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志愿服务保障制度的立法建议

时间:2022-05-07 04:14:34

完善我国志愿服务保障制度的立法建议

[摘要]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顺利召开,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后开展的一系列成功的救援行动,我国志愿者用热情、友善、专业的志愿服务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国的志愿者服务群体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国欠缺志愿者服务统一的法律规制,当前关于志愿者服务的规范只出现在一些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实施的地方性法规中,这不利于志愿者个体或组织身份的法律界定,同时无法保障草根志愿服务的合法权益,更为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少障碍。笔者通过对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现状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志愿服务保障制度的立法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立法工作进程,不断促进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志愿服务 保障 司法救济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18-02

一、明确规定志愿者权利义务

志愿服务立法首先要确保志愿者这一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应当作为该法的立法基础,进而科学地规划涉及的一系列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和有关救济规定。正如美国知名法律研究专家沃金曾指出的那样,保障合法权益是法律之所以为法律的根本。因此,确保志愿者主体正当权益应当作为志愿服务立法的指导思想贯穿立法始终。

分析不同国家关于志愿服务立法以及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必须涵盖如下几方面权益:1.享有自主决定加入或退出志愿者队伍的自主选择权。自主决定加入或退出志愿者队伍的含义是志愿者加入或退出志愿者队伍不被其他单位和个人强迫和约束,志愿者本人享有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其活动,同时也享有退出志愿者队伍的绝对选择权。2.享有接受专业素质教育学习机会的权利。当前的志愿者服务对象涵盖社会的各个领域,涉及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中部分服务带有不同程度的危险性,例如:从事安全检查的志愿服务就属于高危志愿服务项目。因此,志愿者享有接受相关单位安排针对服务内容的培训教育,由此可确保志愿者自身安全以及提升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3.享有取得物质补助的权利。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权取得一定的物质补助,如果志愿者本人有某种困难,相关组织单位需要对志愿者提供相应的帮助。4.享有休息的权利。休息权属于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志愿服务的相关组织部门必须为志愿者协调安排合理的服务时间,决不允许将服务时间和劳动强度超出志愿者自身承受能力。5.享有人身保障的权利。人身保障权同样作为我国《宪法》明确指出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因此,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时有权保障自身的人身安全不被侵害,志愿服务的相关组织单位有义务协助保障志愿者的人身安全。

与此同时,志愿者具有如下几方面义务:1.服从志愿者团体的管理章程,接受组织单位分配的工作内容,遵守登记注册时与组织者形成的书面协议,尽职尽责做好志愿服务的各项具体工作。2.参加业务素质教育学习的义务。参与业务素质教育学习不仅属于志愿者享有的权利,也是其应尽的义务。志愿服务的组织单位旨在提升志愿者本人的业务素质水平,以及增强志愿者队伍的整体服务水平,为志愿者组织与服务项目有针对性的教育学习机会,志愿者必须认真进行相应的培训学习,由此来更好地协助自己实现志愿服务的最终目标。3.严格遵循保密制度的义务。在进行志愿服务的环节接触到服务单位的业务资料或服务对象的个人信息,必须服从严格的保密制度。如果由于志愿者本人原因将服务对象的资料或信息泄露导致其健康安全受损害或物质受到损失的,志愿者需要负责给予对方适当的赔偿。4.遵循监督管理的义务。志愿者是整个服务队伍的组成部分,必须遵循组织方的工作安排,并服从组织方的业务监督,必须努力维护志愿者队伍的良好形象,必须严格遵循志愿的服务宗旨。从事志愿服务时,需要面对政府机关、志愿者队伍、服务对象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和个人的监督。

二、明确和保障志愿组织法律地位及相关权益

《宪法》规定了结社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志愿者组织的性质属于个体正当进行结社的公益性社会团体。个体通过到志愿者组织单位签订相应书面服务协议,注册成为志愿者,从而进行组织安排的志愿服务工作,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发展。国外的志愿者组织的成立通常是依据法律规范,并以非政府组织的身份从事志愿者服务,有些志愿者组织成立的法律依据就是非政府组织有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当前有许多志愿者群体,然而通过民政部审查合格的只占到极少的比例。根据有关部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对志愿者队伍发展现状的调研结果,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通过民政部审查合格成立的志愿者团体的比例仅占到2%,通过民政局审查合格成立的团体比例仅占到7%,通过工商局审查合格成立的比例仅为5%,没有经过审查而成立的比例则占到81%。由此数据不难看出,当前我国现存的大部分志愿者队伍尚未接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诸如吉林省通榆县的“环保志愿者协会”的草根志愿者团体在我国大量存在,我们亟待借助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为志愿者服务赋予应有的法律地位,确保志愿者服务事业稳步向前发展,保障志愿者队伍及志愿者个人的正当权益。

三、完善司法救济途径和手段

近年来,经常出现因为志愿者在从事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例如:因为志愿者泄露服务对象的业务资料或个人信息,导致对方经济利益受到损失或生命健康受到损害;因为志愿者专业素质欠缺,对被服务单位或个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志愿者组织单位不尊重志愿者个体;志愿者被服务单位或个人安排超过其服务能力的工作,或安排超过正常工作时间可完成的劳动量,等等。然而上述情形理应借助法律法规予以改善或予以规范,但是基本上都因缺少相应较为细化的法律条文和完备的司法处理环节而私下处理了。基于志愿服务具有无偿性,因此在志愿者自身原因给服务对象带来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的,服务对象可能考虑志愿无偿性和公益性质而不去追究应有的补偿。志愿者通常碰见组织单位不尊重的情形,或被服务对象安排过量的工作量或工作时间时,本应考虑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但是常常由于担心影响以后从事志愿服务而放弃维权。

当前的很多志愿服务细则里都包含了志愿者的多种权益,但是并未指出在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应当采取何种方式来维权。所以说,如果能将志愿服务中常见法律问题的解决措施或补救方式细化在相关法律条文中,并关注志愿服务公益性无偿服务的工作性质,采取自愿商量、协调以及采取正常诉讼等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上述做法不仅有助于志愿者自身合法权利的保障,而且有助于服务对象损害赔偿的获取,让受害者明晰在合法权益受侵害后可以获得法律保护和获取相应赔偿的途径,进而推动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进程。

除司法救济的途径之外,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政策,在完成志愿服务后给予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在志愿者服务期间出现困难的及时予以支持,推动他们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的宗旨。国外这方面成功的做法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美国通过联邦政府制定政策,规定参与志愿服务超过特定工作时间的可获得奖学金、助学贷款等物质奖励。新加坡政府通过“公共服务奖”“志愿服务荣誉机构”等称号鼓励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针对组织志愿服务贡献突出的组织机构,采取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包括荣誉奖励、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激励措施。政府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政府部门不是直接供给公共产品,而是借助扶持志愿者队伍进行社会服务、扶持的重要途径是给予财政和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1]刘芹.浅谈法律对志愿行为的激励.法制与社会,2010,

14.

[2]何敏怡,何继锋.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法律规制比较研究.法制与社会,2011,07(下).

[3]赵枞安.借鉴域外经验推进国家志愿服务立法.学术界,2011,5.

[4]周蓉蓉,余之悠,戴晓琦,杨岩岩.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风险防范及法律规制.法制与社会,2009,7.

[5]莫于川,梁爽.关于完善中国的应急志愿服务法律保障体系之管见.河北法学,2011,5.

上一篇:浙江省人口素质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下一篇:留守老人在社区整合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