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哈代诗歌中的悲观主义二重性

时间:2022-05-06 09:38:10

解读哈代诗歌中的悲观主义二重性

摘要:哈代是出于十九世纪末社会转型时期的诗人和小说家,作为自然主义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基调是悲观的。但是同时哈代信奉社会向善论,作品中有生机和希望。悲观主义在其作品中有二重性,即种不加掩饰的绝望和蕴含乐观的希望。本文以哈代的名诗《黑暗中的鸫鸟》为例,解读了哈代诗歌这一特点。

关键词:哈代;悲观主义二重性;黑暗中的鸫鸟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15-01

在哈代的近千首诗歌中,基调基本上可以说是悲观忧郁的。我们读到一颗为人类悲剧命运感到困惑不已却又执著地探求希望的心。绝望和希望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协调地统一在哈代身上,诗人徘徊在两者之中,一方面留恋过去,对现实深感绝望,认为希望与自己和当代社会绝缘;另一方面又信奉社会进化向善学说,对将来充满希望,相信将来人们生活会得到改善。哈代的诗歌中这种不加掩饰的绝望和蕴含乐观的希望,就是悲观主义具有二重性的两个矛盾面。

英国诗人阿尔弗雷德・诺伊斯曾对《黑暗中的鸫鸟》作过这样的评价:"这是我们这种抒情的语言所能写出的最出色的哀婉动人的抒情诗,可以说是世上最优美的抒情诗之一。"《黑暗中的鸫鸟》是哈代弥漫着极端悲哀情调和绝望中暗示希望的诗作的代表作。

1.不加掩饰的绝望

晚年的哈代敏锐地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文明的陷于危机之中,看到到资本主义改变了传统的农村,意识到英国社会复杂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同时,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又使哈代对从未怀疑过的产生了怀疑。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使我们在《黑暗中的鸫鸟》这首诗中窥探到诗人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

该诗共分四节,诗的第一、二两节表现的是强烈的荒凉、绝望的感受。

在第一节中,诗人便使用了一系列具有象征寓意的意象和形象化的比喻,来表现十九世纪一个傍晚自然景致的萧瑟。例如,哈代把"寒霜"比作是"像幽灵般发灰",把残冬比作是"冬的沉渣",把太阳比喻成"更添憔悴"的"白日之眼"。这些独到的明喻和隐喻恰如其分地勾勒出了寒冬傍晚的凄凉的景象。接着,诗人又把死寂、行将灭亡的十九世纪比作"断了的琴弦"。"断了的琴弦"的这一意象的内涵,使人感受到的既有世纪的终结,又有诗意和灵感的丧失。悲哀的基调在这几个意象和比喻中奠定,贯穿在全诗之中。

在第二节中,诗人从眼前所见的自然景象逐步扩展到整个大地和苍穹。诗人出色地运用比喻技巧。把大地比作"斜卧着的世纪的尸体",把苍穹比作是"这具尸体的墓室",把呼啸的寒风比作"围着尸体悲哽哭泣的悼念者"。从而把世纪末的大地的一片死寂、悲哀的惨景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方面表现了哈代对时间的一种特别感受,另一方面又点明了作为"时间"之尸的大地总是被酷寒的云和风所包裹。历经岁月的沧桑,他不由得疲乏地,叹息道,既便有冬去春来的亘古循环也将总难使这干瘪的大地恢复蓬勃的生机。随后,诗人又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结合起来,抒写与外部凛冽大地相吻合的内心世界的冷寂,诗人既从自然界中探索自身生活的悲剧的源泉,让自然景色像人类生活一样可悲可泣,又以人类的悲哀来衬托自然景色的凄惨把自然界的萧条和人类世界的悲戚都推到了使人感到绝望的"世纪末"的边缘。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断定,诗人的不加遮掩的绝望悲观色彩已从描绘的实景上显现出来。

2.蕴含乐观的希望

对于哈代是否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评论界争论颇多。哈代本人则竭力否认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诗集《晚期和早期抒情诗》的序言《辩解》中他这样写道:"所谓悲观主义实际上只是对现实的探索,只是为了改善人们身心的第一步。'要改善这个世界,就得正视世道的丑恶'。也就是说,要观察现实,并在观察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现实,不加掩饰,同时着眼于争取最好的结果:简言之,即以进化向善论思想作引导。他将自己信奉的哲学称为社会进化向善说。可以安全的说,哈代不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在《黑暗的鸫鸟》一诗悲观的表象下,体现诗人社会进化向善思想,蕴藏诗人乐观的希望。

到了该诗的第三四节,诗人笔锋突然一转,传来了一首满怀激情的黄昏曲。

在诗的第三节中,哈代用阴郁沉重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借鸫鸟的歌唱,倾吐心中不泯的希望。突然迸发出的鸫鸟的欢快歌声打破了死一样的沉寂,给冬日的苍凉画面增添了欢欣的一抹红晕,诗人的心灵被猛烈地撞击着,诗人似乎从鸫鸟的歌唱中听到了一丝希望。鸫鸟的歌声似乎给意气消沉的人类带来了安慰:"突然间,/头顶上有个声音,/在细枝萧瑟间升起,/一曲黄昏之歌满腔热情,/唱出了无限欣喜,/-这是一只鸫鸟"。我们从鸫鸟的欢唱中可以感受到鸫鸟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所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存意志、旺盛的生命力和乐观精神。诗人希望人们以坚忍和刚毅的态度来对待生存的痛苦。

诗的最后一节,向我们揭示了他很难把所观察,到的眼前现实同听到的鸟儿的欢快叫声从内心统一起来的意识。他察觉不出有什么理由值得鸫鸟去吟唱,出这样动听的歌声,在这种复杂而深沉的感情矛盾里,诗人一边倾听,一边又得出充满希望的结论。或许,是同人类相比,鸫鸟同自然界具有更亲密的联系,尽管四周的景物使诗人未能觉察到一种有希望的未来,但鸫鸟却似乎在歌唱"某种吉祥的希望"。

综上所述,《黑暗中的鸫鸟》尽管气氛阴郁,却极为典型地表现了哈代的以"进化向善"为特征的悲观主义二重性,一方面,自然是残酷的,有着凛冽的景象和悲哀的基调,另一方面,哈代又力图在自然中寻找美的源泉、人类的慰藉、失落的智慧和理想的启示。毋庸讳言,从这首诗中读者体验到了哈代悲观主义的二重性: 不加掩饰的绝望和蕴含乐观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郭 浩,透过《黑暗中的鸫鸟》的意象看哈代的悲观哲学[J]. 安徽文学,2012年第11期。

[2]吴 笛,对大自然的分裂的双重感受[J]. 名作欣赏,2006年88-91页。

[3] 飞白译,《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选》[M].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12,311页。

[4]佛洛伦斯・哈代:《哈代传》[ M]. 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62年版。

作者简介:

郭雷,华北电力大学 (保定) 外国语学院,教授;

唐利梅(1988- ),河北邢台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翻译方向的研究。

上一篇:浅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与措施 下一篇:低年级作文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