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担保乍现杀伤力

时间:2022-05-05 02:31:02

近年来,上市公司被担保"拖下水"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近一个月来,这种现象更是一个接 一个。显然,恶意担保已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已成为我国股市的一大"毒瘤"。

"触雷者"屡见不鲜

恶意担保有别于上市公司因正常经营需要而建立的公司间互保或关联担保。后者的动机相对 单纯,主要是为了上市公司融资的方便。而恶意担保的主观目的性非常强,即将担保作为一 种从上市公司掠夺资金的方式。其往往表现为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通过其控股地位,利用上 市公司对大股东和关联企业进行巨额的贷款担保,将上市公司变为"提款机",最终上市公 司被彻底掏空。

我国股市遭遇恶意担保被掏空的上市公司不乏先例,如ST猴王、ST棱光、*ST长控、中科创 业等等。

相比之下,近期暴露的几起恶意担保事件的影响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啤酒花为例, 该公司目前已经被查处近18亿元的担保黑洞,其中有8亿元曾经披露过,在这些担保中有不 少是啤酒花与同地区一些上市公司的互保行为。如与友好集团的互保金额就达1.8亿元,汇 通水利为1.1亿元,新疆众和为6800万元。啤酒花的泡沫破裂了,这些公司不可避免地受到 牵连。

恶意担保事件一旦事发,往往已是亿万财富化为乌有,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银行坏账 由此产生。

空子到底在哪里

在近年来证券市场的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缘何仍然有啤酒花、神龙发展、奥园发展 等一批上市公司可以将投机行为及违规行径放大到肆无忌惮的地步,恶意担保现象暴露出的 深刻问题值得深层次分析。

内部决策失控,公司治理不规范,为问题发生之根本。啤酒花担保累计总额近18亿元,远远 超过公司的净资产,这么高的担保数额公司是如何决策的。

信息披露严重违规,使得违规行径得以隐瞒。啤酒花、神龙发展等公司的担保行为早就开始 ,但公司却迟迟不及时进行信息披露。

面对上市公司大量担保和借款,放贷银行为何大量放贷,尤其值得思索。上市公司通过与关 联企业互保,从银行获得借款时,其在人民银行各地分行的贷款证都留有记录,所有商业银 行放贷时都可以打出记录,并能计算出 上市公司的累计担保数额。面对上市公司大量担保和借款,相关银行对这种贷款行为是否进 行了相应的风险控制,令人玩味。

会计师事务所对恶意担保的审计问题再度被关注。作为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 司的财务审计最少每年进行一次,并且审计师完全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贷款证,对于发生恶 意担保的上市公司,相关审计机构是如何进行审计的,其是否及时提示了风险,投资者不能 不提出疑问。

无疑,恶意担保已成为中国股市一股强有力的破坏力量。它不仅使一个又一个原本可以良性 发展的上市公司一步步走上末路,还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制造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和市 场风险。对此,市场各方强烈呼吁,必须对这种破坏股市秩序的行为加以重视,予以严惩, 否则中国证券市场难言健康发展。

上一篇:注会定期轮换 以“独立”促进质量 下一篇: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保险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