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的作用分析

时间:2022-05-06 05:33:13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的作用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作用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同时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正常组,比较正常组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前CRP情况。采用阿托伐他汀片治疗4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未使用阿托伐他汀片治疗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RP变化情况。结果:正常组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治疗前CRP比较,正常组CRP水平显著低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56,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83,P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急性冠脉综合征; 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 R5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0012-0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ST段抬高性心梗和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梗[1],是临床急危重症,病理生理特征是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发生溃疡破裂,局部血小板激活、聚集,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闭塞。大量研究资料显示炎症反应是引起ACS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2-3]。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引起血管炎症的重要因素,为分析CRP在ACS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观察了阿托伐他汀治疗ACS患者的CRP的变化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40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梗30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梗20例,根据发病时心电图ST段的不同改变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根据发病后心肌酶学改变(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分为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梗。其中男64例,女26例,年龄49~75岁,平均(56.32±3.65)岁。排除有严重肝、肾、心、肺、感染、肿瘤疾病及非ACS患者。将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正常组。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未使用阿托伐他汀片治疗。于实验前采集空腹血,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CRP并记录,比较正常组与ACS患者治疗前CRP水平。对照组患者采用ACS常规治疗,休息、吸氧,检测生命体征,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抗凝,抗缺血治疗及其他他汀类调脂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将调脂药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晚上口服,之后于治疗第4周后监测血清CRP,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CRP变化情况。

1.3 检测方法

抽取受检者空腹静脉血5 ml,3000 r/min,10 min离心分离血清,用西门子全自动分析仪进行监测,采用统一标准进行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正常组与ACS患者治疗前CRP浓度比较

正常组CRP平均为(2.67±1.34)mg/L,90例ACS患者CRP平均为(13.56±4.64)mg/L,两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56,P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CRP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CRP平均为(12.96±4.98)mg/L,对照组CRP平均为(13.76±4.31)mg/L,两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27,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平均为(7.16±2.13)mg/L,对照组CRP平均为(9.35±3.21)mg/L,两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83,P

3 讨论

CRP为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正常参考值≤10 mg/L[4-5],是肝细胞产生能结合肺炎球菌细胞壁糖蛋白,为非特异性的检验指标,其不仅是临床血清标记物之一,也具有炎症因子作用,其具有直接促进炎症发生的作用。CRP具有与IgG和补体相似的调理和凝聚作用,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刺激单核细胞表面的组织因子表达及其他免疫调节功能。CRP在炎症和组织损伤时均可升高,但与其他蛋白升高(2~3倍)不同,可升高100~1000倍,尽管为非特异性的,但对于细菌感染、各种炎症过程及组织坏死与损伤及其恢复期的筛查监测病情评估与疗效判断,都有重要价值。CRP持续增高提示机体存在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病[6]。基础CRP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炎症因素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学者重视。有研究显示炎症与冠心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血浆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是新的血管炎症标志物,可预测未来血管危险性[7]。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比较常见的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明显下降,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及(或)刺激冠脉痉挛,导致缺血加重[8]。大量研究表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炎症反应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ACS可能有炎症细胞因子参与并起着重要作用,ACS急性期身体内环境中如IL-6激活诱导产生极相蛋白CRP,附着于血管内皮,引起血管内膜增厚或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本文通过比较正常人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前CRP水平,证实了此点,发现ACS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正常人。

阿托伐他汀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除其本身的降脂作用外,还具有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和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9]。其主要通过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进行多向性抗动脉粥样硬化。其可以通过抑制白介素1α(IL-1α)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刺激作用,使CRP含量下降,降低炎症反应,从而有助于减少或稳定血管内皮斑块形成,具有良好的保护血管功能。本研究结果发现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的ACS患者CRP平均水平显著低于未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而采用常规加其他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患者,且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的ACS患者CRP平均恢复到≤10 mg/L,说明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具有良好的降低CRP水平和有效的抗炎作用。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抑制ACS患者体内炎症状态,显著降低ACS患者的CRP水平,从而加速抗炎作用,达到及时有效治疗ACS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4.

[2]张琼.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华实用与诊断治疗杂志,2011,25(11):1111-1112.

[3]秦克秀,赵勇,张泓,等.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2):59-60.

[4]刘开祥,俸军林,蒋静子,等.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及对调脂、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4):598-599.

[5]黄,熊龙根,李国强.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和心室重构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10):1481-1483.

[6]彭隆,罗艳婷.阿托伐他汀对C-反应蛋白诱导的CD14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表达影响的试验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664-669.

[7]Blake G J,Ridker P M.Novelclincalmarkers ofvascularwallinflammation [J].Circ Res,2001,89(9):763-771.

[8]Charbonneau F,Anderson T J,Title L,et al.Modulation of arterialreactivity using amlodipine and atorvastatin measured by ultrasound examination[J].Atherosclerosis,2008,197(1):420-427.

[9]陈梓桃,韦永先.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介素6和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3):1904-1905.

(收稿日期:2013-09-16) (编辑:韩珊珊)

上一篇:开展亲子手工活动 实现家园双向互动 下一篇:食管癌患者介入治疗手术后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