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而不发,跃如也

时间:2022-05-05 05:46:37

大众日报观点版新闻时评《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为编辑,谈点感想。

当时对秀岭这篇稿,就像编其他稿件一样,并没有给予格外关注。评论“兹事体大”,不小心就会翻跟斗,所以,对每一篇评论,自己从来不敢马虎,从立论到逻辑,哪点不合适都过不了关,不会对哪篇稿件高看一眼,也不会对哪篇稿件低看一眼。认真,应该说是我们理论评论部惯常的工作风格,获奖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如果说有个“必然”的话,这或许能称得上必然。

其实,当初秀岭告诉我这篇评论获中国新闻奖时,我已经忘记当初编稿的情形了。平时观点版版面比较多,编稿如过江之鲫,一段时间之后,能记住的稿件实在有限。但是秀岭说:你忘了改题目的事了?他这一说,我倒记起来了。当时编这篇评论算是小有故事。

当时秀岭的稿子投到我稿库里后,初看,觉得这篇评论是秀岭深思熟虑的结果,写作上下了很大工夫,语言、逻辑很难找出毛病。作者面对当时炒得比较热的“弯道超越”论,指出“弯道”之中有机遇也有险情,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评论很有针对性。这个地方说点题外话,秀岭在部里几个评论员中年龄最大、资格最老,但平常一点不摆谱,写稿子极其认真,每个字词往往都认真雕琢。人常说“久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写评论没有不被毙稿的,但我到评论部近四年,秀岭印象中只有一两次被毙稿,是毙稿最少的一位评伦员,能做到这点是靠对政策、时势的内在把握,很不容易。

我当时看《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这篇稿,感觉并不存在政策等方面的敏感问题,只关心两点:一是以“弯道”比喻金融危机后的特定时刻,是否合适;以“开车”比喻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企业对经济形势的驾驭,是否准确。许多人论证说理喜欢比喻,比喻的好处是比较形象、易懂,时评稿库里的众多来稿也常有比喻论证的情况,但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一般是弃而不用或直接去掉喻体。因为喻体并非本体,喻而不当,则是说东道西、指桑话榆。通常情况下,比喻是很难得当的。所以评论写作,一般是忌用比喻,除非比喻得极其恰当。当时看秀岭这篇稿,虽然难言“极其”,但也找不出多少瑕疵,况且以“弯道”比喻金融危机后的形势当时在国内媒体上已不鲜见,“弯道”有了,再把在“弯道”上的“开车”比喻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企业对经济形势的驾驭,似乎也无大的不妥。这样,“比喻关”基本通过,不再关注。 二是题目问题。这篇评论的本来题目并非现在的“不是所有弯用道都是超越好时机”,具体我记不很准确了,后来也没查到底子,我问过秀岭,他也忘记了,印象中是一个类似“弯道并不是超越好时机”的题目。对这个题目,我第一反应是感觉观点太绝对。后来,秀岭打电话问稿子的情况时,我说题目有些绝对,得改改。最初,秀岭坚决反对改题目,但交流了几次,秀岭“从善如流”。我说那你再想想,想出好题目告诉我一下,下午稿子快上版时,秀岭打来电话说题目改成“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我说这题目好,就是它了。

两个题目的优劣是一目了然的:前者将“弯道超越”全盘否定,后者则留有余地、比较辩证。“不是所有弯用道都是超越好时机”既指出了弯道超越面临的种种风险,又否定了不顾主客观情况的盲目超越论;达到了批判的目的,又让别人找不到自己立论的破绽。

从金融危机后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这一改动也是完全必要而非可有可无的。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审时度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消费,经济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超越日本居全球第二位。也就是说,在金融危机这个“大弯道”中,我国经济事实上完成了“弯道超越”。具体到我国的一些企业,靠技术革新、后发优势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弯道超越”。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错判形势,不切身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情况,不是苦练内功而是盲目超越,结果败下阵来――《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一稿的价值正在于此。

“引而不发,跃如也。”作为编辑,对稿件的意见和建议,应该和作者多交流、启发而不是越俎代庖。好稿子并不需要编辑多费力,《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一稿。作为编辑可以说未动一字,但自己尽到了一个编辑该尽的责任,该坚守的地方没有退让。一篇文章能获奖,文章的作者最有资格承担这一荣誉,因为文章从创意到成稿,浸透着作者的心血,作为编辑,只是起一种辅助作用。

上一篇:别让“熟悉”遮住了“新闻眼” 下一篇:幸运者的头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