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

时间:2022-05-04 11:49:23

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 以2006年夏秋季节浙江省台州市部分地区发生的猪高热病为例,介绍了猪高热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与诊断,并总结有效控制疫情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猪高热病;诊断;综合防治

2006年夏秋季节,浙江省台州市部分地区的生猪发生呼吸急促、皮肤发红、高热不退等症状,该病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经农业部组织专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及浙江省畜牧兽医局动物疫病诊断中心的检测,确诊为猪高热病,其主要病原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即高致病性猪蓝耳病,PRRS)变异病毒。经3个多月的综合防治,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现报告如下。

1流行病学

该病对不同日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夏秋高温季节多发,常规治疗效果很差,病程一般7~10d,15d以上病例大多可耐过而康复。发病率达10%~30%,病死率达30%~50%,小猪死亡率比大中猪高。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病可通过空气传播,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特别是病死猪及其产品的贩运和销售是造成本次疫情的快速传播、扩散的主要原因。

2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高达40.5~42℃,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厌食或废食,粪便干结。多数病例见全身皮肤发红,嗜睡,卧地不起,不愿运动,后肢不能站立,走路摇摆,似酒醉状。发病后期及死后常见耳廓、腹下、颈下、四肢皮肤等部位发紫;个别病猪有神经症状,牙关紧闭。濒死期见抽搐、划水,最后多见衰竭死亡;发病母猪常见流产、死胎、弱胎或新生仔猪的死亡。

3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猪见整个肺严重充血出血,多数仔猪肺部严重实变和萎缩,肺与胸膜粘连;肾脏苍白呈土黄色、质脆,肾表面、肾实质和肾盂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被膜与实质粘连不易剥离;胸腹腔有淡黄色积水,心肌变软,心胞积液或粘连;全身淋巴结水肿明显,切面;肝脏肿大,质地变硬;脾脏肿大,边缘坏死;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呈绳索状,切面,周边出血。

4诊断

(1)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为猪高热病。

(2)血清学检测。ELISA方法,采集病猪或关养1周以上同群猪的血清样品检测,结果为阳性。

(3)病原学诊断。RT-PCR方法,采集病死猪的肺、淋巴结组织,用Trizol(Promega USA)试剂进行总RNA的提取,然后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在Genbank中查找PRRS病毒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PCR产物用1.5%的琼脂糖凝胶进行分析,在所有组织中均扩增出特异性片断。

(4)鉴别诊断。临床上本病应与猪瘟、猪圆环病毒病、猪链球菌病、猪副嗜血杆菌病等进行区别诊断。

5防治措施

(1)严格检疫监管,禁止从疫区调运生猪。要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外来生猪要经过严格的检疫,并隔离观察至少2个月以上,隔离期间定期采血检查,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规模场生猪应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2)加强免疫接种。生猪高热病的免疫应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按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并加强免疫效果监测;同时,加强猪瘟疫苗接种,但猪瘟疫苗要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分开接种,两者接种时间必须间隔1周以上。

(3)控制继发感染。有针对性地使用抗菌素:如泰乐菌素、恩诺沙星、氯氟沙星、磺胺间甲氧嘧啶、四环素等进行联合用药,防止继发感染。必要时可配合使用黄芪多糖和一些中药制剂,如二花、板兰根、鱼腥草等制剂,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对病程较长的猪进行相应的支持性治疗,主要是采用10%葡萄糖或5%葡萄糖盐水配以维生素、电解质等进行静脉注射补充体液和能量,临床疗效较明显。

(4)做好卫生和消毒工作。对环境、场地和猪舍分别用双链季铵盐、酚类或碘制剂等消毒药进行连续轮回消毒。猪场消毒池也要经常更换消毒药,以保持消毒液对病原菌的敏感性,确保消毒效果。对病死猪实行深埋无害化处理,并对污染的圈舍、场地和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

(5)及时隔离病猪,淘汰重症病猪和血清学阳性猪。及时清理、消毒和无害化处理死胎和胞衣。

(6)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反应。高温季节要搞好防暑降温,降低饲养密度,保持猪舍通风,保证空气质量。注重饲料营养的科学性和品种的多样化,尤其要注意添加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饲喂清洁饮水。

6参考文献

[1] 鲍兴田.浅谈猪无名高热综合征的治疗[J].现代农业科技,2007(9):15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浅谈猪细小病毒与母猪繁殖失能 下一篇:猪瘟疫苗免疫抗体效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