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解析

时间:2022-05-05 10:32:39

【摘要】我们知道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是以“蜀汉”为正统的,且在罗贯中对刘备政权进行描绘时完全没有出现“蜀汉”这一概念,而是用的“汉”。应该说其中有着巨大的区别,用“汉”则表明...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解析

摘要: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可以说他的知名度能够超过任何一个人物。大部分人对于诸葛亮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三国演义》,但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却是罗贯中塑造的一个文学人物形象,虽然这一文学人物与历史上真正的人物原型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在这一文学人物形象塑造中却包含了诸多的思想。因此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进行解析有助于把握其中包含的诸多思想。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几乎达到了“神化”、“妖化”的地步,不但能谋善断,还能够呼风唤雨,赤壁之战借东风就是明证。在一定程度上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足以能蚝汀段饔渭恰分械乃镂蚩障嗥サ小SΩ盟嫡庑┮人入胜的形象展现只是作者文学人物塑造的一个引子,作者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更深刻的意图。因此,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解析才能够全面地把握住作者更深刻的意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作者在人物塑造中包含的诸多思想。应该说在相关的学术研究领域,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数不胜数,并且也不断出新。而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则另辟蹊径,重点对于一些没有挖掘到的东西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塑造的核心意图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物,他正生活在“民族光复”时期,从那个时候的主流思想看“光复”华夏民族的政权是大多数汉族人的希望。[1]生活在这一时期的罗贯中深深受到这一大背景的影响,故而在他的文学人物塑造中注入了太多“光复”的思想。

我们知道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是以“蜀汉”为正统的,且在罗贯中对刘备政权进行描绘时完全没有出现“蜀汉”这一概念,而是用的“汉”。应该说其中有着巨大的区别,用“汉”则表明是延续的是西汉和东汉,是一个正统的政权。这样的定位也影响到了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后期的身份是“汉大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这样的官衔叙述与历史上真正的官职符不符合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一个官衔中给诸葛亮赋予了“光复汉朝”的使命,故而诸葛亮的整体定位就是“光复事业”的英雄。所以,我们纵观诸葛亮一生的事业,基本上都和“光复”汉朝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说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语言都带有“光复”英雄的味道。

所以说我们把握住罗贯中的这一核心意图,再去从细节上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一形象和历史上真正人物的差别。

二、诸葛亮“忠臣”形象的解析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以一个忠臣的人物形象出现的,无论是对于刘备还是对于后主刘婵,他都是忠心耿耿,丝毫没有逾越一个臣子的界限。我们看“白帝城托孤”这一事件,刘备在临终之际将蜀国和后主刘婵托付给诸葛亮,并且说道如果刘婵不行可以取而代之。很多人认为这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刘备是否有这样的动机我们无法去探寻,但是纵观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的作为可以说真的没有辜负刘备所托。无论是平定南蛮,还是北伐曹魏,诸葛亮一直都在为刘备未走完的“光复汉室”事业在奋斗,也一直为弱小的蜀汉争取生存发展而呕心沥血。

应该说这样忠臣的形象是罗贯中心目中“光复英雄”的一种表现。为什么一些人要为“民族光复”而奋斗?因为他们心中秉持着忠义的概念。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这份责任感、这份忠义才有千千万万个人为了“民族光复”而前赴后继。所以说很多初读《三国志》的人往往会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符合历史事实,不科学。[2]不符合历史事实自然是对的,但是文学人物塑造就是这样,如果完全和历史人物一模一样,那么罗贯中的“光复”思想也就无处寄托了,也就失去了文学意义。

三、诸葛亮“事功”形象的解析

“内圣外王”是中国历想中完美的人物,在人们的意念中这样完美的人物才能担当起大任,“忠臣”形象可以说是诸葛亮“内圣”方面的表现,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流露。应该说罗贯中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有“内圣”的一面,又有“外王”的一面。“外王”的一面体现在罗贯中对诸葛亮“事功”形象的塑造,那就是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物[3]。

运筹帷幄、能谋善断是诸葛亮的外在标签,“用计”虽然在《三国演义》中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属,曹魏的曹操和司马懿、东吴的周瑜和鲁肃、蜀汉的庞统和姜维大都是“用计”的高手,但是这些人跟诸葛亮相比却是相形见绌,诸葛亮在智谋方面可谓技压群雄。

在《三国演义》中似乎正是诸葛亮的这些智谋才使蜀汉能够维持多年,这说明在罗贯中的心中“事功”性的人物应该侧重在智慧而不是力量,并且罗贯中也认为只有“智慧”的“事功”型人物才能担当起“民族光复”的大任。我们看《三国演义》中每次蜀国取胜的大战往往依靠的是诸葛亮的智谋,而不是武将的拼命,这些都是罗贯中思想倾向的明证。

四、结语

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罗贯中在文学人物中注入“民族光复”思想的重要表现,可以说塑造出来的诸葛亮这一形象正是罗贯中心中的理想英雄人物。 在“民族光复”思想的注入下,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完全被塑造成了“内圣”和“外王”合一的人物,那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既是道德型的“忠臣楷模”,忠于先帝、忠于后主,又是“事功”型的人物,能够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更创造了“七擒孟获”的事迹和“六出祁山”的“北伐”伟业。

参考文献:

[1]陈柏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影子艺术[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35-40.

[2]宁珊.多智而近妖――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神仙化[J].网络财富,2009(03):128-129.

[3]谢红文.论《三国演义》中蜀之灭亡与诸葛亮形象塑造的逻辑统一[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07):72-73.

上一篇: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下一篇:从罗福林《中国现当代文学众说纷纭的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