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现场的得与失

时间:2022-05-05 02:37:41

“还原历史”现场的得与失

摘要 对于吴导来说,《赤壁》展现的只是自己想象中的“赤壁之战”。历史文本也即被记载的历史能否真正还原历史是值得怀疑的。由于历史文本中有许多历史被遮蔽,而这些被遮蔽的历史就使我们重返历史现场有了可能。虚构把一系列可能呈现给观众,超越时空面对历史,更易于观众接近与把握历史,但也正因为突出自身特色的虚构,带来了许多缺失之处。《赤壁》呈现给观众的充其量还是现代版的“赤壁之战”。

关键词 《赤壁》;还原;历史

吴宇森导演多次谈到自己的“三国”情结,他拍《赤壁》是极为认真的。但认真并不意味着他就要拍一个严肃、恢宏、庄重甚至有些悲惨的历史战争故事,相反还表现出“戏谑”的味道。这种“戏谑”对许多人来说无法容忍,因为三国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任何一些与史实不符的设置都会让他们感觉荒诞、幼稚甚至无知。它的票房却是惊人的,自2008年7月10日首播,短短十来天,票房已超过2亿, “戏谑”似乎起了较大的作用。有时候,观众的笑场也可以作为电影的卖点。

诚然,我们并不能以票房作为评价电影好坏的标准,但电影又必须具有娱乐性。对于吴导来说,《赤壁》展现的只是自己想象中的“赤壁之战”,他需要三国英雄人物的英雄气概,又不想这些英雄被神化,于是,在重新审视历史文本的真实性与还原历史现场之外,影片中设置了一系列搞笑的场面,既达到所谓还原的企图,又增强了影片的娱乐性。但总的来说,《赤壁》呈现给观众的充其量还是现代版的“赤壁之战”。

一、“还原历史”何以可能

福克斯・吉诺韦塞曾说过“历史是一种文本”,因为我们所有接触历史的方式就是文本,即文字史,而并非那个真正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历史文本也即被记载的历史能否真正还原历史是值得怀疑的,叙述者的立场、观照视角、材料的取舍等方面都会影响历史文本的面貌,在历史文本中有许多历史被遮蔽了,而这些被遮蔽的历史就使我们重返历史现场有了可能。

我认为,吴导在拍摄《赤壁》时一定渴望把英雄刻画为普通人,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还原的可能是我们对于三国的认识更多来源于小说《三国演义》,其中许多内容与历史文本不符,而即便历史文本也并不能完全真实、客观地呈现出整个历史场面,历史事实在历史文本与文学作品之外还留有空白,这个矛盾与空白就是《赤壁》所要凸显的地方。故此,影片中有意安排了一些情节或片断达到这一目的,不妨举几个例子,如,“羽扇”,有史书记载拿扇子的是周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有,“遥想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三国演义》中则到诸葛亮手中,考虑到观众已有的认识,影片中打扇的还是诸葛亮,不过周瑜在统兵时也拿着一个用几根羽毛做成的指挥棒,造型很是滑稽。或许扇子引发了吴导的思考,整天手中不离扇子也是隆事,天热还好,天气凉了就没有必要,这就有了影片中的两句对白,周瑜问,这么冷还扇扇子?诸葛亮说,我需要时刻保持冷静。为了使这句话不过于突兀,在诸葛亮离开周瑜家时又有一句,好久没有这么不冷静了。又如周瑜的性格,《三国演义》中有“三气周瑜”,被气死,可见其心胸狭窄,而《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却是“性度恢廓”,同时代人的评价也颇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雅量高致”就成了影片要突出强调的,这表现为他爱好音乐,例如邀诸葛亮共弹一曲,用琴音传达自己抗曹的想法,有高山流水觅知音之感;在训练场上为吹笛子的小孩修笛子。另外就是周瑜英雄身份之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设置,体现周瑜普通人的一面莫过于爱情与婚姻生活了,于是与美女小乔之间的爱就成为影片中不断加以强调的内容。再有一个例子是诸葛亮,这也是出场较多的人物,《三国志》中记载他“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三国演义》中则强调他的多“智”,以至于鲁迅说他“多智而近妖”。《赤壁》中就在还原他普通人身份,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自己本躬耕于南阳,或许这句话给了吴宇森灵感,既然曾经躬耕过,一定需要牛,牛又要面临生产的问题,像诸葛亮这种聪明人,自然一定能给牛接生,当然战场上是不需要牛的,因此在影片中就有都督夫人的马难产,大家束手无策之际,诸葛亮赶来给它接生。武将张飞也是不得不提的,据吴宇森说,在查阅史料时发现有记载说张飞英俊,这与大众认识中的粗鲁、暴躁不太符。史上记载“怒鞭邮督”的是刘备而非张飞,《三国演义》中为了不影响刘备的宽厚仁慈“栽赃”到了张飞头上。可见,张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粗鲁,或许也很文雅,因为没有记载所以都有可能,而这些可能中最大的可能就是舞文弄墨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能在影片中看到张飞练书法的原因。

影片《赤壁》的还原历史是在可能中寻找空间,说它是现代版,因为人物的语言、认识与思想观念多和现代人并无分别,包括关羽教学生读书就说了一句,现在念书,以后就有饭吃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对于“仕”的崇尚心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光宗耀祖只有读书才有可能,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读书的目的还不单纯是为了吃饭,而是显赫门第。历史文本的空白处就是历史的可能处,因此在不与史实相冲突的基础上进行虚构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赤壁》看,这种还原有其存在的意义,表现在影片自身特色的强化上。

二、在“还原历史”中突出自身

古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并不少见,广为人知的也有,如《特洛伊》、《勇敢的心》、《墨攻》、《亚历山大大帝》、《斯巴达克斯》、《亚瑟王》等,这些影片能够引起观众的关注,至少有一个原因就是它们有自己的特色,或者宣扬正义,或者宣扬自由和平,或者思考女人、爱情与战争的关系。而就三国故事而言,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是在尊重史实与文学的基础上改编成功的一例,其中“赤壁之战”用了大量的镜头,这是电影《赤壁》拍摄中首先需要越过的“障碍”,并突出自身。

古代历史战争影片应该是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想象、虚构,也就是说,尊重史实是必须的,例如战争的时间、地点、人物等都必须符合史实。因为这是几乎所有影片都必须遵守的,自然也无法成为影片的特色所在,虚构的部分就显得重要了。吴导曾说过他需要在影片中制造轻松的氛围,我想,有三个东西成为他虚构故事的着眼点,一个是爱隋,一个是调侃,一个是鸽子。爱情之一是周瑜与小乔的爱,不能不说也是《赤壁》的卖点之一;爱情之二就是曹操对于小乔的暗恋,为了得到小乔率军南下,并随身带着她的画像。把战争的动机看作为了一个女人,战争的残醋牲因而得以消解。调侃是影片搞笑的主要方面,在言行上都有表现,如为了突出刘备宽厚、仁慈与出身贫寒,设置了刘备编草鞋一节,并说是多年的习惯。周瑜与诸葛亮的对白多在调侃,诸葛亮悄悄与鲁肃说周瑜的阵法过时了,不想被周瑜听到,诸葛说,不愧是都督,这么远都听到了。又如影片中诸葛亮饲养了许多鸽子,给鸽子洗澡、打扇子,怕鸽子着凉,仿佛扇子的作用在于此。鸽子则可以看作影片中的一个意象,是和平 的象征,从汉献帝玩弄鸽子,到最后诸葛亮给鸽子洗澡,预示着和谐社会是影片极力宣扬的。再联系到曹操为了美人南下,战争中夹杂着爱情,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抗曹,周瑜说自己打仗“打了第一次就不想打第二次”,以及到故事结束仗仍没有打,都可以说明赤壁之战要宣扬的不是战争,而是不战,因为故事本身就是战争,为了淡化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调侃、爱隋、鸽子成为影片的关键词与特色。

虚构把一系列的可能呈现给观众,丰富赤壁之战的想象,把英雄还原为普通人,在他们身上有普通人的隋与欲,这样超越时空面对历史,更易于观众接近与把握历史,但也正因为突出自身特色的虚构,带来了许多缺失之处。

三、缺失思考

缺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影片定位的模糊。赤壁之战本是一场古代历史战争,可以因为主旨不同选择相应的侧重点,或者爱情,或者战争,或者伦理,或者动作,或者喜剧。《赤壁》影片却有些像大杂烩,既有历史战争,又突出友情、爱情;既有战场的血与死,又有人物之间对白的幽默。这样看,影片定位显得模糊。尽管从大方向上说,这是战争片,突出的内容并不明显,说是爱情,战争场面大约占了影片的1/5,爱情戏也不到10分钟。说是战争,自皇帝到谋臣无一人渴望战争,并且爱情又是影片的亮点。说是喜剧,幽默也只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有所采用。

缺失之二是主要人物性格模糊。我认为,影片中人物刻画较好的主要有赵云、张飞、孙尚香,许多人物性格模糊。曹操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刻画得极为出色,在《赤壁》中则成为一个情痴,忽略了他的“有权谋、多机变”,曹操就不是曹操了;关羽在影片中不是英勇善战者,而是一个教书匠,且教书匠身份并没有突出他的忠、义与刚愎自用;周瑜与诸葛亮更有惺惺相惜之感,除去周瑜与小乔的爱情,周瑜与诸葛亮的相似处更大,一样的有谋略、温文尔雅、性情高雅、爱护动物。尽管因为时间关系,影片很难在短短两个小时把所有的人物都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但一些重要人物的性格还是需要在表情上、言行上有所提示,否则让人有失真之感。

缺失之三是l青节的累赘。《赤壁》占时两个多小时,就这样,赤壁之战还没有打起来,并不是事情的来龙去脉过多,主要原因是情节累赘,许多虚构的片段与整个故事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可有可无,而这些片段的加入使得电影结构松散。例如诸葛亮为都督接生小马驹,当地农民在练兵场找牛,周瑜到刘备的军营,赤壁之战前一个不知名的偷袭战却花了大量笔墨,这些情节一笔带过或干脆不谈并不会影响电影的发展。因为这些虚构情节的加入,故事显得拖沓而荒诞。

电影与其他艺术不同,巨额的投资需要通过观众收回来,它必须考虑到娱乐性以及观众的审美情趣,而古代战争题材的拍摄又并不容易,过于拘泥于史实多少会伤及娱乐性,太强调娱乐性又将忽略历史的严肃性。真实与虚构如何恰到好处地结合又不影响影片的艺术性还要顾及娱乐性就成为问题,《赤壁》是一个尝试,尽管不太成功,但至少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它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古代历史战争原来也可以拍得这样幽默到一塌糊涂。

上一篇:论文学作品中的服饰描写与角色塑造 下一篇:《赤壁》:南方文化挑战北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