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我幸好没对生命就范

时间:2022-05-05 10:25:53

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进央视前,柴静在湖南主持一档名叫《夜色温柔》的夜间广播节目。若干年后,听众们仍记得那个清冷的开场白:“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1976年出生在山西的柴静,儿时几乎没见过蓝天,童年印象最深的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听闻某个相熟的大人在矿下又出事了。她沉默寡言,识字早,却没什么书看,手边读物是父亲的中医书。高中时,她成绩平平。大学毕业时,柴静放弃家人为她安排好的工作单位,应聘当了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人,她主持的《夜色温柔》节目大受欢迎,三年后,她当上了电台综艺部的主管。

1999年,在湖南已小有名气的柴静选择辞职去北京读书。她在北京广播学院进修,学的是电视编辑。就像若干年前,高中老师曾告诉柴静的母亲:“这个女孩虽然不怎么讲话,但心里有自己的主意。”

那一年,湖南广电的旧同事拜托柴静为新电视节目《新青年》招募“一个性格激进的主持人”。久寻未果,柴静于是第一次走上电视。

做新闻背后的人

2000年底,央视制片人陈虻在节目中看到柴静,不觉眼前一亮――这女孩很知性,但眼睛里有种狠的东西。陈虻打电话找到柴静,希望她加盟央视《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他说:“你来吧,我们要给白岩松找一个女搭档。”柴静感觉有压力,不想去,但一想到这么大的一个平台,没有拒绝的理由。

可是去了,她的日子并不好过。有一阵子连结尾评论都不会写了,怎么写都通不过,领导等着审,柴静瞪着眼坐在桌前,这时白岩松进来递给她一张纸,是他替她写的串场词。柴静既惭愧又感动,一直留着那张纸。2003年,柴静调到《新闻调查》栏目任记者,开始深入接触“新闻当中的人”。面对死亡、黑幕、阴谋和不公,她穿越恐惧,直抵事件核心。

有人问柴静的勇气来自哪里,她答:“我去采访讨薪八年未果的农民,在他坐过的法院台阶上坐着,体会他的无助;我去采访拆迁中丧子的母亲,看着她泪流满面;我去采访注射了‘奥美定’的女人,用手触摸她胸部的硬块,知道这个将永远无法根除……这一切,让你知道你跟这个时代的联系。如果你仅仅为追求个人幸福而活着,你将永远得不到幸福。”

2003年,柴静是最早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采访艾滋病人、自杀儿童、吸毒女,地震、奥运、征地,柴静的身影总出现在新闻第一线。有人总结,在这些节目里,镜头中的柴静,62%的时间挺身而出与黑暗势力交锋,38%的时间低下身去倾听弱者的申诉。那个瘦弱但眼神坚定、提问尖锐的女记者,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深深记住。在《看见》。她变得更宽厚了

性格沉静的柴静,骨子里是极有主见的一个女孩子。比如,接手央视新栏目《看见》第一期,她力主选择姚晨,当时栏目组有不少人反对,她依然坚持。

柴静对姚晨最深的印象,是姚晨在微博了家人遭强拆的事件后又删除了这个帖子,当中流露的无力感很真实,删帖的举动也很不寻常。柴静看了姚晨的微博,一些比较敏感的公共事件她也转发及表达意见,这对明星来说,是鲜见的――公众人物影响越大,越要背负责任。因为柴静独特的视角,姚晨这一期节目播出后,反响特别强烈。

《看见》在播出采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这一期节目时,柴静的一个举动让人记住:她正采访受害者张妙的父亲张平选,隔壁忽然传来一阵号啕,是张妙的母亲。“为什么不进去劝劝?”柴静问。“劝也没用。”柴静起身,对着镜头说:“我去看看,我去跟她说说……”她示意摄像师留在原地,不要拍摄。采访戛然而止。最终呈现出来的画面,只是张家门帘背后映出模糊的剪影――柴静拉着张妙的母亲。再没有任何具象的镜头、动情的表述,只听到一个母亲断断续续的哭声。

柴静这一刻的静,赢得了观众的心。

有人说:“央视十年,柴静的变化不是颠覆式的,是成长式的,以前她锋芒、灵动,强调现场的激烈感,在《看见》里,她变得更宽厚了。”其实,柴静一直是个争议人物。刚进央视时,柴静一心想着建功立业,在镜头前极富表现力:拎着高跟鞋去追一个孩子,或屈身近前握住当事人的手;对采访对象发出连环式追问。那时,她喜欢短兵相接的新闻江湖。令柴静今生难忘的,是做《新闻调查》第二期节目《双城的创伤》时的经历。六个孩子集体自杀,有两个死了。活下来的谁都不肯开口说是什么理由。柴静去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里采访,节目播出后,在节目中为孩子擦眼泪的柴静被指责表演性过强。接受采访的这个孩子跑去看柴静的网站,看到了外界对柴静的指责。

结果这个孩子给柴静发了条短信:“我只想告诉你,如果你当初仅仅只是一个记者的话,我不会告诉你这么多的。”那一刻,柴静心头震撼着,羞愧着,反思着。

与另一个柴静对抗

现在的柴静,作为新闻记者的柴静,还是不得不和另一个作为女子的柴静对抗。

有人开玩笑说柴静是央视最穷的主持人――她至今没有在北京买房,这十多年一直住在原来租的房子里。柴静不以为然:钱这东西跟能力、跟道德都没多大关系,只要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够生活了,就很好。柴静说:“财富和成功不能给我安全感。”

生活中,柴静柔软,没有方向感,极爱丢东西,如手机、钱包、笔记本、纸。有时和友人一起喝咖啡,她抢着买单,一掏兜,发现忘带钱包了。“她生活和工作是两个状态,上节目她头脑清楚,算账特别快,每次讨论选题,能以环环相扣的强大理性说服他人。可一到生活中,她自理能力差。所以大家喜欢保护她,宠着她。”范铭说。

柴静在短短几年工夫取得了令无数同行仰视的成绩:2003年获年度风云记者称号,荣获全国抗击非典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2008年荣获东方卫视感动中国绿色人物称号;2009年当选央视“优秀播音员主持人”;2010年当选央视年度“十佳主持人”。

朋友们用三个字概括柴静:行动者。每年,她帮张立宪做《读库》读者年终活动;崔永元《我的抗战》现场,她主持;休息时,和周云蓬对谈诗歌和音乐……一堆朋友聚会,男人们喝多了,吐得一片狼藉,柴静在一旁拿着扫把、抹布默默收场。

上出租车,司机想抽烟。柴静讨厌烟味,但看司机实在难受,于是伸手:给我一根吧。她以这样的方式去理解人,春风化雨。

早年,柴静喜欢戴藏饰,这些年不戴了。有节目需要,她才化妆,生活中,素面朝天。

记不清哪年哪月哪天,柴静给《看见》栏目的编导范铭发去一条短信:幸好,我们没老,没腐朽,没对生命就范。

(张歆钰摘自人民网)

上一篇:海南破解农产品流通顽疾 下一篇:信息化就是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