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人住房消费观:生活方式不同而已

时间:2022-05-06 08:13:41

欧美人住房消费观:生活方式不同而已

陈思进

某国际金融财团全球投资部风险管理资深顾问,定居多伦多。

曾任瑞信证券投资部助理副总裁、美银证券公司副总裁、宏利金融财团资深顾问等职。

最近不断有抓人眼球的房地产新闻传出,“多伦多一套公寓卖出2400万天价,买家为中国人”、“温哥华一栋豪宅以4800万卖出,买家疑似中国人”,而最令人“兴奋”的一则新闻是“价值1.25亿美元的世界最贵豪宅瞄准了中国买家”。目前,这一坐落在洛杉矶的豪宅登上了《名利场》杂志,被许多欧美主要媒体纷纷转载,均称赞它具有凡尔赛宫殿的风格,内部陈设尤其奢华,收藏了诸多法国十八世纪古董和名画,“在夜色降临时,不必开灯,只要点上蜡烛,便会带你回到十八世纪的法国”,被誉为太平洋岸边的“小凡尔赛宫”。

这一则新闻不禁使我产生了时空变幻之感,就好似回到了二十多年前,那时美国经济不景气,大量豪宅被抛售,而那时的日本正“如日中天”,由于日币猛涨,房地产业更是飞涨。据说位于东京的日本皇宫所占的那块地,其价值与美国整个加州相当;如果把东京的房子全部卖掉,可以买下整个美国。腰包一鼓,日本人的感觉顿时飘了起来,走路都像螃蟹似的,他们带着大把的钞票来美国大肆扫货,就好似对当年打败他们的美国复仇一般。

就说纽约的地标建筑洛克菲勒中心,当年被日本人花费巨资购买下了,美国民众得知后涕泪交加,悲愤难忍。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房地产泡沫被挤爆,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日资来不及抽身,在美资产大幅缩水,洛克菲勒中心重新回到了美国人的手上,在这一买一卖之间,日本人亏损了5千多万美金。

当然,这里并不是劝说富豪不要买豪宅,而是想要说明无论是购买豪宅还是普通公寓,在欧美其实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富豪钱多得花也花不完,享受一下豪宅生活无可厚非,但是指望投下巨资在海外购房后增值,那就要三思而行了。

多数中国人都以为买房是积累财富的最佳方式和手段,既能自住又能增值,总觉得租房亏大了,付出去的全是真金白银,好似在为他人做嫁衣。而事实上,在欧美买房自住是极其奢侈的消费。首先,在欧美住房拥有者每年必须缴付房产税,税率一般是房价的1%到3%,且视地段之优劣税率最高可达6%,除此之外还需支付地税和物业管理费。

不信的话就请看购买一栋独立洋房30年还清贷款的消费成本,假设2007年一栋独立洋房的市值为29万美元,那么30年还清贷款时户主付出的成本可参见页面下方表格,可以看出,买一栋价值30万美元的独立洋房,居住30年的成本超过100万美元(如果换成公寓大楼,由于管理费要求,成本将更高)。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即便30年后房价涨至100万,也并未带来投资回报。

其次,在欧美,房子是属于和汽车一样的消费品,并不是什么投资品,房价是进入CPI加以计算的。所以,一旦房价高涨,CPI超过5%的话,便属于恶性通胀,政府就非得出重手。比如里根时代,美国一度恶性通胀,里根政府便连续加息,一直加到18%,硬生生地控制住了通货膨胀。同时,因为借贷成本太高,房价应声回落。

因此,在欧美多数国家,多少年来租房者和拥有住房的比例一半一半,大城市的租房比例则更高,像德国,就有高达57%以上的人一辈子租房而住,特别在大城市,租房者比例更高,如纽约曼哈顿,更有超过85%的居民一辈子租房而居住。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一些地广人稀之处,拥有房子的屋主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可依然有超过33%的人租房居住。

上一篇:好时代还是坏时代? 下一篇:复利理财的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