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教育:行进在文化育人路

时间:2022-05-07 02:23:54

和平教育:行进在文化育人路

宁静的和平,教育底色正明朗。

文化育人,山区教育品牌从容崛起。

2010年9月6日,为突破教育发展落后格局,和平县从高处立意,正式提出文化育人理念。2011年2月15日,即出台《和平县中小学实施文化育人中长期规划(2011-2020)》。文化育人,由理念立意落实到目标规划,仅耗时5个月,足可见和平县党政部门对文化育人之倚重,对教育创新之远见,亦可见和平教育人前期探索之深入,准备之充分。文化育人,关键在于有效驱动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建设“双核”,实现“以文化的态度育人,以文化的内容育人,以文化的方式育人,以文化的活动育人,以文化的气韵育人”,从而提升文化育人的引领力与渗透力。近年来,随着文化育人理念的生成与践行,和平教育得以从内涵上获得全面提升的动力,为教育强县的创建提供了内源性的长效支撑。

行进在文化育人路上,和平教育用蓬勃活力与创新身姿诠释着山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愿景与价值。教育愿景:文化育人激活山区教育

文化育人,核心在于愿景体系的生成与价值体系的建构。和平文化育人活动的愿景是教育创强与山区教育品牌创生,其价值在于素质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引领层面的实质性落实。

自文化育人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和平县共开展各项文化活动930多场次,师生共有44多万人次参加,人均参加文化活动超过6场次,师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有效提升,学校特色与教育品牌相继凸显。同时,文化育人给力教育创强,比如,和平县第一个教育强镇青州镇就在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方面成就斐然。文化育人,已成为和平县创建省教育强县的重要推力,也成为河源市教育创强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1.文化育人成就和平教育共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和平教育文化育人理念的形成并非横空出世,亦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多年的摸索和总结得出来的。可是,正是这种曲径通幽的鲜活实践与争论探讨,最终成就了和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理性共识。

和平教育为何长期落后?

——除了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办学硬件落后之外,教育观念上的差距也是重要原因。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使我县错失多次快速发展的大好机会。

和平教育为何能够快速发展?

——一方面,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迅速改善校舍设施、配套教学设备。全面完善办学设施;另一方面,我县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实践现代教育理论和理念,不断促使我县教育水平实现较大的提升。

在经济、师资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的情况下,和平教育如何实现超常规的发展?

——这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巨大挑战。为此,我县教育工作者果断地走山区教育差异化发展之路,即形成“和中福和主抓本科上线,阳明中学主抓特色教育,四联中学主抓大专上线,职业学校主抓扩大规模”的重点突出、板块分明、功能清晰、层次科学的高中教育差异化发展新格局。在完成谋篇布局的基础上。我县要想继续快速发展,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工作思路和理念支撑,由此,文化育人成为我县教育又一大胆探索与实践。这是对我县教育发展不懈探索的结果。

在《探寻文化育人之路》一文中,和平县教育局长黄伟平通过“三问三答”,深入拷问和平教育发展现状。直面和平教育改革现实,审思和平教育未来走向,探寻和平教育愿景体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和平教育发展之未来变局,文化育人理念之形成必然。

黄伟平说:“在经过夯实教育发展基础、学习先进教育经验之后,逐渐吸收、内化并结合本县实际进行理性思索,逐步形成符合山区教育特点的教育理——文化育人。这一理念实现了由知识育人到智慧育人、伦理育人、审美育人的跨越,实现了由传统爱心育人到心智与情智共同育人的有机结合。这一阶段,是打造我县教育品牌的重要阶段。”

和平教育发展水平曾长期处于河源全市垫底状态。2005年开始,和平县教育领导班子痛定思痛,积极转变思路,确立了“打好基础,学习先进,逐步内化,形成理念”的教育改革探索路径。一方面查找发展差距一方面创新工作思路,比如针对逐层拔高使用教师情况,选派潜质性教师到大专院校进修培训或邀请师范类院校到该县开办本科培训班等;针对教学方法守旧状况。组织学习洋思经验、东庐中学模式等。几年下来,成效明显。“但是,有些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严重了,如厌学现象有增无减,学生流失有上升趋势。”黄伟平说。“这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我们认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全县教育的持续发展。”带着这个问题,黄伟平深入到漓江中学、公白中学、古寨中心小学等校进行工作调研,发现这些学校经常开展文化活动。师生都十分乐意参加,而这些学校厌学情绪也较其他学校轻些。黄伟平由此得出一个基本判断:这跟上述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密切关系。黄伟平的这一判断得到县教育领导班子成员的一致赞同。就这样,2010年底开始,和平县教育局将实施文化育人作为创建省教育强县、抓好内涵质量建设的重要举措。

文化育人,知不易,行始难。文化育人理念创新虽说是历时数年曲折探索而成,但在推行初期仍然困难重重。在采访中,我们与黄伟平局长曾有过这方面的对话与交流。

记者:黄局长,在实施文化育人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或困难?

黄伟平:我县在实施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碰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在践行之初,有些校长没有重视,认为文化育人理念是玩弄文字游戏,虚多实少,拖延推诿,敷衍应付:开展艰难,推进缓慢。二是教师对文化育人理念存在片面或不正确理解,认为是挂几条文化标语、建一条文化长廊、镶嵌几句校训等就是文化育人,没有认识到文化育人的关键裁体是文化活动,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才能更好达成文化盲人,导致实施思路不明,乱象丛生。三是有些学校搞形式主义,开展文化活动质量不高,参与人数很少,育人成效不显著,没有收到应有成效。

记者:那你们采取什么措施应对?

黄伟平:针对上述问题。我县从四个方面加以破解:一是切实引起校长的高度重视。为此,我县多次召开文化育人工作专题会议进行交流促进,本人也多次撰文论述文化育人理念。2011年8月,我县召开首届中小学校长论坛,以“聚焦农村教育发展·研讨文化育人理念”为主题进行专题研讨。由此,校长们更加清楚了文化育人理念的内涵、核心等。二是县教育局印发了《和平县中小学实施文化育人中长期规划》,全面加强文化育人理念的整体设计和规划,让全县教师清楚实施文化育人活动的途径和方法等。三是印发了《和平县中小学实施文化育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方案》,切实加强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确保收到实效。四是印发《和平县中小学文化育人工作材料管理规定》。规范开展文化活动的材料归档和管理等。经过这些努力,我县实施文化育人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操作流程和管理体系。

上一篇:品牌化是学校发展的新战略 下一篇:初中阶段班主任工作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