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高校成绩管理工作的分析与探讨

时间:2022-05-06 06:42:05

学分制下高校成绩管理工作的分析与探讨

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而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绩点来分析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生修满一定量的学分以及达到学校规定的其他要求后即可毕业。学分制承认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规定了最低毕业学分,不受学年和专业的限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有计划地选读课程,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也可在同时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习。而成绩管理是处于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工程的末端环节,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质和量的一个全面管理过程。而学生成绩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成绩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学籍管理工作。加强成绩管理工作还有利于促进考风、学风、教风建设及课程建设,也同样有助于促进试题库建设。

一、高校成绩管理工作分析

1.成绩管理的工作量大且复杂程度高。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计划,学习不同的课程。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和专业数逐年增多,这就增加了成绩收集、整理和分析等方面的工作量和复杂性。由于弹性学制的实施,免修、重修制度的实行,转专业、转学、借读的学生增多,双学位、辅修专业的开设以及部分课程的分级教学(如英语)等等,势必需要对学生成绩及课程学分实行互认、互换,也必然会给成绩管理增加困难。

2.成绩管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随着成绩信息量的迅猛增加,对成绩管理的准确性要求就越来越高,成绩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而且要求及时报送,不能耽搁,否则一旦成绩出错,修正时会非常麻烦,且不能及时、完整地将成绩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从而影响后续环节的进行。

3.成绩管理的公开性和通用性。学分制条件下,成绩信息作为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有诸多的作用,这就要求成绩信息的反馈要及时和公开,并且成绩管理所反馈出来的信息应与其他公共信息一样保持其通用性,保证学校其他部门能便利地利用学生的成绩信息。

4.成绩管理人性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的对象由群体转向个体,由管理在校期间成绩到毕业后成绩。转变服务职能,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正在被大多数管理者接受。

5.成绩管理的弹性和灵活性。学籍发生变动的学生的成绩比较分散,其成绩需要随变动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不便于统一管理,因而成绩管理还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成绩管理既要规范化又要信息化,既要制度化也要人性化,既要大众化也要兼顾个性化,既要有原则性也要有灵活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成绩管理工作的功能,促进这一工作有序开展。

二、提高高校成绩管理工作水平的探讨

1.健全成绩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制定和完善成绩管理规章制度是实现成绩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证。在制定和完善这些制度时应在责任性、服务性、整体性、严肃性、主体性、灵活性等方面下足功夫。理顺运行机制,建立权责明晰、分工明确的校、院结合的两级成绩管理模式。在推进两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大力宣传成绩管理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和宣传教育,广泛普及成绩管理规定,让学生在入学时就知晓如何关注自己的成绩,以及成绩出现问题时应如何办理。

成绩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谨、规范而又细致的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优良的思想品德和政治修养。因此作为管理人员要切实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掌握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习和应用,秉持以生为本、用心服务的管理理念,增强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在管理过程中要学会掌握管理的力度和灵活度。

2.实现成绩管理网络信息化,完善成绩管理监控。成绩信息是高校的重要教学信息资源,实现成绩管理网络信息化,达到资源共享,不但可以增加成绩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还有利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实现,提高服务水平。可以方便成绩的查询,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使成绩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使成绩信息能及时、准确和完整地传递。除了依靠考前公布学生的平时成绩、考试采用“教考分离”或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的方式、严肃考风、采用集中阅卷流水作业的方式评卷及要求教师填报成绩时要准确等措施加强成绩管理监控外,成绩管理的网络信息化使得成绩管理的各环节更加透明,辅之以系统后台数据库日志记录,对成绩变动流程进行监控,能够切实保障成绩信息的全面、完整、准确,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管理过程的顺畅运转,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推动学分制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3.注重细节管理。保存各种原始档案,做到有据可查。作为网络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补充,这些材料在成绩管理工作中的凭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起到为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证明或证据的作用,详尽的档案资料可以使过去的历史面貌重现,可以证实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说明的许多问题。另外针对特殊的成绩(如考级成绩),不仅要关注通过考试的情况,还要关注每个同学参加考试的所有的成绩。建立特殊成绩的档案,不仅可以为毕业资格审查、学生组织发展提供方便,还可以方便各种查询,及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4.采用平均成绩绩点作为学生课程学习的综合评价指标。学生成绩及其对应的绩点等级为:

平均成绩绩点按以下办法计算:

其中:W―平均成绩绩点,Ai―某一门课程的学分,Bi―某一门课程的成绩绩点(5、4、3、2、0),n―所修课程门数。平均绩点的计算考虑了课程的难易与学分值的大小,学生选修的课程难度相对高时,学分值越大,平均绩点相应就越高,更加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学习的质和量。

5.加强成绩分析工作,提高成绩管理的效用。学生成绩分析可以反馈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横向成绩对比,可以帮助教师找出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成绩的纵向对比也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所在,从而找出培养优良学风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激励理论在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按激励的侧重点及其行为关系的不同,可将激励理论划分为三大类型:其一是内容型激励,着重研究“需要“这个激励的基础,对激励的原因及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其二是过程型激励,着重探讨激励的心理过程及行为的指向和选择。其三是改造型激励,着重说明怎样引导人们改正错误的行为,强化正确的行为,主要包括挫折理论、强化理论等。在高校学生成绩管理工作中运用激励理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找准激励点。对于成绩管理的主体管理者来说就是鼓励其自我实现和个人发展,激励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科学设置激励标准。目标设置理论认为挑战性的目标是激励的来源,特定的目标会增进绩效,困难的目标被接受时,会比容易的目标获得更佳的绩效。设置具有明确性、挑战性和认同性的目标,才能够有效影响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同时,要做到适当把握激励范围,全面考虑激励对象。

3.公开、公平、公正开展奖励工作。必须运用公平理论来保证激励效果,要做到评价标准公正,评选方法公开,结果公示。

4.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正激励是对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负激励是对所犯错误、过失或存在的缺点毛病给予否定、批评或惩罚。

5.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在成绩管理中合理合适地实施激励机制,对促进管理者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开发潜能具有重大意义。精神激励是对物质激励的超越,同时使激励被赋予浓郁的人文气息,能够产生更为持久的精神推动力。要建立与精神激励所要求的评价、奖励、升迁、晋升制度,促进管理者的职业生涯设计,消除职业倦怠。

6.注重激励的时效性。及时进行激励,可以使激励对象备受鼓舞或使其尽早地认识到自己的不是。

通过激励这一管理手段的应用,可以激发人的动机,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行为效率,进而促进人的动力与社会的整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目标预期。因此,应该紧密围绕成绩管理目标,综合运用各种激励理论,探索一条适合本校特点、具有本校核心价值和文化特色的管理激励理论,提高管理的绩效,以促进成绩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常宝柱.试论高校成绩管理的功能与途径[J].克山师专学报,2001(1):90-91.

[3]冯祖琴.高校成绩管理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6(1):47-49.

[4]李志明.高等学校激励理论的应用与激励机制的构建[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5):147-14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独立院校教师激励的机制与措施 下一篇:两权搏弈:学生隐私权与高校管理权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