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浅探

时间:2022-05-06 01:38:4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浅探

“教学有效性”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意愿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方案,充分利用有效载体,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探究,使学生知识有积累,技能有提高,感情有积淀,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呢?下面我谈谈认识。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创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摆正位置,下放权力,把自己变成学生的朋友、合作者、引导者。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不会紧张,不会被束缚,才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课的目标内容自主学习,理解内容,感受体验。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是有信心有能力学习的,要宽容,认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学生才会想学、敢学,乐学,课堂才是和谐的、有效的。

有效学习的关键是能否自觉主动,能否边学习边思考,能否多活动多总结。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有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思考。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情,当学生遇到难懂的问题时要鼓励,要引导。总之,学生学习活动有时间,有指导,有方法,有自主合作,有交流评价,学习才有效果。如:在教学六年级课文《桃花心木》时,我让学生读题质疑:桃花心木有什么特点?它是怎么生长的?与别的树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思考问题,感受内容。读文时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给桃花心木浇水的人浇水为什么没有规律?“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中的“不确定”是指什么?学生在读文时会产生一些疑问,这些就是教学重点。教师要在学生读文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联系文本,联系生活,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人也要像桃花心木一样,生活中有许多挫折和坎坷,只要不畏困难,学会挑战,学会独立生存,就能生活好发展好。这些学习活动都是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都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学习活动。

二、围绕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活动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文本的实际,既要准确又要明确。学生该学习什么?该掌握到的程度,该掌握的内容及能力层次要清楚。如:在为《北京的春节》制定第一课时目标时可以这样设计:(1)通读全文,了解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有感情地读课文,掌握课文是按怎样顺序写的?哪些写详细,哪些写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目标的制定要尊重学生主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出发,贴近学生,展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想学、乐学,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探求的欲望才会强,课堂教学效率才会高。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的内容精心设计引入,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我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荷花吗?”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喜欢。”“那你看见过荷花是什么样的?”大家迫不及待地说起来,有的说是粉红色的,有的说是白色的,有的说我家的荷花开花的时候特别美,荷花全开了,里面还有一个小莲蓬,有的说那天看到的荷花还没开,只是花骨朵,有几颗露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还有一个男生抢着说:每年端午节妈妈都会用荷叶蒸馒头,又香又甜,太好吃了。因为荷花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所以交流起来特别顺畅。我自然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公园里的荷花,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美的荷花写出来的。”因为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缩短了课文与生活的距离,学生有感受,自然学得有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

四、关注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提高教学有效性,要关注过程,讲究细节。

1.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根据目标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

2.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产生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知识进行改组改造,进行重新建构。因此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很重要,能为学生有效学习降低坡度,使学生学习有序有效。

3.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只要在学习认知与实践中能够解决问题,获得体验,知识就能得到建构,情感就能得到积淀,也就能使学生对新的文本或生活截面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进行有效学习与实践。

4.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读文时讲自己的理解,说自己的看法,不受他人左右。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交流这种方式方法就很好,能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小女孩在光明与快乐中飞走了,飞到了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在美好的幸福中死去了。就此我质疑:(1)“那个地方”是什么地方?说明什么?(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第一个“幸福”意思是什么?她幸福在哪里?第二个“幸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小女孩死后就“幸福”了?组织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文本情境说出自己的理解。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长期任务,因此要解放思想,把握规律,讲究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践,不断完善和创新,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上一篇:小学中年级段体验性阅读教学探讨 下一篇:例谈论述类文章对议论文写作结构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