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营建的基本要求

时间:2022-05-06 02:13:27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营建的基本要求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营建,必须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特点出发,依据他们的认知结构,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并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来营建。这样营建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才是成功的,有效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景营建;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036-01

一、应体现真实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最本质、最重要、也是最突出的特性就是真实性。教育者展现在大学生眼前的图片音像资料、选取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以及场景的布置、师生的互动都应该是真实的。真实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灵魂和精髓。只有营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有了真实性,这个情境才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才能使大学生感悟情境如同感悟生活,有一种眼见其物、耳听其声、心感其情、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情境才能使学生从中去习得富有情感的、寓意深刻的教育内容,并将这些教育内容外化为自身优良的品质,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和提升。

二、应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总是为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服务的,它不应只是一种摆设,一种点缀。营建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只有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准确针对某一具体的教育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还能在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到一定的导向和指引作用,这种教育情境才是良好的、有效的。只重视教育形式而忽视教育内容的教育活动,只会让学生仅仅是在玩儿,而无所思、无所想、无所学、无所行,这只能算是一个热闹的空架子;相反,只重视教育内容而忽视教育形式的教育活动,会使教育显得过于僵化,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应对“为什么要营建情境”,“营建怎样的情境才能和教育内容相适应”,“营建的情境应该达到什么教育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在营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具体实践中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目的与效果的完美结合,才能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功能和作用。

三、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人的思想品德的习得所遵循的轨迹大体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主体接收外界各种刺激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内化、反思等作用,逐步形成一定的品德。[1]可见,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自觉性时,他们的思想品德得到真正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己是一个开发者、研究者、探索者。”[2]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要围绕如何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来进行营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营建的具体实践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营建中来,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不再像传统教育那样被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机械地接受德育内容,被动地按照特定的要求去行为,而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自觉、自愿、主动进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主动地与老师、同学以及周围的环境发生具有教育意义的互动,并在亲身的合作、交往、体验和操作中,生成品德情感,提高品德认识,内化良好的品德,外化为良好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自主、自觉的但不是随意的和妄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引导,要随时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进行调控,使其不断优化,以避免不利因素的干扰,更大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功能和作用。

四、应充满愉悦性和轻松性

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表明,在一定的活动中若是伴随着使人满意又愉快的情绪体验,那么这种活动就会受到强化;若是伴随着不满意又紧张得的情绪体验,那么这种活动就会受到抑制。爱因斯坦也曾深刻指出:“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原理,去追求人的最高财富——知识与艺术技能。”[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差强人意的大部分原因往往在于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常采取空洞无味的说教方式,而这种方式与大学生求新、求异、求趣的心理相背挬,这就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造成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和排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真理,在这些真理之中其实蕴含中丰富的情感。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将这些真理蕴含的丰富情感展现出来,怎样激发他们的情感,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者深思的。在笔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被大学生所接受,就必须营建赏心悦目、引人入胜的情境。只注重思考性,形式过于死板的情境难以对学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情境形式丰富多样,情境中充满了愉悦性和轻松性,才能满足大学生追求新鲜和趣味的心理特点。当学生进入到这种愉悦、轻松的情境之中时,才不会产生沉闷、厌倦、排斥的情绪,才能让学生放松情绪,积极参与,活跃思维和想象,才能激起学生身心的愉悦体验,才能更加容易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五、应符合学生的层次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具有一定的结构,而这种结构是按照一定顺序的阶段发展而成的。儿童和成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认识,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新的信息在头脑中进行定位、同化、整合和建构进而形成的新的更为丰富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要完成这一过程的前提则是必须使新的新的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向匹配,否则,新的信息将不能被定位和同化,新的知识将不能被理解,新的认知结构也不能形成。[4]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与不同的认知结构,即具有显著的层次性。如大一的学生刚刚踏进大学的校门,对校园中的种种事物都感到新鲜和陌生,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憧憬,对老师教导是言听计从;而大四的学生由于在学校里生活了四年之久,早已熟悉和习惯了大学生活,心智更加成熟与稳重,也更有想法和思想,对老师的教导他们选择性地接受或者干脆不接受。所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倡导将高校的大学生按照年级的不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层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认知的结构性和教育的层次性也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营建的层次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情境营建时,应该对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及层次进行细致的分析。这些分析包括对学生原有的知识、道德品质等的分析,还包括对学生的性别、年龄、年级、以及情绪情感的分析。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寻求教育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生的层次的有效结合,营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育情境,营建适合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征的多样教育情境。只有这样,营建的情境才能易于被学生所理解和认同,学生才能欣然地走入情境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323.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8.

[3]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59.

[4]张新玉.虚拟教育情境的价值及设置原则[J].吉林教育,2006,12:27.

[5]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刘子琳(1985-),女,四川平昌人,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当代高校男同性恋婚恋观的质性研究 下一篇: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树立人文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