,还剩7盆,那原来一共10盆。

生:求送给幼儿园的盆数应该用原来的盆数减去还剩的盆数21-7=14(盆)

师:通过这一题的两次解决,你有什么话想说?

……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学生的这一次出错,并不是他们对题目确实不理解,而是思维定势使然。教师引导学生把答案代入原题读一读,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一句“通过这一题的两次解决,你有什么话想说?”,教师又把学生引入对自己解决问题习惯的反思中,提醒学生平时注意阅读、审题。

三:激励思考语言应启发有度忌硬性灌输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准确指出了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最佳时期。在处理国标本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P80页第4题上,我的感触很深。

这是第二卷,还可以再拍6张。每张胶卷有24张。我们已经拍了多少张?

学生一下很难理解题意,面对大家茫然无助的表情,我边解释边板书,“两卷胶卷是2×24=48(张),还有6张拍完,已经拍的张数就是48-6=42(张)。孩子似懂非懂。我就匆匆带着他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课后反思自己,感觉做法欠妥,农村里的孩子虽然也拍过照片,但并不是很了解用来拍照片的胶卷的事。如何引导学生,激发思考?在另一个班上,我和学生进行了交流:

师:二卷胶卷拍完了吗?是拍了一卷还是二卷,或者……

生:一卷多。

师相机板书,并提问:已拍的张数比一卷多几张?又比二卷少几张呢?组织学生讨论并解答。

问题得到解决,呈现在眼前的有两种解法:(1)24―6=18(张),18+24=42(张);(2)24×2=48(张),48―6=42(张)。两种不同的解法反映出学生不同的思考过程。对比两次教学,显然在第二个班级上,学生的体验是透彻而深刻的。

四:交流心得语言应耐心细致忌简单粗陋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你的脑子里装的是什么?”……老师,请停下你随意的、未经过思考脱口而出的言语。听一听这样的举例“比如在工作上,出现失误或者进展缓慢是难免的,如果一个主管总是以严厉的态度指责你(从理论上说,他的这种指责也可能不是完全无理的):天哪,你怎么这么慢!为什么又迟到了?你的反应会如何呢?首先是反感,然后是厌恶,甚至憎恨。相反,如果他总是在恰当的时候鼓励你一下,拍拍肩膀,笑一笑,你反而会做得更好。”相信每个成人遇到类似情况,更能接受的是上级对你的第二种态度。成人况且如此,我们的孩子何尝不是?“孩子对恶劣的、否定的环境的反感情绪尽管会因为害怕而有所克制,但是是不利于接受任何知识的。在这种状态下,他获得的知识和学到的坏环境相比,后者反而更多”。

“当我们很有必要使事物、现象和概念在教师的语言里找到鲜明的、能够为儿童的语言外壳的时候,我们却在无数次的复习上浪费了多少时间哪!”苏霍姆林斯基的感叹道出了我们大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的现状。从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发生、问题情境的创设、师生感情的交流、育人氛围的营造,教学的设计、回顾、小结,无不显示出作为数学教师运用语言的功底。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锤炼我们的语言,提高我们的语言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静如处子,以期动如脱兔。静心反思我们的语言,努力打造我们的语言,那么我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构建起知识交融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见《辞海》。北京出版社,1999年

[2] 《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苏霍姆林斯基

[4]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赫・斯宾塞

上一篇: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原则的研究 下一篇:一节公开课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分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