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城发生的刺萼龙葵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分析

时间:2022-05-06 01:04:39

关于白城发生的刺萼龙葵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分析

摘要:刺萼龙葵在白城地区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传播能力和竞争力均较强,具有很大的入侵危险性。文章通过通过几年来对刺萼龙葵的田间调查和疫情监测,对该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情况有了多方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检疫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检疫性;刺萼龙葵;特性;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083-1

1 生物学特性

刺萼龙葵,又名黄花刺茄,刺茄,茄科,茄属,一年生杂草。原产北美洲,在我国属三类检疫性有毒杂草。刺萼龙葵株高大多在15-50cm之间,最大株高达到97cm,全身密布坚硬的黄色尖刺,表面有毛,茎直立,多分支,类似小灌木。叶片长3-15cm,轮生,具柄,密布绒毛,多刺。花黄色,花萼有刺,5瓣裂,长2.2-4.0cm。花期为6月上旬至8月底。果实为浆果,附有粗糙的尖刺。种子呈不规则肾形,扁平状;黑色或深褐色,长2-3mm,宽1.5-2mm,单株植物最大结种率可达30000粒以上。

2 生长环境

刺萼龙葵几乎能在任何质地的土壤中生长,尤其喜欢生长在路旁、铁路桥梁两侧、沟畔、牧场、废弃的庭院、荒芜的田地、瓜地、果园,甚至建筑垃圾堆放处、砂石坑、牲畜栏里都能生长。无论气候干燥还是潮湿都能适应,可谓无所不能,无所不在。

3 地理分布

刺萼龙葵原产北美,现在已扩散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我国最早是在1981年辽宁省朝阳区发现该有害杂草,之后相继在新疆乌鲁木齐、北京密云、河北张家口等地陆续发现。此次在白城市发现刺萼龙葵在吉林省尚属首次。

4 分布

此次发现刺萼龙葵在吉林省尚属首次,说明刺萼龙葵已入侵吉林省。经过近三个月时间的走访踏查,发现刺萼龙葵已经蔓延到洮北区青山镇的光荣、复兴、生产、永胜、黎明、金宝村,东风乡的乘风、青山、绿水村,保平社区,洮北区果树场、三合乡于家村,平台镇民乐、民生、红旗、勤俭、大岭、发家村等地,发生范围涉及6个乡镇(社区、场)16个村120km2土地。重点分布于道路两侧、林地和铁路、桥梁两侧。以及沙坑,建筑垃圾堆放处,荒芜的田地、瓜地、果园等处。最大密度达23株/m2,从目前发生情况看,刺萼龙葵已适应我区生存环境条件,并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如不及时采取灭除措施,必将对全区生态环境、植物生长造成巨大威胁,一旦蔓延、扩散到其他地区,后果不堪设想。

5 危害情况

刺萼龙葵的英文名字“buffalobur”来源于其在美洲野牛群聚集处生长茂盛。这种貌似很美丽的杂草几乎到处都长,甚至垃圾堆、石头缝中也未能幸免,所到之处,均会导致土地荒芜。刺萼龙葵极耐干旱,而且蔓延速度极快,常生长于过度放牧的牧场、荒芜的庭院、路边、桥梁两侧和瓜地、中耕作物地及果园。其毛刺能刺伤家畜,影响人们的农事操作。刺萼龙葵能产生一种茄碱,对活的家畜有毒。由于刺萼龙葵适应能力极强、繁殖速度快,以争夺其他植物的土壤、水分和阳光作为生存基础,其生长蔓延之处几乎其他植物不能生长,它的根须扎入到相邻植物的根系中撷取营养水分,它的枝叶扩展面积大,抢占相邻植物的阳光,有它在,别的植物很难存活,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被称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杀手”。而且其全身密布坚硬的长刺,极易对人、畜造成伤害,据调查了解,被其尖刺刺伤的牲畜表现中毒症状,呼吸困难、虚弱、颤抖,误食该果实的牲畜最后因涎水过多死亡。人的皮肤接触它的毛刺后导致皮肤红肿、瘙痒。

6 入侵途径

刺萼龙葵靠种子传播,随着风、河流和人类活动、动物迁徙进行传播。植株成熟时,植株主茎接近地面处断裂,断裂的植株随风滚动,每一颗果实中有近8000颗种子,带刺的果实粘在动物的皮毛上或者附着在货物包装箱上以及装载物里可做远距离传播。通过对白城市东风乡金宝村刺萼龙葵集中生长区走访调查,得知该处原是一个中药材加工厂,现早已改做他用,刺萼龙葵种子极有可能随着中药材原材料运输过程传入我区。

7 检疫与防治方法

7.1 防治理念

首先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根据农业部外来物种管理办公室的指示精神:“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负责的原则,外来生物入侵发生地所在政府对外来生物入侵防治工作负总责,解决防治工作所需人员和经费问题。”各级领导和农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防控外来入侵生物的重要性,狠抓落实,确保措施得力、管理规范、技术到位,资金充裕。其次是要依靠科技。要聘请农业、植保、环保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加大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技术、知识培训力度,把刺萼龙葵的危害情况、入侵途径以及防治方法进行普及;三是统一行动,不留死角。做到群防群治,确保当地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平衡。四是要保证资金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保证有专项资金用于防治刺萼龙葵所需工具、药剂,疫情调查和监测,宣传培训,技术试验示范等所需费用。

7.2 防治方法

几年来通过对刺萼龙葵生活习性和传播途径的观察研究发现,使用2,4-D丁酯除草剂可对苗期刺萼龙葵起到防治作用,但是刺萼龙葵开花后对2,4-D丁酯产生抗药性,可与百草敌除草剂联合使用效果更好。零星生长的刺萼龙葵最好在4片真叶前将其连根铲除比较容易,对于已经成熟的刺萼龙葵只能采用人工 铲除的方法,但是由于种子已经成熟极易造成传播扩散,必须就地集中烧毁。然后要至少连续三年进行观察和监测,发现有零星生长的植株立即铲除处理,防止其再度生长蔓延。

作者简介:王彩凤(1973-),女,白城市洮北区植物检疫站中级农艺师,毕业于延边大学农学院,研究方向:植物检疫。

上一篇: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下一篇:盱眙县意杨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