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余姚的三天

时间:2022-05-06 08:19:29

2013年10月7日凌晨1时15分,台风“菲特”在福建省福鼎市登陆,福建、浙江大量降雨,杭州被淹,温州遭海水倒灌,宁波中心城区部分低洼地区出现积水或滞水,防汛部门2013年首个防汛防台红色预警,启动一级响应。在这次台风“菲特”中,我从10月7日开始连续多日参与特别报道,其中在余姚的三天让我体会到天灾的无情和人性的温暖。

我记得7日上班的这天,等了半个小时的公交,都没有等到去单位的车,从家到单位,再从单位到家来回共趟了4个多小时的水,特别危险。8日,我一早起来,以为水退了,没想到水未退反增,更没有公交车,我只能再次趟水到单位。这天夜里没有回家,就住在单位附近。在那天的特别节目中,我编排了余姚陆埠救援和慈溪消防官兵搭桥救人两条稿子。看到台风过后余姚等重灾区的一些情况后,我很想去一线,就主动向领导提出申请,去余姚作报道,也就有了从10月9日到10月11日连续三天在余姚报道的经历。

第一天,我和同事去的是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报道物资中转站的情况。因为当时主路的水深,我们只能乘坐军用卡车,绕路前往中转站。卡车趟过一路的大水,要不是有红绿灯、有花坛,根本就分不清是路还是河。我们坐在卡车的后面,一手拉着车上的铁把手,一手拿着话筒,摇晃着进行报道,逐个介绍在路上的所见所闻。

在物资中转站现场,很多志愿者在忙碌,其中也有受灾群众。十来个外来务工人员告诉我,由于大水来得特别突然,住的地方都被浸湿了,根本没法再住。他们的小孩先被带到这里,随后他们再赶过来。他们希望救灾物资当中能有一些被子等物品,到了晚上让孩子盖一下。我把这个情况加在报道中,希望看到节目的人能了解受灾群众的需求。在现场我看到一位妇女手里拿着一份盒饭,就问她拿的是不是当天的盒饭。她说是,不过他们有十个人,只领到了一份盒饭。物资中转站是物资最充足的地方,怎么会缺少食物呢?我立即去寻找答案。一位志愿者告诉我,虽然当天的米饭很少,但没有米饭可以领八宝粥、方便面,不会让受灾群众挨饿。我把情况反馈给那位受灾群众和她的老乡后,他们开始陆续去领取食物,脸上有了笑容。非常时期,多一分理解,多一分体谅,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

当天晚上,我先是把初稿的素材通过卫星车传回台里,等我从余姚赶回台里以后,在其他同事编辑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改,一直到夜里11点多才回去休息。说实话,一天工作这么长时间有点累,但是作为一个刚刚入职的见习记者,能前往灾区第一线进行报道,是我新闻理想的一种实现。想到这里,我下定决心,第二天还去余姚灾区。

10月10日,是我进入余姚的第二天,当时有一组志愿者正好前往重灾区最良新村,我们就搭乘了他们的车。同行的志愿者中有玩航拍的志愿者,他们用手中的航拍器记录下了余姚南雷南路的受灾情况。航拍过程中,我对着监视器画面口播介绍情况。完成航拍后,我们进入了最良新村。据当地居民讲,里面最深处淹到了脖子。看到有人陆陆续续从里面出来,我们决定趟水进入,越往里走积水越深,刚进去时才到我的小腿位置,很快到了我的大腿根部。这时一位志愿者大姐说,女孩子不要再往里趟了,就让我上了船,和他们一起往里面送物资。由于船很小,我的同事和其他几位男志愿者只能趟水进入。我旁边的一位男志愿者一个人托着水和八宝粥进入深水区域,送给被困群众。后来水实在太深了,同事在水里扛着摄像机很危险,我就把他手中的摄像机拿过来架在我的腿上,他继续趟水前进。越往里去水越脏,垃圾成堆,虽然当时有点怕,但我还是坚持继续采访。

在整个救助过程中,由于皮划艇吃水太深,我的裤子已经全部湿透了。在送了一轮救援物资之后,我下了船,站在水里不停地向居民了解情况。从最良新村出来,我们在半路上拦了一辆车,那位司机师傅等了我们很久,因为航拍的素材还在航拍器上,需要把它拿过来。现在我特别想谢谢那些志愿者,也谢谢让我们搭车出来的那位师傅。在车上,同事告诉我,他一进去脚就被割伤了,但是他一直没有说,一直趟着水走。为了让稿子在当天的节目中播出,我们在赶到高速路口时就通过卫星车向台里传片子。回到宁波,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

10月11日,第三天,我又进入了余姚。当时余姚南雷南路的水位比我第二天进去的时候降了不少,因此,我们走过了南雷南路,走过最良江大桥,挺进到姚江附近,之后进入余姚城乡结合部白山北首新村和三江口新村采访。我们先进入的是王姓大姐的家,那里简直就像一个游泳池,我们趟着水穿过一个又一个房间,许多厨房用品浸泡在水里,客厅里面的柜子门也是开着的,家居用品不少都被泡在水里。大姐告诉我说家里的立式空调因为拆不下来,只能放在那里,报废了。经大姐同意,我们又上了二楼,向她对面的邻居询问情况。邻居告诉我们,她们母子俩已经四天多没有出家门,她的老公则去当志愿者,帮助其他人去了。忽然之间,我的心中有一股暖流穿过。

出了王大姐的家,我们去了马路对面的老小区三江口新村,那里的情况相对比白山北首新村稍好一点,居民可以用各自的方式进出小区。我们去采访的时候,刚好有一个很大的船经过,我和同事就坐了上去。但是划船的志愿者很少,同事就当起了志愿者,只能由我扛着十多斤重的机子在那里拍摄。船不停的摇晃,我又是站着拍摄,机子重,人又站不稳,几次差点掉下去。就这样,我们边做志愿者边进行采访,把全船的居民都送到家的时候,我们才有工夫采访划船的志愿者大伯。站在船头的大伯告诉我,他本人也是这个小区的居民,是义务来为大家服务的,到我们采访时,他已经来回拉了二三十趟了,也就是说拉了将近300人次。他说他很累,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其中。这条船上还有一位大男孩,是一名高中生,因为这几天不用上课,他也来帮忙了。当我们返回的时候,又有一批居民从家里出去,同是年轻人,大家互帮互助,一起划船出了小区。随后我和同事搭乘一辆顺路车回到卫星车驻地传稿子。没想到,在这里还有一个任务等着我去完成。原来当天晚上负责卫星出镜连线的同事到受灾小区采访,直到约定连线时间快到的时候还没有赶回来,我只得临时顶替她出镜。因为怕出错,我按照要求反反复复练习了几次,最后终于顺利完成了卫星连线报道任务。

特别报道期间,我连续三天都没有回过家。在宿舍里由于缺少被子,我们只得和衣而睡。半夜被冻醒时,想想灾民,当他们的家园被大水冲毁,没有物资进入的时候……我们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作者单位:宁波广电集团)

栏目责编:胡江银

上一篇:好家风涵养正能量 下一篇:如何运用采访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