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课堂观察”的听评课

时间:2022-05-06 07:53:59

走向“课堂观察”的听评课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自下而上,基于课堂但高于课堂,出于问题但源自实践。作为学校自身资源中最优质、最具发展力的人力资源,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而青年教师则是这支队伍中的生力军,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迫切,学科素养、教学风格尚未形成,因而可塑性很强,他们具有较强的反思、合作意识,创新、科研能力。但是,各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存在着“重台上,轻台下;重教学,轻教研;重开课,轻听评课”的问题,长期如此,青年教师对课堂的把握仍然是片面的,甚至是脱离常态的、低效能的。

一、校本教研现状

目前,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是听课、评课。据笔者观察,教师的听课、评课主要存在以下三点弊端:

(一)听课目的缺失

一般而言,听评课前应明确“要解决怎样的教学问题”“听课班级学情怎样”等问题。试想,不带问题进入课堂听课,不了解所听班级学生的学情,怎么把握授课教师在教法、学法选择上的意图?教师听课如果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人在课堂而心不在,缺乏主动提高自身业务的内驱力,最终只能导致后续评课的苍白。缺乏听课目的的校本教研,不利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二)听课能力缺失

青年教师听课时,多数是完成规定的听课任务,往往随意参与听课,听听了事。有的青年教师临时抱佛脚,在学校检查前突击性地听几节课,甚至找同事抄一下听课记录。究竟听的深度怎样、效果如何,他们很少去反思。很少有青年教师带着具体的教学问题来听,听课过程中多数也是记录授课教师的板书、教学内容和过程,没有把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需要思考和有争议的教学问题带入课堂,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缺乏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

(三) 评课能力缺失

评课形式化、表面化是校本教研的通病。在评课时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第一个人说了“好”,后面几乎都是讲好话的,很少有教师会提出教学中真正有价值的、实质性的意见,致使评课流于形式。领导在场时,年轻教师总是你推我让,尽量保持缄默,生怕说多了说错了有碍面子、有失面子。或者评课由教研组长把持,评课成了“一言堂”,多数青年教师没有参与其中,没有利用教研组的力量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走向“课堂观察”的听评课

在丽水市“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课题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丽水市中学教师年轻化的特征非常明显,35岁以下的高中教师所占的比例为56.45%。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多角度增加青年教师经验积累的机会,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具有一定教学机智的行家,已成为丽水市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着眼点。据调查,青年教师教学中亟需提高的是教学研究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而影响这些能力提高的因素是有效教研机会的缺乏,这反映了青年教师对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具有迫切的需求。丽水市“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研制课题组经过研究发现:“年轻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见途径中使用频率最大的是与同伴交流(57%),其次是自我反思(18%)与网络咨询(16%)。年轻教师认为对他们帮助最大的教研活动是专家与名师指导课堂教学(49%),其次是同事之间的交流(32%)。”因为专家和名师的传授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接触机会最多、相互最为了解的同事之间的交流就显得异常重要。

要改变目前校本教研效果不佳的现状,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开展“课堂观察”的听评课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开展“课堂观察”的听评课,青年教师首先要选定观察视角,并携带问题贯穿整节课。其次,青年教师要学会选择观察工具或修改观察工具。再次,青年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要借鉴“课堂观察”策略,增强听评课的针对性。最后,青年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增强评课能力。

(一)选定“课堂观察”视角,携带问题贯穿课堂

“课堂观察”共分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每个维度均有五个视角,如图1所示。[2]

首先,“课堂观察”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课堂的宏观观察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生活动的类型、教学组织、设备使用、资源开发等方面;微观观察涉及提问次数及人数、每次学生活动时间、表扬学生的次数和方式、课上巡视的路线和关注面、多媒体使用的时间等。青年教师首先应该注重从宏观上把握课堂,关注授课者是否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落实,继而才能对课堂教学的研究逐步推向微观层面。

其次,“课堂观察”的对象范围广,既包括教师、学生,也包括环境、资源,还包括各种要素的融合。如果一次“课堂观察”涉及所有对象,会让青年教师无所适从。所以在刚开展“课堂观察”时,可对青年教师提一到两个需要探究的问题,等他们能有效分析并解决之后,再逐步向综合性问题推进。

最后,“课堂观察”既有对师生行为的观察,又有对课堂文化的感受和思考。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有效的课堂活动的组织、规范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最基本的,而通过“课堂观察”,青年教师对“看得见”的部分会有较深刻的感受。因此,青年教师的“课堂观察”要从“看得见”的课堂行为入手,逐步向“看不见”的课堂文化推进。

(二)选定“课堂观察”工具,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课堂情境中进行课堂观察,需要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如何选择观察工具?首先,教师要考虑的因素是观察点,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学生活动的类型、教学组织、设备使用、资源开发等。其次要考虑的是观察者自身的特征,如观察者的视力、反映能力、判断能力、记录能力和记忆能力等。最后要考虑的是观察条件,如观察“课堂对话的效度”。青年教师除了要有快速记录能力外,还需备有音像记录设备。若现有的观察工具与所观察的课堂针对性不够,教师还需在现有观察工具的基础上作适当修改。不管是选择现有的观察工具还是修改观察工具,教师都必须在听课前做好准备,尤其是修改观察工具时,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

上一篇: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现状和对策 下一篇:基于linux的无线网卡驱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