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06 09:30:31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以及资金规模的不断增大,促使高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文章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了高校和企业在内部控制规范之间的差异,进而分析了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在对评价体系的认识、对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评价内容是否全面和相对固定性四个方面的问题,最后从构建评价体系的认识、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构建评价体系的方法和自我评价与第三方鉴证相结合四个方面给予具有应用价值的对策,以期高校的内控系统能有效运转。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2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及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1]。我国于2012年11月29日,由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 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分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6章65条,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规范对有效治理高校的一些经济问题,如管理效率低下、铺张浪费和基建项目的违规操作等会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这促使了我国高校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本文所指的高等院校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普通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2]。关于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的研究,国内目前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的论文仅有7篇,这可能与高等学校的特殊性有一定的关系。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学术界和实践界对高校的内部控制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因此,这也促使了我们对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探讨和创新。同时,在众多研究成果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引导下,高校正在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衡量自身内部控制水平,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从而提高自身内部控制水平。目前,高校可以考虑以2010年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为导向,根据高校在营运活动中的关键风险控制点,采用科学的方法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角度出发,探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

二、高校的内部控制规范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区别

企业于2008年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些新的政策指导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政策的出台。由此,我国于2012年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这为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和依据。关于高校与企业内部规范之间的具体差异如表1所示。

三、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及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具有非营利性、校本管理方式和多渠道的筹资方式等特点,决定了它与企业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企业是一个盈利性的组织,因此它们为了避免亏损和破产,也可能为了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和评价工作。而其中尤其一些公立的高校由于很多时候有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因此基本不会担心这个问题。因此,也就没有必要重视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因此,通过调研发现我国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及评价体系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构建评价体系的认识不够统一

高校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认识不足,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缺乏全员参与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和评价基本处于迷茫阶段,这使得对内部控制最终的评价不具有实践意义。

(二)构建的原则不够统一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仅仅在2014年1月1日才开始施行的。目前,很多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基本都是参照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进行构建的。这个必然会因为高校和企业的的不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及评价体系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各监管部门对如何具体实施内部控制评价,采用何种方法评价也尚不明确。评价体系建立的立足点在于评价标准的统一,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缺失导致了高校评价体系无法真正落实到实践。

(三)内部控制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按照2008年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所规定的内部控制的要素应该包括五个:内部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但是,我国高校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时,缺乏考虑五要素之间的全面内容。这必然会导致最终的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评价的结果不能真正起到保证高校高效发展的目的。

(四)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的相对固定性

由于高校以前均是按照企业的内控评价内容进行操作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针对性,而且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确定后,在以后的年度内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就会导致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内容的一成不变性。这必然会影响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四、针对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对高校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认识

对高校的所有人员应该进行宣传和培训,培养全员参与和人员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树立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理念,从而为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和评价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高校内控系统的有效顺利地循环进行。

(二)依据科学的构建原则

1.全面性原则

鉴于前面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即评价缺乏全方面的问题。在以后高校的内部控制评价构建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内控的五要素,甚至八要素,至少应该涉及到高校教学工作、财务管理,甚至经营活动等方面的各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

2.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对高校内部控制评价遵循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也应该遵循重要性的原则,关注高校中重要的业务事项、重要的业务单位、高风险的领域,从而保证高校内控制度制定和执行的有效性。

3.成本效益性原则

高校的内部控制应当在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前提下,合理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争取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更为有效的控制。高校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也应该考虑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益。各项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制定和测评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在高校管理中,内部资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构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时必须综合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以科学合理的控制成本来取得最科学的评价效果。只有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3]。

4.制衡性原则

高校的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应当科学合理并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和有利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履行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职责的部门应当具有良好的独立性。任何人不得拥有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特殊权力。

5.适应性原则

高校的内部控制应当合理体现高校的发展规模、业务范围、业务特点、风险状况以及所处具体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并随着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断改进和完善。而且内控制度的建立应该保证与时俱进,评价内部控制也应该保证与时俱进的方法,这才能有助于保证内控系统的良性运转,达到评价的目的。

(三)采用科学的构建方法

对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选择,大多数学者都是首先设计了相应的指标体系,而后主要采用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但是,本文认为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还要结合有效的实地调研法和调查问卷法,这样才能搜集到第一手的资料,达到真正评价高校内部控制的目的。

(四)自我评价与第三方鉴证相结合

高校虽然与企业有很大的不同点,但是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规范和指引发展至今相对比较完善,高校应该适当参照企业的做法。上级主管部门在对高校内部控制实行评价之前,可以要求高校进行自我的评价,也就是与上市公司一样,可以考虑让他们先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从而对自身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自我的梳理和认识。同时,上级主管部门为了保证最终高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高校的内部控制进行外部评价,从而保证内外合一,充分体现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郑萍.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0(08):108-110.

[2]陆文斌,颜端阳,吴杰.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14(09):82-84

[3]杨蓉.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3(09):31-33.

作者简介:王娟英(1981-) ,女,陕西商洛人,陕西省商洛市商洛学院财务处,会计师,研究方向:高校财务管理及会计电算化。

上一篇:企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根本在人才 下一篇:城市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