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学风的重要作用及培养模式创新

时间:2022-05-06 02:14:41

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学风的重要作用及培养模式创新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最为密切的教学方式。主要论述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帮助大学生深刻了解国情、拓展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主动适应社会的重要作用,提出“万名大学生进万村”的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人才培养;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15-02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84年,团中央向全国高校提出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时任团央第一书记同志指出:“要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社会实践的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具备人类实践所呈现的一切普遍性特征。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在校的大学生,活动的内容又受到大学认知广度和深度的影响,因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这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也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体现。在这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中,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社会知识和技能,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丰富他们的生活,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世界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两个过程:其一是实践过程,主要指大学生向社会学习的过程;其二是服务过程,即大学生对社会施加的影响的一个过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由个体的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化,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归宿感。

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高效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的理想和信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应该放在整体教育工作的首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有很多种,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而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实践以其具体、生动的表现形式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实践是意志形成的关键,人的道德品质也要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体现,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有利于发展、完善学生的人格。

(二)社会实践有助于拓展大学生创新和就业创业能力

首先,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学生在独立实践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如何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有了自己的思考和重新认识,同时与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学习积累相结合,会产生新的创造力(崔宁波,2010)。

其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前奏。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索质的现实要求和大学生们创业对参与社会实践的需求,迫切要求高校应在全体大学生中普及社会实践。实践能力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舍此难有其他途径。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够逐渐养成。只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获得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机会,提高生存和竞争能力。

(三)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

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协作精神要求大学生要具有与人分工合作的精神、共同发展意识;而科学精神要求大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严谨的治学能力和超前的创造能力。目前我国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主意识强,与人合作意识相对弱,然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由社会实践团队集体来完成的,实践的成果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加强协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要结合专业所学开展科技攻关等实践活动,这就非常需要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科学精神,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要进行认真严密的思考,独立的批判精神才能够完成。

(四)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明确成才之路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身份和地位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自我发展的定位也在发生变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增加了对社会的了解,尤其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能够使大学生更加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提高,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的道路和努力的方向,缩短了就业后的适应期,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三、社会实践培养模式创新――以东北农业大学“万名大学生进万村”社会实践活动为例

(一)“万名大学生进万村”行动,奠定了实践育人模式的坚实基础

“万名大学生进万村”行动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主体,结合黑龙江省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活动,大学与省委组织部、团省委联合发起的,活动以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实践和“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平台,招募、培训大学生,充分运用远程教育、互联网等平台,广泛开展扶村助农活动,努力实现科技进村、信息进村、文化进村,在服务农村青年致富成才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实践成才、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东北农业大学一直注重发挥农业院校的自身优势,把开展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育人的新形式新机制,构建了以“万名大学生进万村”为载体,按照“暑期社会实践与寒假社会调查相结合、日常社会实践与专题实践活动并举、个体实践与团队实践并重”的工作模式,努力打造实践育人文化品牌,并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学校连续25年被、教育部和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04年8月1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以“博士生搞了村规划”为题,对学校赴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社会实践活动作了专题报道。2012年8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对东北农业大学“万名学生进万村”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新闻报道。

(二)“万名大学生进万村”行动,提升了实践育人模式的工作水平

2005年12月,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提出了“万名大学生进万村”行动计划,实施六年来,共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42个,每年有95%以上的在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足迹遍布省内67个县市、农垦的1500余个村屯,六年来学生撰写的有学术价值的社会实践报告230多篇,推广科技成果110多项,培训农民6万多人次。其中,大学生志愿者挂职哈尔滨市属十县新农村建设实践服务团被授予2007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16支团队被授予全省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研究生“科技村官”李颖通过对巴彦县兴隆镇民主村,福合村的调研撰写题为《同镇异村的新农村建设:差距、原因及其对策研究》的调研报告,获得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经济管理学院“班村共建”社会实践小分队被授予全省十大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刘玉秀、迟喻丹等同学被授予全省十大杰出志愿者称号。

(三)“万名大学生进万村”行动,建立了实践育人模式的工作机制

首先,招募、选派万名大学生作为“科技信息服务员”,按照就地就近、专业对口的原则,与全省所有村进行“一对一”结对。开展科技知识传播、技术项目咨询、涉农信息速递等活动,为农村青年致富提供技术支持。引导和帮助农村青年参加省委组织部开展的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活动,积极参与网上培训、信息咨询和视频观摩,走进乡村农户,积极开展实地帮扶和社会调查。

其次,选派博(硕)士“科技服务团”。组建由专家教师带队,多专业、多学科的博(硕)士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为成员的“科技服务团”,与县(市、区)团委进行“一对一”对接。深入农村开展集中性的农业科技咨询与指导服务活动,依托组织部门覆盖全省农村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参与开展农村青年致富技能大培训活动。

最后,由各院(系)班级团支部,积极做好与乡镇团委、村团支部的对接。通过采取“一班联一村”、“多班联一村”和“一班联多村”等不同模式,建立支部共建对子。联合开展扶农助农活动,辟建农村实用科技项目试验、示范、推广基地或实体,扶持科技大户立项创业。指导创办和规范各类农村青年经济合作组织,组织村团员青年充分利用全省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积极参加网上培训和信息咨询活动。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在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OS-03 (C2).

[6] 徐国峰,于兴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7] 江兵,黄春.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今日财富,2011,(10).

上一篇:怎样搞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下一篇:作文批阅的点滴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