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的再认识

时间:2022-05-04 04:45:26

对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的再认识

摘要:对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认识,不仅仅可以从两者之间的反向关系看到了不同的因素,而且还看到了两者之间存在的正向关系。通过再认识,充分的理解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作用。总之,对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的在再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正确的。

关键词:重要性;审计风险;认识

在我国出台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中对重要性的定义为:“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者漏报的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这就说明立了重要性和审计关系之间不仅仅在审计理论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还在审计质量、成本和效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运用和理解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可以是“正反双向”的关系

对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要能够正确的去认识和理解,并且对于审计风险要从两个方面去进行考虑:一个方面,从审计单位进行考虑,审计风险称之为实际的审计风险;另一个方面,从审计人员进行考虑,审计风险称之为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因此,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就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个方面是重要性与实际的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方面是重要性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1.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是正向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正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高;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低。这里所说的重要性水平高低指的是金额的大小。审计风险越低,越要求注册会计师收集更多更有效的审计证据,以满足审计风险的高要求。注册会计师不能通过不合理的人为降低重要性水平,提高审计风险。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要求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对实际审计风险中的审计质量进行考虑,而且要能够达到可能性审计风险的审计效率。

2.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是反向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这里所说的重要性水平高低指的是金额的大小。审计风险越高,越要求注册会计师收集更多更有效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不能通过不合理的人为调高重要性水平,降低审计风险。评估的审计风险是针对被审计单位而言的,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程度越高,相应的审计风险就会增加,出现非重要性的可能就会越大,重要性就会变得更小。

二、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是“互为前提、相互共存”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能够分析出重要性不是导致审计风险出现的唯一因素,比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失误、审计人员的自身水平有限、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审计的独立性不够等等因素,同样能够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审计风险也不是决定重要性水平的唯一因素,比如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审计单位会计制度、审计单位资金波动幅度等等一些因素,同样能够决定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互为前提”,在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要以审计风险为起点,能够对重要性进行最初步的确定,并且,根据这一重要性制定审计程序。一般最初的重要性往往会比确定后的重要性水平低,有效的促使审计人员认真细致的工作,积极的搜集审计的证据。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相互共存”,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两者需要同时的进行。因为,重要性所讲的是一种“错误”,审计风险所讲的是一种“可能性”,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错误的可能性”。从表面意思上就能够看出,在讲重要性的时候,所指的就是具有可能性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在讲审计风险的时候,所指的就是具有错误重要性的审计风险。

三、非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

非重要性的基本概念,就是指从数量上看似不重要的项目,其实产生影响的数据有可能是错误信息:第一,非重要性可能体现在了变亏为盈,或者是变盈为亏的错误信息;第二,非重要性可能将盈利或者亏损欲盖弥彰,导致财务趋势出现错误信息;第三,非重要性可能影响到审计单位流动性资金或者盈利资金出现错误信息;第四,非重要性可能隐瞒非法交易或者的错误信息。

审计人员有可能因为非重要性所带来的错误信息,未能够达到重要性水平,就认为这些相关的信息不重要,而逐渐的被忽略掉。这种非重要性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增高,使得真正的审计风险没有消除。在审计单位会计进行报表填写重要性的情况下,要重视非重要性错误信息所带来的审计风险,要充分的考虑到每个环节上的重要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的再认识,能够认识到两者不仅仅是反向的关系,还能够认清两者是正向的关系。在相互制约的同时,还在相互共存,两者在共同作用的过程中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只有充分的将其结合,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达到协调与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德银:审计风险再定义及模型新探[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05).

[2]李艳君:审计风险相关问题研究[D]. 长安大学,2010.

[3]朱小平 叶 友:“审计风险”概念体系的比较与辨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05).

[4]王汇琴:浅析新审计风险模型的内涵及运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4)

[5]曾 佳:论审计风险新模型[J].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7(S4).

上一篇:对会计档案保管的几点意见 下一篇:关于强化铁路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的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