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小曲现状研究

时间:2022-05-05 05:51:34

民勤小曲现状研究

摘 要:民勤小曲是民勤县所特有的一种地方文化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民勤小曲的艺术特征、传承现状和当下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推陈出新的发展思路,进而使得民勤小曲得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民勤小曲;现状;研究

文化遗产是人类所共有的宝贵财富,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踪迹,展现着民族的鲜明特色。它体现了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理想和思维方式,是各个民族生命力的充分体现和创造力的集中展示。所以,要让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得以传承,使各民族人们和谐共处和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近几年,国家逐渐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各方都在努力保护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而民勤小曲也属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一种,对丰富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和促进当地文化事业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 民勤县概况

民勤,地处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人文历史。明清时期称之为“镇番”,1928年,因“俗朴风醇,人民勤劳”而得名为民勤,传说的“苏武牧羊”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民勤人们重视教育,形成“老师勤教,学生苦学”的优良传统,许多学子都到外地求学和工作,造成“天下有民勤人,而民勤无天下人”的境地。民勤东邻腾格里沙漠,北接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西连祁连山,曾经是黄土高原上的沙漠绿洲。近些年,随着环境气候的恶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风沙和缺水问题日益严峻。再加上经济转型,文化形态改变,使得在传统沙乡文化环境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民勤小曲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2 民勤小曲的特征

民勤小曲,又称小曲戏,是一种典型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是起源相对较早的民间说唱艺术,流行于城镇和乡村之间。演唱者和演奏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通过拜师学艺、口传心授的教和训练,逐渐探索成为适合当地风土人情、人文环境,满足当地观众审美需求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它的形成是在当地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内蒙古流传的民歌“二人台”、“西调”,后来又融入了江浙等地的俚曲小调,在清朝中叶以后又广泛吸收了陕西的“眉户剧”、“秦腔”中的曲调、唱腔等音乐形式,同时还吸收和借鉴周边地区民歌中的众多音乐元素。现在所听到的民勤小曲能听到的单纯的“二人台”、“西调”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加入的一些秦腔成分,就连调性也多半是陕西民歌所特有调式“徵调”,如民勤小调《月调》、《花音岗调》、《闹五更》等几乎是以徵调为主的五声和七声调式。[1]民勤小曲与曲艺,戏曲之间相互交融,借鉴了戏曲的艺术特色,经过戏曲艺人的加工,在演唱、表演、伴奏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规范。民歌和戏曲的融合,成为民勤小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劳动人们在劳动之余,用一定的艺术形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最后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1)唱腔。民勤小曲在兼容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形式,曲调丰富,大概有一百多种,优美动听。调式多采用民族传统商调或徵调,偶尔有些曲调也会出现清角和变宫。唱腔结构一般为两个或四个乐句的乐段,乐段之间通过乐器的间奏串联成完整的乐段。民勤小曲戏的演唱多为大本嗓(即真声),扬调,花腔等,高音采用真假声混合的演唱方法。其独特之处是其中有些唱腔的结尾或中间部分采用“接声”(即帮腔),这样可达到特殊的演唱效果[2]。唱词一般是用民勤方言进行演唱,通俗、幽默、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2)伴奏。伴奏都为民族乐器,一般分为文场和武场。乐器一般有二胡、三弦、板胡、堂鼓、板鼓、板、梆子、四页瓦、大锣、小锣、铙钹、吊镲等。这些乐器的演奏者一般都是年幼时跟师傅学习或是自学,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但在演奏时却很有味道。表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特色,男角演唱时要蹦蹦跳跳,女角演唱时会摇摇摆摆,有着丰富的肢体动作和表现手段。一般多用扇子、手帕、丝巾等小道具做戏,人又称“地蹦子”。

(3)角色行当。民勤小曲发展到今天,是生、旦、静、丑行当齐全。服装没有京剧、秦腔那般花哨,但是很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演出风格。主要有长袍、绣袍、花裙、大襟棉袄等,腰围裙带。(4)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民勤小曲剧目较知名的就有百余种,且特色剧目较多。较著名的有《张连卖布》、《小放牛》、《柜中缘》、《虎口缘》、《下四川》、《三娘教子》、《十里亭》、《姑娘吊孝》、《杀妲己》、《小姑贤》、《打面缸》等等。

3 传承现状

民勤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民勤小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1)民勤小曲乐曲的篇幅简短。表演人数、表演形式、表演场面、演出的规模都很有限,所以现在的演出一般为地摊形式,没有特定的演出团体和演出场地,也就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产生较强的影响力。

(2)由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众多现代电视节目的冲击,使得现在的地方小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再加上现在的年

轻人都喜欢追逐时尚,对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态度很是淡漠。

(3)民勤小曲没有专门的演出团体,没有职业化的表演团体,也没有专业的培训机构,业余教唱成了传承的主要方式,限制了人才的培养。演员多为农民,农忙务农,农闲演戏。现在的年轻人都到外地求学或是打工,愿意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少。

4 传承和保护

在过去,每到逢年过节,找一片空地搭建一个临时的舞台就开演了。演员们都是自发组织排练和演出,自己筹集日常开支费用。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少,虽然每年的民勤县政府到过春节时,都会组织各个乡镇的演出队到县城的广场展演,但现在无论是从演出团体、演出规模和演出人数已经很有限了。再加上现在观众对小曲的关注度和热情下降,市场主要是针对一些老年人,而年轻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不热衷于观赏、学习和表演小曲戏。所以,当下对民勤小曲戏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非常急迫的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加强民勤小曲的保护:提高政府和民众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加强智能资源和规范保护制度措施;政府文化部门要予以加强资金投入;鼓励传承方式要多样化发展。对小曲自身来说,在艺术形式上要进行创新、突破,进一步提高演出水准,尽量向现代人的审美意识靠拢;充分运用媒体和网络的效应进行对外宣传,同时也可以给热爱小曲戏的人们搭建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民勤小曲戏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地方传统文化普遍所面临的问题,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和一份责任心,力争创造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利条件,进而促进地方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星.民勤小曲的形成和发展[J].大众文艺,2010(17):1314.

[2]杨若芳,项亮.民勤小曲戏的历史变迁及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0(3).

[3]李玉寿.民勤小曲戏[M].黄钟音艺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袁宗年(1985―),男,甘肃民勤人,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教学与理论研究。

上一篇:哈德森的戏剧设计美学 下一篇:刍议杂技“平衡”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