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平等参与”和事业转型的再思考

时间:2022-05-07 04:25:15

对“平等参与”和事业转型的再思考

编者按:

本文对人们稔熟的残疾人事业宗旨“平等参与共享”,从意义到内容到做法,做了进一步阐释,从而对人们践行这个宗旨,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平等参与”是一种民主生活,它冲击官本位而催生民本位。实现“平等参与”,有赖于事业转型、体制转型。事业、体制越受“官本位”影响,越不利于实现“平等参与”。它们应在良性互动中前进。

作者还强调:“小型化、现代化、社会化”是这项事业的发展方向。

1、以往,我们这个社会一切的一切,都是为健全人准备的,而不是既为健全人也为残障人士准备的。这不能不使残障人士被边缘化、再被边缘化。十万大山一样的社会,他们进不去。多少残障人士,特别是重度的,一生没出过村,没离开过那条胡同、那条街。这不是残障人士的选择,而是一种无奈、一种被迫。这种状况延续了几千年、上万年,可以说,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是这样的。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是八九十年代,才渐渐有所改变。先是在“二战”负伤立功战士的责问下,观念有所转变,懂得了残障人士被边缘化是人类的一种耻辱、一种负罪,残障人士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是人类的一种文明、一种责任。“残、健同行”、“多元共生”的新残疾人观、新社会观,就这样在文明国家占了上风。接着是行为的转变,逐步出现了大规模的康复、特殊教育(零星的,出现更早些),庇护工厂、按比例就业,成千上万种用品用具,无障碍建筑乃至无障碍环境,出台了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联合国也自上个世纪60年代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残障人士权益的宣言、纲领、规则、公约。

2、“平等参与共享”不是寻常事。那是按照新残疾人观,重新设计与改造河山的工作,是前无古人的、开启一个新世界的工作。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是在结束一个时代,开创人类一个新时代。你是在改变历史,改写历史,提升人类文明。这是做这方面工作的动力来源。对此认识越清楚,这个动力来源越充足。无须解释,它与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完全一致。

3、认为残障人士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就行了,别的都不重要。这是收养救济观念而不是平等参与观念在头脑中的反映。“平等参与”是一个新课题、新概念,不但我国残障人士未曾经历过,严格地说,健全人士也未曾经历过。中国的专制时代太长了,对人们的浸润太久、太深了。以至时至今日,我们仍是公民的作为不足,臣民的作为有加。我们还没有完全“站起来”,我们在有些方面还“跪着”。并不深懂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社会是怎样一回事,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是怎样一种关系,就是证明。我们必须从专制的阴影中走出来,以全新的视觉看这项事业,从独立、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视角看这项事业。“平等参与”是与公民相对应而不是与臣民相对应的。遍天下都是臣民,不可能实现“平等参与”。这就是说,“平等参与”是一种民主生活、平等生活,它天然地冲击等级、官阶、一言堂、按官职排序,它主张“民本位”而不是“官本位”。这样才能理解它、认识它,使它成为人们的社会观、工作观。只有大致具有了这种认识,才能在“平等参与”的事业中自觉发挥积极作用。这应当也是一种互动过程,不是一切都认识透彻了,一切都完备了再去做。

4、这些年做残疾人工作,一个最大的体会是,残障人士的自信力和能力,是可以通过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强、提高的。请特别注意这句话。这个论断已被广泛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科学所证实。怎样加强这种良性互动是全部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是所有残疾人工作者包括基层和专业工作人员、包括所有这方面的民间组织工作人员,都该潜心研究、努力实践的。

一个无障碍通道的意义,绝不限于人们表面上看到的,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给了残障人士社会接纳他们的信息,唤起他们的生活信心、生活热情和生活勇气,使他们走出无望和沮丧,觉得自己也可以追求幸福,过有尊严的生活,从而唤起、激发他们的平等意识、参与意识。

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一项保障政策的落实,一种发掘内在潜力的帮扶,同样具有这种意义。这样的良性互动所带来的良性后果,累计起来,就是残障人士在各方面包括精神方面的成长,作为公民的成长。

满足残障人士的生存需求,提供这方面的保障,是实行这种良性互动的起点。不言而喻,在解决生存需求的过程中也该是良性互动――尊重人格的,因为那是公民的权利,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赐予。

5、换句话说是,残障人士的无力感、自卑感,是外部环境主要是人,对其产生的排挤、不尊重、忽视导致的。这是一个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过程。残疾人工作的实质是通过康复、教育、就业、扶助脱贫、建设无障碍环境、提供用品用具等,从多方面改变这种恶劣的外部环境,使它不再产生排挤、忽视、不尊重,而代之以激励、鼓励、启发自觉,发现兴趣,发掘多方面潜能。

残疾人工作者如果能够经常从这方面反思、总结、改进自己的工作,则残障人士各方面状况的改善,将会不断实现。

歧视会产生歧视。所以不应以歧视反歧视,而应以公平、正义、多元共生反歧视,这就接近良性互动了。

提升自己是改善残障人士状况、改变社会的起点。古人讲“修身”,这也是一种修身。

6、残疾人的平等参与,纠正了人类的偏颇,提升了人类的文明程度,这方面做得越有成效,这个群体越趋同。从这个意义上说,残疾人是世界公民,因为他们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途径、方式是相同的。这里将最早实现全球化,但文化仍是多元的,民族的,同时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

7、健康的市场经济、正当的贸易交流的实质,是自由平等。它天然地排斥权力介入,冲击着等级和专制制度。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残障人士,比生活在计划体制下的残障人士,开明、进步的原因。体制不好,比如计划体制即官本位体制、专制体制,可以使人退化、萎缩、怯懦、精神上变窄。我们所以欢迎公平的、有法制约束的市场经济,我们所以反复强调残疾人组织不要官化、衙门化,原因在此。残疾人组织官僚化,只能导致残疾人进一步退化、边缘化。官气越大,残障人士越“小”。除了少数“精英”、少数“窗口”。

8、生存需求与发展需求,常常是交插的,交融的,互动的,没有明确的界限。全部问题在于发现、逐步激活残障人士作为人、作为公民的多样化需求,这是实现“平等参与”、进入社会主流的第一步。

这就说到为什么这些年为残障人士服务的民间组织有较大,较快发展了。这件事情只能出现在近些年而不可能出现在30年前。新的生活激发新的需求,新的需求激发新的服务,促使残疾人工作细化、再细化,促使相应地民间组织诞生、扩大,向残障人士身边延伸。

这就说到了筋骨与血肉的关系。残疾人联合会是我国现代残疾人事业的强大筋

骨,不能设想,离开这个筋骨还有什么现代残疾人事业。但它不能没有血肉,不能没有那许多拾遗补缺的、日益细化的民间组织。你不能一手遮天,就如同你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一样。民间组织的出现、发展,是向公民社会前进的必然,是重新“组织起来”的必然,是残障人士实现自身权益、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必然,是服务细化、再细化的必然。人们不能不重视,不能不满腔热情扶持。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事业。不要忘了“社会事业社会办”那句话。走社会化的路就是走残疾人事业小型化、现代化的路。

有人十分热衷、十分欣赏积攒“自己的家底”,买房购地,以为这项事业长远之需,而对这项事业的社会化,却观望、犹豫、不肯迈步。这是藏金于家,还是藏义、藏公益于社会的问题。社会化工作方式,实质上是藏义、藏公益于社会。这是残疾人工作的基本方针。而“藏金于家”却是小农意识的反映。你能藏多少“金”?而且那是精英之路,不是普惠大众之路。说重点,那是对未来、对社会化缺乏信心。――也有以此显示个人“政绩”之嫌。残疾人事业可以在基本方针指导下有各种探索,但不能这样探索,不能这样“摸着石头过河”。走社会化的路,放手将残疾人事业办成社会事业――扶持民间组织,“借鸡下蛋”,自己则会同学者、专家及受益者,制定标准,组织验收,转身做“裁判”,匡正弊端,见苗浇水,促进竞争,这才是正路。因为这是沉下去,使服务进社区、进家庭,服务到残障人士身边的路,而不是“大而洋”的、浮在上面的路(有几个研究机构是合理的),“窗口之路”。

这就说到残疾人事业的转型了。客观形势的发展,要求这种转型:由“运动员”向“裁判员”转,由促人眼睛向上,向促人眼睛向下转,由“大而洋”向“小而洋”转(把服务分散延伸到社区、家庭、个人)。“平等参与”越发展,越需要这种转型。不能设想,一个受官本位影响至深的、促人眼睛向上的体制,机构,能够与“平等参与”相适应,能够引导残障人士充分实现“平等参与”。

事业的转型,实质是观念的转型,人的转型。这方面转了,才能带动工作布局、工作重心、工作方法转型。

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经过试点,逐步推行。

有个清晰的战略思路,既要慎重更要有勇气,这才是关键。

上一篇:杜顺:1.5公里的“朝圣”路 下一篇:自闭症家庭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