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非法吸收存款案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5-06 04:15:36

一桩非法吸收存款案引发的思考

村民郭某原是某信用社代办站的代办员,但在信用社撤销该代办站后,郭某采取伪造、私刻公章等方式,继续以信用社代办站代办员的身份,利用储户自填的存款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35笔,金额14.078万元。2004年5月,虽然检察机关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将郭某批捕,但是因此造成的村民资金损失和信用社的信誉损害却值得人们深思。

思考之一:信用社对代办站的管理亟待加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信用代办站的代办员素质低,安全防范能力弱,内控制度不健全且落实不到位,致使信用代办站成为信用社案件的高发区。针对目前信用代办站的这种现状,信用社要进一步加强管理,防止代办员利用职务之便做出损害储户和信用社利益的事情。一是要加强对代办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筑起思想上的安全防范阵线。二是健全信用代办站的管理制度,筑好制度防线。三是强化内控制度的落实,不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从行动上筑起安全防范的防线。同时,要加强撤销信用代办站的公告宣传,防止被撤销代办站的代办员继续利用代办员身份和废弃的凭证,私刻公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思考之二:加强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刻不容缓。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人民银行组织的综合性金融知识宣传存在 “热”城镇“冷”农村的现象。同时,农民由于受教育少,文盲、半文盲所占比重大,金融法律、法规知识严重不足,在存取款和归还贷款时,常常出现“三认、三不管”的现象,即:认人(是银行和信用社及其代办站的干部)、认机构(是国家正规的营业机构)、认章(是经办机构的印章)而不管凭证是否真实、合法、有效,不管印章是否准确、真实,也不管手续是否健全合法。农村信用社要改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的方式、方法和载体,使农村金融知识宣传适合农民的“胃口”,让农民比较容易接受金融法律、法规知识,防止上当受骗。

思考之三: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目前,该县信用联社已以文件的形式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公检法等部门汇报,建议对非法吸存者郭某的财产实行查封、扣押和拍卖,以清偿受害群众的资金。但同时,信用联社认为郭某利用无效凭证、加盖无效公章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应当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不是挪用资金罪或职务侵占罪,信用社不应承担责任。笔者认为,信用社也有责任,理由:一是农民不清楚哪种凭证合法、有效,信用社的有关合法有效凭证的宣传,没有宣传到该信用代办站、该村。二是该代办站撤销后,信用社没有及时向社会进行公告,农民群众不知道该代办站已被撤销、郭某的代办员身份已被解除的事实,导致郭某私刻公章吸收公众存款。同时,此案警示我们,如何保护弱势群体――农民的利益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大难题。农民由于知识结构、文化层次的制约,不懂得如何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当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往往会采取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甚至武力等非法手段加以解决,导致农村社会事件频繁发生,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上一篇:大力拓展生源地助学贷款 下一篇:加拿大银行的教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