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德一家的“世外桃源”

时间:2022-05-04 12:32:16

隐匿之“人”

目前我们所知,现在这个星球上生存的人类只有我们——智人一种,亲缘关系稍微近一些的还有猩猩、黑猩猩、大猩猩和长臂猿等几种类人猿,再无其他人类或类人猿被发现。如果那些曾经的古人种或者古猿并未彻底灭绝,而且还能瞒过当代的探测手段,那他们的种群必然不会大,也只能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当代也确实有一些他们的传说或线索,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的大脚怪、喜马拉雅地区的雪人、中亚的野人和我国神农架的野人。

大脚怪(Bigfoot/Sasquatch)自16世纪开始引起注意,据说在北美土著中一直流传着它们的故事。大脚怪被想象成浑身披毛,身高2到2 7米,体重270到400千克的类人怪物。它存在的“确切证据”是1811年在加拿大一片雪地上发现的一些巨大脚印,这些脚印有35厘米长,20厘米宽,只有4个脚趾;而正常人的脚印一般28厘米长,10厘米宽而且是5个脚趾,大脚怪由此得名。之后,关于大脚怪的目击报道层出不穷,广布于加拿大和美国,但是除了一些脚印和极模糊的相片、视频外,一直没有出现哪怕一个标本。如此广大的分布范围似乎暗示了一个不小的群体,但两百多年的不断搜寻下,我们竞连哪怕一个残肢都找不到,难免让人怀疑那些证据的真实性。

雪人(Yeti)被认为是生活在高山冰川上的驼背人形动物,它们的故事一直在当地居民口中流传。最早较为可信的证据来自1925年一位希腊摄影师的作品,后来又有一些脚印等证据被发现。

中亚野人(Alma)的目击事件主要分布于原苏联地区,首次被提到是在1881年,之后的报道将其形容为臂长腿短的雪地类人猿。

而我国神农架地区的野人(Yeren)已经有3000多年的记载,目击次数超过100次,但是也没有确切的标本证据。唯一一个曾被认为是人类和“野人”杂交的后代“猴娃”,后被确诊为小头畸形症患者,与野人没有半点关系。备受质疑的隐匿动物学

各种野人的故事与传说由来已久,再加上各种湖怪、水怪的目击报道,派生出来一门新的学问叫“隐匿动物学(Cryptozoology)”,专门研究和考证这些动物。但这门学问受到了严肃科学家的质疑,更有学者将其斥为编造的和伪造的“科学”,并指责隐匿动物学研究者动机不纯。他们指出,在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种节肢动物等小型物种没有被发现的时候,这些人不去踏实地进行基础研究工作,而是捕风捉影地寻找那些带有轰动效应的大型动物,目的值得怀疑。

而隐匿动物学家们则纷纷反击,他们表示尽管现在大型动物的发现实属不易,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发现。如在1976年发现了大嘴鲨,这是一种可以长达5米的巨型鲨鱼,它们白天潜伏在120米以下的深海,晚上则到海面附近进食;1994年还发现了体重达50千克的鹿科麂属动物越南大麂,据说还是麂中最大的……因此,发现类人猿或者湖怪新物种也未必不可能。

俄罗斯和美国的科学家似乎就前进了一步。2011年,他们在西伯利亚Azasskaya山洞中发现了一些毛发,他们对其进行了DNA分析。分析显示其DNA和现代人的差异小于1%,和周围的动物如熊、狼、山羊或者其他哺乳动物不同,很可能来自类人动物。2012年11月,《西伯利亚时报》报道了这一发现,但仍缺乏进一步的科学支持,或者这些毛发根本就是来自偶然路过的几个人类旅行者。“世外桃源”挺凄苦

物种的灭绝往往来自环境剧变或者是竞争者的出现,因此注定了寻找“世外桃源”之路艰险万分——要么走遍天涯海角,寻找到极小的一块未发生变化的环境苟延残喘;要么远远逃离竞争者,迁移到偏远、穷困的地方孤苦伶仃。真实的“世外桃源”恐怕没有想象中那么惬意。

进入“世外桃源”的种群由于个体数量少,生存资源有限,即使个别“技能”得到加强,其进化过程中总体的突变比率和速度必然下降,加之竞争较弱,其结果就是落后于外面世界的大部队,变得极为脆弱,往往最后只能偏安于一隅,再无力展开“反攻”。它们所依仗的要么是高山、海洋这样的天然地理隔离,要么就是用个别特殊技能在别的物种看不上眼的不毛之地奋力挣扎。这样的地方包括盆地、岛屿、高山冰川、极地大陆、深海、深洞等。

盆地由于四面环山,自成小气候,受外界环境变化相对较小,这里也是生存资源比较丰富的“桃源”。一些生存年代比较接近现代的物种可以得以保存,如在我国四川盆地保留下来的大熊猫、珙桐等。即使如此,大熊猫也只能靠吃竹子躲过灭绝的命运。

岛屿的生存条件仅次于盆地,而且和陆地的隔离程度较高,能够自成体系地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最具代表的就是澳大利亚及其附近岛屿了,在那里保留了原始的有袋类动物,还有已经在别处灭绝了近亿年的澳白蚁、响蚁等古老昆虫。不过岛屿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最怕来自主要大陆的入侵,24只兔子、一小撮狐狸和少量家犬的后代就曾经几乎将有袋类动物逼上绝路,甚至那里连引入的蛤蟆都对付不了……至于小岛,那就更苦,连大象都“营养不良”地矮化成了比猪大不了多少的动物……更有甚者,斯蒂芬岛异鹈是唯——种不能飞的雀类,但只有一个守岛人见过它们活着的样子,因为这种鸟极有可能是被他带来的那只馋猫灭绝的。这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一只动物灭绝一个物种的例子。

至于冰川、极地、深海和深洞这些边缘地带,那就要用“悲惨”来形容了。这些地方自然环境恶劣,食物资源少,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情,这里的生物们往往维持着极为脆弱的生态平衡。如深海,200米以下几乎就不见阳光,而且水压极大,在这里的很多动物靠接住从上层掉下来的食物为生,有时一张能够尽可能吞下大块食物的大嘴巴成了身体比例最大的部分,甚至一种宽咽鱼连肋骨都省了,整个进化成了一大口袋……在这里,还真发现了一种甚至比恐龙还要老的鱼类——腔棘鱼中的矛尾鱼。腔棘鱼拥有接近兽类肢体的鳍,被认为很可能是鱼类向陆地动物演化的祖先。再往下,深海中还有一片更神秘的桃源,那里的生物利用海底火山口处滚烫的海水里的化学物质生存,形成了独特的热液动物群,不过我们对那里的生物还知之甚少。

因此,除了一些特殊情况,要想在世外桃源生存,其实也挺不容易,一旦被“陌生人”闯入,那日子就更难过了。不知道找到了世外桃源的克鲁德一家,在经历了最初的欣喜以后,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他们的族群真的幸存至今目,日子还惬意否?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做中学数学”,课堂散发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