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各尽所能

时间:2022-05-05 05:02:55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在各尽所能思想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共产主义的联系,论述了由马克思所科学地阐明的实现各尽所能的条件,区别了马克思说的各尽所能与斯大林说的各尽所能的不同含义。文章认为,马克思说的各尽所能是以人要活动和表现自己能力、发展自己能力的要求为基础的,它指的是人在一切自己愿意表现其能力和个性的领域,自由地和充分地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体力、智力和创造能力,充分地实现自己个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马克思那里,各尽所能与按劳取酬是不能并存的,这种互相排斥是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互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此外,本文还就马克思怎样对待空想共产主义学说中的人道主义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

"各尽所能,各得所需" 是空想共产主义者最先提出来的。

根据我国学者所见到的资料,"各尽所能"与"各得所需"联在一起最早出现在1845年法文版《伊加利亚旅行记》的扉页上 。至于"各尽所能"和"各得所需"这两个思想则在其他空想共产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早就有了。例如,在莫尔、摩莱里、付立叶的著作中就阐述过近似于"各尽所能"的思想。在欧文的著乍中有过"各尽所能" 的直接的提法。莫尔、康帕内拉、温斯坦莱、摩莱里、马布利、欧文都主张按需分配,对于个人来说,也就是各得所需。在《伊加利亚旅行记》中,卡贝对于"各尽所能,各得所需"并没有直接加以说明,因此,把这两项主张联在一起的用法既有可能是卡贝首创的,也有可能是当时已经在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中间流行的一个共同用语,而在1845年重版《伊加利亚旅行记》时被采用。不论属于哪种情况,"各尽所能,各得所需"是空想共产主义者提出的这一点都是没有疑问的。

空想共产主义者把各尽所能,各得所需看成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是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社会的内容之一,也就是说,这是空想共产主义所空想的内容之一。

恩格斯指出,空想共产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设想理想社会是从理性出发的。只要我们深入考察,又会看到,空想主义者所谓的理性实际上又是以人的一般本性 为依归的。例如,摩莱里就直接指明了理性和人的自然本性的一致。而付立叶则直接指出,社会运动起源于"引力",而"引力"则来自人的本性。大家都知道,在空想主义者的人道主义中,"人"是抽象的,不分阶级,不分等级的,这种"人"在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中并不存在。然而我认为,设想出这种不分阶级,不分等级的"人",既有人类共性的存在为其依据,又表明了他们消灭阶级、消灭等级的朦胧的意向。这种"人"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身前的影子。抽象的"人"认既可以被资产阶级作为抹煞阶级差别的工具,也可以被共产主义者用来表示消灭阶级差别的要求,空想共产主义者所说的"人"正是表示了这样的要求。

在空想主义者那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是直接相通的。马克思说,卡贝等人所鼓吹的共产主义"只不过是人道主义原则的特殊表现" ,就指出了这种空想共产主义(也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质。既然"各尽所能,各得所需"出现在卡贝的《伊加利亚旅行记》中,既然它是空想共产主义者所设想的理想社会的内容之一,那么它当然也是人道主义原则的一种特殊表现,是根据人的一般本性提出来的。除了人的一般本性这个出发点,它不可能还有别的出发点。

对于各得所需,除了在说明各尽所能时有时需要加以联系外,本文不拟加以论述。这里只指明,空想主义者所说的各尽所能所依以出发的人的一般本性具体来说是什么。

在卡贝之前,付立叶曾经提出这样一种思想,即人有着要求活动的天性。恩格斯说,付立叶第一个确立了社会哲学的这样一个原理:人类精神本来就有活动并且促使肉体活动的要求。每个人天生就爱好或者喜欢某种劳动。这种劳动本来同时也就是享受。人的天性是活动的 。因为卡贝的共产主义学说对在他以前的各派空想主义学说兼收并蓄,吸取了以前空想主义学说包括付立叶学说中一切合理的东西。所以,可以认为,卡贝的"各尽所能"是以付立叶阐述过的人有活动天性的原理为依据的。

在空想共产主义学说那里,各尽所能既然是一种人的一般本性的要求,那么它就只能是这样一种意思,就是人在一切自己愿意表现其能力的领域,充分地和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和创造能力。不但在劳动领域内是如此,而且在非劳动领域内也是如此。在空想共产主义学说中,"各尽所能"既是一种共产主义概念,也是一种人道主义概念,两者是合二而一的。

(二)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讲到"各尽所能,各得所需"的地方只有一处,就是《哥达纲领批判》。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是这样说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各得所需!"

在这里,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马克思叙述所用的语气。这种语气就是:只有在那个时候,社会才能够实现各尽所能,各得所需。这种语气表明,在马克思论述问题的这个场合,"各尽所能,各得所需"已经是个被大家所共同接受,至少在该场合中尽人皆知,无需加以论述的问题。马克思需要做的仅仅是指出"各尽所能,各得所需"实现的条件而已。鉴于马克思在自己每提出一个新观点时总是要加以论证,在自己每指出一种新的事物时总是要同时说明它的条件,而不是在事后才说明它存在的条件,所以,马克思在这里所用的语气还表明,他在这里指出其条件的这个"各尽所能,各得所需"并不是他自己首先提出的思想,而是别人提出的思想。

本文前面已经说明,"各尽所能,各得所需"的思想是空想共产主义者提出来的,至少在马克思写《哥达纲领批判》之前三十年就已经出现在公开出版的空想共产主义的书籍上了。这个事实与本文对马克思所用语气的分析是一致的。

根据这个事实,根据马克思在提到"各尽所能,各得所需"时所用的语气,我们可以认为,马克思对空想共产主义著"各尽所能,各得所需"的提法是完全接受了。根据现有材料,我们没有看到马克思对于空想主义者的这个提法、对于这个提法所表示的思想有任何否定,对于空想主义者赋予"各尽所能,各得所需"的原有含义有任何改变。

我们已经知道,空想主义者是把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作为人的一般本性的要求提出来的,空想主义者对理想社会的整个设想都是从人的一般本性出发的。本文又说马克思完全接受了空想主义者的各尽所能,各得所需的观点。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马克思究竟怎样对待空想共产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的人道主义?

毫无疑问,马克思对于空想共产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把人道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是采取彻底的批判态度的。马克思认为从人的一般本性出发说明不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问题,从人的一般本性出发提要求解决不了这些要求的实现问题,且不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首先应该解放受压迫最深的阶级--无产阶级,而不是立即解放全人类。空想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它立足于理性即对"内在人类本性的意识" 的基础之上,立足于从人的一般本性出发的道义要求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立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之上。然而,马克思在否定空想主义以人道主义为自己的哲学基础的同时,并没有否定这种人道主义本身的合理性,并没有反对以人的一般本性来作为衡量和取舍事物的一种尺度。本文前面说马克思完全接受

了空想主义者的各尽所能,各得所需的观点,就是说,马克思也接受了空想主义者对各尽所能,各得所需的从人的一般本性出发的理解。

事实上,我们只要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马克思只是反对共产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单纯人道主义观点,对于共产主义学说当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原则本身是从来没有否定过的。马克思只是认为靠人道主义解决不了共产主义的实现问题,而并不认为共产主义与人道主义是相悖的。同时,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不一般地反对人的一般本性这个命题。例如,马克思说过:"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恩格斯不但直接使用"人的这种共同特性" 的用语,而且他所说的"真正人的生存条件" 中的"人"指的也是没有阶级性、没有等级性的一般性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些场合所说的"人的一般本性"、"人的共同特性"与他们早年所说的"人类本性" 在意思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指的人类共性,都是指的人的非阶级的、非等级的一般性。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还表示过这样的意思:作为一种社会发展形式,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人类的目的本身,人类的目的是人类能力的发展 ,也就是他在另一个地方所说的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 。而人本身的发展正是人道主义从人的一般本性出发提出的要求。马克思不但不否认共产主义具有从人的一般本性(而不是具有阶级性的具体的人性)出发的人道主义的意义,而且他本人就表述过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人道主义目标的思想 。所以,根据马克思的学说,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它既是资本主义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人道主义的实现。在马克思那里,这两个方面是并存不悖的,前一个方面并不否定后一个方面,而只是使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与空想共产主义学说区别开来。在认定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人道主义目标这个方面,马克思与空想主义者是一致的。

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判定,马克思所说的各尽所能同样是以人要活动和要表现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的要求为基础的,是以"一个人’在通常的健康、体力、精神、技能、技巧的状况下’,也有从事一份正常的劳动和停止安逸的需求" 为基础的,是以"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 的要求为基础的。

我认为,人表现和发展自己能力的要求既有横方向的,又有纵方向的。在横方向上,人要求自己能力的表现和发展具有广度或多面性,即在一切自己愿意表现和发展其能力的领域都能够得到表现和发展,不但在自己具有优势的活动领域内是如此,而且在自己不具有优势的活动领域内也是如此。例如,一个嗓音条件不好而且又缺乏音乐素养的人要唱歌,一个跑得不快的人要奔跑,等等。在纵方向上,人要求在他的每个活动领域内能力的表现和发展都是充分的,或程度随意的。所谓程度随意,就是指愿意表现和发展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既可以表现和发展到自己的最大限度,也可以不表现或发展到自己的最大限度。除此之外,每个个人还要求表现出自己与别的个人的差别,表现出自己与别的个人不同的、多种多样的独特的个性。

因此,马克思所说的各尽所能,与空想主义者的意思差不多,醛指的都是这样一种状态,就是人在一切自己愿意表现其能力和个性的领域,自由地和充分地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体力、智力和创造能力,充分地实现自己个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这种状态实现之前,它又表示人发挥和发展自己能力的要求应该得到满足,而不应该受到压抑和束缚的主张,表示人的体力、智力和创造能力既应该在广度上得到表现和发展,又应该在深度上得到表现和发展的主张。作为主张,它既不是如现在有些人所说的一种分配原则,也不是一种生产原则,而是一种人的全面发展即多面发展的原则。

毫无疑问,每个个人对不同领域活动的适应性是不同的,因而他就表现出对某些领域的活动擅长而对另一些领域的活动不擅长。同时,不同的个人对同一领域活动的适应性也是不同的,因而,对某一领域的活动来说,某些个人就会表现得较为擅长,而另一些个人就会表现得较为不擅长。所以指出这一点,是为了说明,各尽所能并不是一种表示每个个人都仅仅在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领域里发挥作用的思想,各尽所能绝不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呢?因为,第一,所谓每个个人都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里活动,就是每个个人都固定在某个活动领域中,这与各尽所能中人的活动的多方面的要求是相反的。第二,在生产领域中,社会劳动的总量和整个社会对各种劳动需要的比例是一定的。在通常情况下,擅长某种劳动的人的数量与社会对该种劳动需要的数量在比例上不可能一致,在所有的个人都可以自由表现和发展其能力的条件下尤其是这样。如果每个人都只在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领域里发挥作用,那么某些社会需要的劳动就会因为擅长它的人不足而不足,而另一些劳动就会因为擅长它的人过多而过剩。在后面这种场合,一部分人的劳动就会因为社会不需要而不能进行,从而他们的能力在他们最擅长的领域内就不能发挥。这种情况与各尽所能中所有的人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发挥的要求是相悖的。如果把"各尽所能"规定为每个人都只在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领域内发挥作用,那么各尽所能就不可能实现。所以,各尽所能不是各个人都只在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领域内发挥作用的概念。

(三)

空想共产主义者提出了"各尽所能,各得所需",这是他们的成就。然而因为他们仅仅从理性、从人的一般本性出发提出这种要求,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各尽所能,各得所需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所以,在他们那里,各尽所能,各得所需只能是一种空想。马克思认为,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存在的。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了解,说明了各尽所能,各得所需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经过这种说明,各尽所能,各得所需就不再是一种空想,而成为一种科学的概念了。经过这种说明,各尽所能,各>,!

那么,撇开"各得所需",马克思认为,他所说的那种"各尽所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第一,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必须已经消失。所谓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就是不同的劳动者与不同的劳动职能之间固定结合的情形,这种分工是劳动者分工 。在还存在着劳动者分工的时候,一个人往往被终身束缚在一种职业里,仅仅与一种劳动职能相结合。当某种劳动职能需要的人数够了的时候,其他的人就不能再从事这种劳动,而只能从事别种劳动。因此,人与劳动职能的固定结合具有一种排他的性质。对于这一点,普列汉诺夫在《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一文中以拿破仑为例曾经做了很透彻的说明。我认为,人之所以从事某种职业,除了取决于社会需要和个人能力外,还取决于:一、他所在地区的地理资源条件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这个因素决定着有哪些职业和什么水平的劳动可以供他选择(当然在非劳动者分工条件下这个因素也起作用,它决定着劳动者可以从事些什么劳动)。二、他所从属的社会集团的地位、他的家庭的地位,以及他与别的个人交往的性质和程度。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里,虽然社会集团和家庭的因素不再存在了,但是他与别的个人交往的性质和程度的因素对于他从事什么职业还是有作用的。所有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是说,个人从事什么职业,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大部分因素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部分人,往往只是一小部分人,能够自由选择自已的职业,另一部分人,往往是大多数人,则不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后一部分人,为了谋生,往往不得不从事自己所不愿意从事的职业,固定地承担着某项自已并不愿意承担的劳动职能。当人从事着自己所不适应又不愿意从事的劳动的时候,是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和创造能力,实现自己的个性的。另外,在存在着劳动者分工的条件下,一个人即使从事了自己所愿意从事的劳动,能够在自己最适应的劳动职能上显示出自己对别人的优势,他也只是在这一个领域内得到了深度上的表现和发展,而不能使他各方面的潜能都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不能实现他的个性的丰富性。就 是说,一个人即使是从事了自己愿意并且适应的劳动,只要固定在这种劳动职能上,他也不能实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尽其所能。

人要想自由地充分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体力、智力和创造能力,实现自己个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就必须能够自由地从一种劳动转换到另一种劳动,通过这种转换去从事多种多样的劳动和活动,而这只有在把人终身束缚于某种职业的劳动者分工已经消灭的条件下才能够做到。

第二,生产力水平必须很高。这种很高水平的生产力以自动化的生产工具系统为其标志。在这种生产力水平上,沉重的、重复性的、单调的生产动作将由自动生产工具系统承担,人将由直接生产者变成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只有在这种生产力水平上,物质生产劳动才会由一种重负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只有在这种生产力水平上,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才有可靠的基础。

第三,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必须已经充分涌流,从而使社会所有成员的一切合理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不必为了求得生存而以自己的劳动与社会即其他劳动者提供的以生活资料形式存在的劳动进行等量的交换。

第四,劳动本身必须已经成为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劳动者分工已经消失,人可以从一种劳动自由地转换到另一种劳动,生产劳动已经成为轻松愉快的事情,社会财富的丰富已经使人无须仅仅为了谋生而劳动的条件下,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此时,人出于自己要求活动的天性,为了证实和实现自己的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的人的本质,就要劳动,劳动是人的"内在的必然的需要","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 。此时,"个性的劳动也不再表现为劳动,而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充分发展" 。

有了这些条件,各尽所能就不再是空想,而站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了。有了这些条件,马克思所说的那种各尽所能就能够实现了。指出这些条件,对各尽所能原有含义没有任何改变。

从上面所阐述的条件中,可以看出,在这种各尽所能中产生出来的个人劳动量与社会以生活资料形式给予个人的劳动量之间没有等量交换的关系。它完全出自人的内在需要,严格说来,与分配原则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在马克思那里,"各尽所能"与"按劳取酬"不相联系,本来已经不言而喻了。然而,由于这一点与当前流行的观点大不一样,所以,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这一点,还有必要进一步说明一下二者的条件是如何截然不同。

按劳取酬,是社会根据劳动者在生产中付出的劳动量付给他物化着同量劳动的生活资料的分配原则。它是劳动交换过程后半段的一个原则。所谓劳动交换,就是在生产阶段,劳动者个人把自己的流动形态的劳动直接交给社会。在分配阶段,社会再把自己占有的物化着其他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直接分配一份给他,而他的劳动也物化在产品里直接分配给了其他劳动者。这样,通过劳动者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劳动交换,劳动者个人之间一种形式的-定量劳动与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就交换了。它是在生产与分配前后衔接,结成一个整体的统一过程中完成的 。在劳动交换的场合,劳动者在生产阶段所从事的劳动,是否为劳动者所喜爱,是否最能发挥该劳动者的特长,是不问的。

按劳取酬所需要的条件即劳动交换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呢?

劳动交换的可能条件也就是使它与商品交换相区别的条件因为与本文所述的问题无关,这里就不说了。只说劳动交换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设想,在社会由资本主义形式进入共产主义形式的初期阶段,把人终身束缚于某一种职业的劳动者分工还存在,人们还不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和变换自己的工作,生产力水平还没有使劳动成为完全轻松愉快的事情,进行劳动仍然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不可能为了满足自身对于劳动本身的需要而愿意无偿地付出劳动。同时,这时物质财富也还没有充足到能够满足社会所有成员一切合理需要的程度,因而社会还不能按照劳动者的个人需要直接分配生活资料。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只能把个人的消费与他付出的劳动直接联系起来,用支付凝结着一定量劳动的生活资料去换取劳动者提供的同量劳动的办法,来取得为社会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并促使劳动者在劳动节约的基础上提供越来越多的劳动。这就是说,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必须实行劳动交换的原则,在分配领域,就是必须实行按劳取酬。

由本文所述的各尽所能的条件和按劳取酬的条件,可以看出:决定着各尽所能的条件和决定着按劳取酬的条件不但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是截然相反的。既然如此,各尽所能与按劳取酬就不能并存,不仅不能互相联系,而且还互相排斥。正是这种互相排斥使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互相区别开来。当然,使高级阶段区别于初级阶段的还有与"各尽所能"并存的"各得所需"。我在这里想要强调的只是,"各尽所能"并不是个虚衬"各得所需"的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它同"各得所需"地位一样重要,它同"各得所需"一样使高级阶段与初级阶段区别了开来。

  (四)

第一个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取酬"联系起来的是斯大林。他是这样说的:"’各尽所能,按劳取酬’,--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公式,也就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阶段的公式。"

斯大林还说,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时,劳动还没有从生存手段变成人们的第一需要,变成为社会谋福利的自愿劳动,因而人们将按自己的劳动来领取工作报酬①。这样,斯大林就说明了他所说的"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条件。

从斯大林所说的"各尽所能,按劳取酬"原则依存的社会条件看,与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交换依存的社会条件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判定,斯大林所说的按劳取酬与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交换中包含的按劳取酬的含义是一致的。在"按劳取酬"这个概念里,斯大林没有改变马克思原来赋予它的含义。另外,我们又知道,在马克思的概念中,各尽所能与按劳取酬是不能并存,互相排斥的。既然在斯大林那里,"按劳取酬"与马克思的概念含义一致,那么斯大林所说的"各尽所能"的含义就必然与马克思所说的"各尽所能"的含义不一致。如果一致,它就不能在按劳取酬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中存在。

这样,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取酬"联系起来以后,"各尽所能"的含义就改变了。

在"按劳取酬"的条件和含义都不改变的情况下,因为人从事某种劳动主要不是出于表现自己能力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即为了谋生,为了换取生活资料(否则就不需要实行劳动交换了),所以这个"各尽所能"的"能"必须与"按劳取酬"的"劳"发生联系,必须与"劳"相一致。因此,在"按劳取酬"的制约下,"各尽所能"的含义只能是:劳动者在通常由社会安排而不是由自己选择的某种固定不变的劳动中,尽其所能地提供自己最大限度的劳动量。在这种固定不变的劳动中,劳动者所尽的能是只有深度没有广度的。因为劳动者能够从事的劳动往往不是他自由选择的,所以不一定是他喜爱的和最能发挥他的特长的。至于表现和发展他的个性,那就更谈不上了。这就是斯大林所说的与"按劳取酬"相联系的"各尽所能"的新的含义。

其实,在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场合,劳动者付多少劳,就得多少酬,要想多得酬,就需多付劳,"按劳取酬"原则本身就可以促使劳动者付出尽可能多的劳动量,不需要另外再对劳动者提出尽其所能的要求。也就是说,"按劳取酬"并不需要上述这种新的含义的"各尽所能"作为它的条件。有了"按劳取酬"的原则,提出这种新的含义的"各尽所能"并不是必要的。因此,在这种场合的"各尽所能"并没有经济上的实质性的意义。

然而,话又要说回来。尽管这种与"按劳取酬"相联系的"各尽所能"没有经济意义,提出这一口号却也没有什么害处。它至少可以表示社会向劳动者个人提出的一种道义要求,即要求劳动者在节约劳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向社会多付出劳动量。这种要求,对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何况,现在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都使用这种说法。只是,我们在肯定这种道义要求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不应忘记马克思所说的"各尽所能"原有的科学含义。

上一篇:运动会广播稿之送给运动员(1) 下一篇:探本求微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