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还巢”的背后

时间:2022-05-06 09:59:24

投资4000万元、吸纳1000余人就业的西南首家覆铜板厂,日前在开县白鹤工业园区破土动工。当年的外出打工仔、如今的董事长涂德军,是在老乡的感召下回到家乡创业的。

这个老乡就是开县返乡创业者协会会长武俊平。

1990年,武俊平跟随同乡到广东东莞打工,从后勤主管、车间主管做到总经理助理。1995年,他创办了自己的服装厂,产品远销海外。在数十万开县打工仔中,率先成功的武俊平,对贫穷落后的家乡,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

1999年春节,县领导到广东考察来到了他的厂,父母官欢迎他回家乡投资的肺腑之言深深地感动了他。当年,他就把在东莞的部分资金和设备运回开县,在新县城建起了制衣厂,到2002年,他又增加了5条生产线,年产值达到800万元。

口口相传,武俊平二次创业成功唤起了开县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激情。在合资企业打工近6年的陈小林,知道家乡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后,返乡投资50万元开办电脑公司和职业学校,并在2000年投资600万元建成开县最大的集养殖、观光娱乐为一体的龙洲湖游乐园。

…………

“返乡创业潮”对鲜有外来投资的开县无异于“雪中送炭”。开县县委、县政府要搞一个行业协会来搭起沟通的桥梁。

成立返乡创业者协会!县领导的心思与武俊平的想法不谋而合。

2002年8月3日,在县委、县政府的一手促成下,“开县返乡创业者协会”宣告成立,武俊平被推举为会长。

协会成立后,每年都要和开县主要领导一起,奔赴广东、北京、上海等开县籍打工仔聚集的地方看望慰问;每年春节期间,都要召开“外出务工人员春节返乡座谈会”,畅谈家乡的发展变化,唤起他们回乡创业的激情。打工仔们也利用回家过年的机会,纷纷与协会取得联系,考察、询问回乡创业的相关事宜。一些没回来过年的打工仔还写信委托家里人前去探问。“交一位朋友、联一位老板、找一个项目、引一笔资金、办一个企业”,协会的“回引工程”很快就见了效果。

与此同时,县里还配套出台了《关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办企业(实体)的若干优惠政策》等,在土地使用、工商注册、资金信贷、人口管理、子女入学等方面大开绿灯,设立了“返乡创业绿色通道”。

如今,返乡创业者协会的会员已发展到228名。4年来,大批开县籍创业人员把他们在外务工所接受的新观念、掌握的新技能、积累的资金用于家乡建设,建起了养殖、铸造、化工、运输等百余家民营企业,出现了能人回乡、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凤还巢”现象,在反哺家乡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完成了个人由打工仔向企业老板的转变。

“凤还巢”规模越来越大,为了给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更大的施展空间,协会在开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开辟了白鹤工业园、长沙现代农业园、竹溪生态农业园、关坪扶贫开发园等组成的开县返乡创业园区,园区内生活、商业、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搭起了产业聚集的大舞台。

白鹤工业园面积有2平方公里,是开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3000万元建成的。园区推行“保姆式”服务,优化审批程序,简化办事手续,特别是对投资超过1亿元的企业实行“反弹琵琶”的“零地价”政策。依托白鹤工业园区这个平台,2003年以来,开县先后引进“德凯覆铜板”、“鼎实机械”等返乡创业人员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5个,1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7个,总投资达到了14.2亿元,可实现产值30亿元、工业增加值9亿元。

“凤还巢”正在呈现出滚雪球效应。目前,开县返乡创业人员已达2542名,创办各类实体3932个,投入资金达到5亿多元,占开县对外招商引资的40%,提供了就业岗位7.56万个。

县委书记蒋又一认为,从“打工潮”到“创业潮”的历史性跨越,打工仔返乡创业带回了比投资更有价值的观念、技术和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这是改变家乡命运的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

上一篇:不耻就教讨“真经” 下一篇:“女能手”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