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工笔画技法之肌理浅析

时间:2022-05-04 03:57:29

当代中国工笔画技法之肌理浅析

摘 要:这是世界多元一体化的时代,新材料、新媒介以及新工艺的不断涌入,大大丰富了绘画的肌理技法,拓展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肌理效果,从而提高了中国画画面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大力推动了中国绘画向前发展。目前虽然在理论上对肌理探究的著作及论文不少,但关于肌理技法在中国画创作中盛行的原因以及肌理在当代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意义等有关的研究比较欠缺,所以具有较大空间以供讨论。

关键词:肌理;工笔画

1.前言

中国工笔画最早始于楚汉时期的帛画,其鼎盛时期是唐宋时期,于明清时期逐渐衰落。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画才逐渐走出低谷。

纵观当代中国画现状,当代中国画画家与传统画家相较之,当代画家极其容易迷失方向并感到彷徨。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身处世界多元一体化的时代,不断有新的思想和新的视觉信息涌入画家们的视野,当下人们的审美观(包活画家本身)受到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干涉。

其次,在当代,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审美标准都不再普遍适用,我们正处于一个审美标准多元化的时代,相比起传统绘画中的语言法则,当代画家更喜欢用张扬并富有个性的风格来表达自身对艺术的激情,或者把自己的创作作为对社会各种压力或对自身压抑的情绪肆意宣泄的载体。

让中国绘画表现出时代特色和气息,符合时代的审美观念,是中国画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必然的趋势。然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中国绘画语言的现代化探索和发展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画重现往日辉煌。

在这多元发展的时代下,新材料、新媒介以及新工艺的不断涌入,大大丰富了肌理技法的种类,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多种多样的肌理制作效果,从而提高了中国画画面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大力推动了中国绘画向前发展。

目前虽然在理论上对肌理探究的著作及论文不少,如郑力的《肌理与效果》、王化斌的《画面肌理构成》等,但大多从技法与肌理制作方法着手,对关于肌理的运用在国画创作中盛行的原因以及肌理在当代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意义等有关的研究比较欠缺,有较大的讨论空间。

因此本论文就上述种种原因进行研究,结合当代肌理技法的运用成果、肌理技法在当代国画中盛行的原因及其在国画艺术中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

2.肌理技法在当代工笔画中的运用

当代工笔画创作中制作肌理的方法可以说是只要你的画面需要,没有什么是不能入画的,就连味精、盐、糖等调味料也成为画家们画面中的常客。传统的毛笔、色墨已无法满足画家对充满个性的艺术语言的追求,传统的笔墨语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让个性化语言风格得以发展的空间日益缩小,当代画家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很难有所作为,因此,充满个性、多样性和特殊性的肌理语言便顺理其章地受到当代画家们的青睐。

在这世界多元一体化的时代里,材料与媒介革新换代,这大大地开拓了肌理技法的发展空间。在画家们不断地研究与探索肌理的运用过程中,久而久之便产生了一批各有特色并具有影响力的画家。

唐勇力的作品大量使用剥落法,最常用的制作方法就是在赭石等色底上堆砌上厚重的脱胶蛤粉,待蛤粉干后任其自由脱落即可。剥落法的灵感取自古代久经风蚀而斑驳脱落的壁画,其产生的肌理效果会让描绘对象呈现一种古朴典雅的残缺之美,并酿造出历史独有的沧桑感。

看唐勇力的作品《敦煌之梦・绿色希望》和《敦煌之梦・悠悠岁月》,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加入了唐朝人物画中的造型与色彩元素,但又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他的作品与唐画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而剥落法是一种随机性很强的艺术语言,因为它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不可预料的、随机的。剥落法在画面形成斑驳自由的肌理,让作品摆脱了传统工笔画的呆板与匠气,顷刻灵动起来。

同样是以创作工笔人物画闻名的何家英,相较于唐勇力对肌理运用的随意性,他更着重于利用肌理来模仿所画对象的质感,让画面内容更逼真。

何家英的作品《秋韵》中大量运用了肌理技法,逼真地模仿了衣服与山石的质感,其中效果最突出的是小女孩身上所穿的牛仔工装裤,运用了擦洗技法制造出斑驳的肌理效果,成功地表现出牛仔裤特有的“洗水”效果,并很好地把握纹理的虚实变化,摆脱死板僵硬,令画面自然柔和。

在何家英的代表作《秋冥》中,画面中央抱膝而坐的少女身处于一片金黄的树丛中,湛蓝的天空与金黄的树叶相互映衬,少女的眉目间透出淡淡的伤感,整幅画都充满了诗意与美感。画中少女身上所穿的毛衣,运用了沥粉技法来表现毛衣线与线相互重叠的编织立体效果,为了让毛衣的质感更逼真,何家英在传统沥粉的基础上再加入丙烯与蛤粉进行二次加工,令肌理效果更理想。

而画面中枯黄的草地则运用了堆砌技法制作出立体并显厚重的肌理效果。堆砌法是从西方油画与浮雕取得灵感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传统工笔画走上了当代革新道路的结果。我们在何家英的作品中看到了他对传统工笔画的继承与发展,并把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力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在当代的发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工笔画家高茜的作品《独角戏之三》运用了擦洗法来营造宁静淡雅的画面效果。与何家英《秋韵》中所运用的擦洗法不同,前者是为了营造画面气氛,而后者则侧重于塑造物体的质感,以达到逼真为目的。

她的作品在构图上严谨考究,让人觉得画面中静物的布局是她再三思虑的结果,再加上擦洗法所制造出来斑驳朦胧的肌理效果与淡彩渲染出来的静谧空灵的氛围,让高茜的画面具有很强烈的理性色彩。

郑力的《满庭芳》系列组画都大量运用了揉纸法来制作画面肌理,让画面充满古朴、朦胧、斑驳的美感。画面中的庭院布局雅致脱俗,屋里屋外的舒展的植物与翩翩起舞的蝴蝶打破了窗台的呆板与僵直,并为画面增添了几分幽静与恬淡。再加上画面大面积地使用揉纸法产生的肌理效果,让画面处处透出古朴静谧的氛围,让生活在现代化城市中的人们不由地想摆脱每天车水马龙的日子,走进这恬静的小院中体验“慢生活”。画面也体现出作者对传统生活的怀念与对当下生活的理想、期盼。

陈运权在宋代绢画画面的纹理中得到启发,创造了“经纬皴”这种肌理技法以达到其作品仿古的效果与目的。他的作品《恬淡小鸟》便运用了此技法来营造出古朴典雅的画面效果,图中的小鸟分布疏密得当,形象生动可爱,让画面趣味横生,色彩上的渲染也让作品素雅别致。经纬皴的运用不但让作品充满古典气息,同时也令画面的空间更富有层次,令作品别具一格。

工笔画家傅春梅的作品《亦舞》采用了贴箔的方法营造出一派富丽堂皇的精美艺术效果。《亦舞》以花开与花落暗示短暂的生命过程。画面可划分为两部分,中间的那部分花红叶绿,浓重的色彩渲染出花开时所呈现的浓艳欲滴,背景上的肌理效果加以衬托出植物那光华四射的强大生命力。而画面左右两边的花朵用单色处理,不禁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流逝而感到黯然。画面的对比强烈,色彩截然不同的处理所引起视觉上的反差更令人感叹生命的短暂。另外表现形式与画面内容也协调统一。贴箔后金箔所产生的细微的纹理令画面更显厚重,更富有质感。

王裕国的作品《风雪乱山深》使用了喷洒的方法制造寒冬飘雪的景象。喷洒法与古人使用的“弹雪法”在技法上是大同小异的,只是当代所使用的工具种类更繁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牙刷与喷嘴。王裕国的作品中白色的雪花零碎地飘落在山林间,形成一种朦胧的美感的同时,仿佛让山林更空旷、更寂静,也加深了空间上的纵深感。

3.肌理在当代工笔绘画创作中盛行的原因

3.1世界多元一体化时代的形成

肌理语言能在当代工笔创作中得以盛行,究其原因,首先要着眼于当下的时代背景。

经过八五美术思潮以后,西方大量的美术流派涌入中国,让中国传统画家眼前一亮,思维瞬间得以开拓,中国画坛渐渐对世界各国等外来文化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博怀包容、汲取各国文化的精华,一步步地走上世界艺术的舞台,构筑出一个多元发展与个性共存的全新局面。

在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也得到解放,逐渐加强自我表现意识,强调个人风格的确立,拉开各个画家之间风格上的距离,而传统中国绘画的表现语言就显得过于单一,当代的画坛很难像用一个大范围去归纳总结。

如吴冠中所倡导的关于西方形式美等命题,提出绘画不仅可以“再现”事实,也可以表现一种精神,而绘画语言在此起到重要的作用,绘画不再需要讲故事、也不需要情节,绘画也可以很单纯地运用绘画语言本身的点、线、面、色彩、肌理等视觉元素来进行造型创作,这里的造型无关“似”与“不似”,而是塑造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用绘画语言本身来表达它的感受。而这些种种的原因让独特多变的肌理语言得到人们空前的重视。

3.2当下审美价值多元化

当下审美价值的多元化也是肌理语言盛行的原因之一,人们对事物的欣赏与接收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继而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

面对当下社会中的是非对错的评判相较于从前也复杂许多,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涌入让人们习惯了接收各种新鲜的事物,而恰恰是这样,让人们久而久之产生了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并形成了只属于自己的审美趣味,对同一事物的欣赏都会首先从个人的喜好出发,从而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

在当代中国画中大量的出现焦虑、扭曲、艳俗等审美形态,这些审美形态明显与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趣截然不同。因此,以往传统绘画那单一的绘画语言与绘画题材就远远不能满足当下人们多元的审美需要。

4.肌理的运用在当代工笔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4.1丰富了当代工笔画创作的绘画语言

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以及观念的更新,这些内外因素都让画家们对艺术有了全新的感悟,传统美术那种“无为”、“闲适”的绘画品质很难适应当下社会变革中人们的审美需求,人们迫切地需要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来表达需求,可以从画面效果出发,不受传统框架的束缚。

新水墨的出现,大大开拓了绘画语言,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肌理语言的使用,笔墨仅仅是新水墨众多绘画语言中的其中一种,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规范不再是独一无二的评画标准。

新水墨的画面里大量地运用拓印、渍水等肌理技法,并大胆地尝试丙烯、盐、沥青等非传统材料丰富肌理效果以拓展绘画语言的多样性,同时也让新水墨的绘画语言充满当代气息。

4.2革新当代工笔画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让绘画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同样,要中国工笔画平稳发展,就必须对其进行技法上和思想上的创新。

要实现中国工笔画的革新,首当其冲的便是技术上的创新,而技术上的创新必定会带动一系列绘画语言和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从而挖掘出中国工笔画新的发展潜力与可能性。这些技术上的因素中,最基本的就是材料了,不同的材料运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便大大丰富了绘画语言,其中肌理的出现让中国工笔画打破了传统单一模式,进而使中国绘画发生相应的改变,对于工笔画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要创新,就要尝试用不同于以往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地发散思维,方能带来新的艺术效果。以往的传统工笔画主要材料是纸张、绢、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为主的,而近年来,经过一批又一批的画家对媒介以及材料的不断摸索并力图创新,逐渐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西方的油画技法的融入令工笔艺术产生厚重特殊的肌理效果,水彩画的技法与工笔艺术相碰撞,产生了斑斓梦幻的效果,在比如工笔绘画加入了拓印技术,制造出毛笔所无法比拟的逼真质感……

4.3对画家绘画风格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风格是创作者所采取的或应当采取的独特而可辨认的形式”――贡布里希。①而把这句话放到绘画中去理解,就是指风格是把绘画作品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特色呈现出来,是画家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显现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是画家区别于其他画者的重要标志。

画家个人风格的产生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它是画家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而慢慢形成的结果,并受到画家生活实践经验、艺术修养以及画家身处的时代背景的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在欣赏一幅绘画作品的同时,也是在欣赏某一种风格,并透过这风格来感知画家的文化修养、内心思想、心性以及生活坏境等各方面的信息内容。

风格体现在画面中的内容以及绘画形式等要素之中,而绘画形式最终就是依附并落实在绘画语言的运用上,也就是说,绘画语言的风格就直接影响绘画形式的风格,绘画语言的风格就是画家们创作个性。“风格即人”②,风格是一个画家的艺术生命,风格与画家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肌理语言是绘画形式的重要要素,它对画家个人风格的形成有着非凡的意义。许多画家利用肌理语言来创作出独特并具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灵活运用绘画语言中的色彩、肌理、点、线等视觉表现元素,是绘画风格形成的重要手段。对肌理语言的研究是当代工笔画家形成其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画家们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与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肌理技法进行研究。而当代已有不少成功利用肌理语言形成独特个人风格的画家,如刘国松、张大千、唐勇力等。

5.结论

我们应持“批判性继承,继承性创新”的态度发展当代工笔艺术。在多元的国际舞台上以一颗“平常心”冷静看待外来文化,在借鉴的同时保持本国民族的艺术特色。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时代精神以及不同的美学观念,从而形成不同的审美观,再而产生一批又一批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并体现画家们的思想感情。因此,画家要时刻保持探索精神,方可得到永不枯竭的艺术生命力。

肌理技法的运用是当代工笔绘画艺术中的一大主流,对工笔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这些个性化绘画语言进行探索发展的同时,加强民族文化精髓与时代精神的建设也不可忽略。

运用肌理技法的同时,心中应该把握好“度”,我们要时刻清楚明白肌理的制作是为更好表现我们创作题材内容的一种手段,而并非是最终的目的,肌理的运用必须依附画家的创作意图,一旦脱离,便容易走上形式主义道路,造成画面只是肌理效果的单纯堆积,失去画家的思想,卖弄技法,弄巧成拙。(作者单位:广州大学)

注解:

① 此话出自西方著名美术史家贡布里希的经典言论.

② 法国作家布丰的一句经典名言.

参考文献:

[1] 郑为.中国绘画史(插画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562

[2] 周巧云.试析中国工笔画中的肌理[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6.1-60

[3] 唐勇力.当代中国画艺术论著・厚德载物唐勇力[M].江西:江西出版社,2010-01-01.1-176

[4]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610

[5] 张江舟.思与境偕[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7.1-176

[6] 梁占岩.心性・轨迹[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7.1-176

[7] 王雄飞,俞旅葵.矿物色使用手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6.49-88

[8] 林若熹.中国画线意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1-261

上一篇:科研软件开发中UI设计探讨 下一篇: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审美及创构理念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