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错不改反告状

时间:2022-05-04 10:34:03

本刊今年第4期“青年呼声”栏目中,刊发了河南省平原大学漯河籍学生的来信—《大学毕业无处去》。此信见刊后,漯河市计委向《中国青年》提出“强烈抗议”,并向团中央、国家教委控告我刊:“不做调查了解,任意刊登内容失实的读者来信,直接侵犯了我们的名誉权。”要求“公开发表文章向我们道歉……否则,我们将诉诸法律。”来信声称:“我们接到贵刊的《读者来信摘编》和附函后,立即复信贵刊,说明了事实真相,并尽快解决了毕业生的安排问题。”

事实真相到底是什么?这批毕业生到底是否安排到岗?

1991年10月,编辑部连续收到平原大学漯河籍学生的两封来信,反映他们委培毕业后,工作分配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于当年11月9日编发了内部情况—《读者来信摘编》后,立即给漯河市计委、平原大学各寄去一份,且各附函一封,请他们将核实结果迅速函告我们。不久,我们就收到了平原大学的来信,说学生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同时寄来了漯河市计委与平原大学的委培协议书(平原大学负责培养;指标、分配由漯河市计委负责),而漯河市计委却毫无音信。

文章发表后,平原大学和几位毕业生给编辑部来信,感谢《中国青年》,同时反映工作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为了弄清事实真相,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编辑部派记者到新乡、漯河就此事进行了实地调查。

7月中旬,记者到平原大学,并到临颖县找毕业生调查情况。结果是:去年从平原大学毕业的8名学生没有一名分配到岗。据学生讲,他们曾找过分管这方面工作的副市长,副市长对他们反映的问题很重视,答应以聘干指标安排。今年5月份,漯河市人才交流中心向各县下发了安排这批学生的通知,漯河市计委向各县下达了分配计划,按聘用干部使用。但县里至今未作安排,学生焦急万分,纷纷向记者诉苦:我们这批学生,名为漯河市计委委培,实际上,学费都是学生自己掏,一年1500元,两年3000元,连吃带住,每人不下8000元。从去年8月毕业至今,为了工作,我们跑漯河市计委不下几十趟,每趟车费,吃、住费,都得几十元,家里给花穷了。真是跑断腿,磨破嘴,工作至今无着落。现在,市计委把球踢到县里,县里让我们自己找工作,找到接收单位就填聘干表,找不到没办法。我们至今还没找到接受单位。

记者在临颖县人事局见到了漯河市计委向各县下达的分配计划,题为《平原大学1991年毕业生安排计划》,时间是1992年4月。其内容:“临颖4名;舞阳2名;郾城2名。”“注”中写着:“这批学生利用聘干指标进行安排。计划下达后,由各县计委负责,尽快将学生分配到具体单位;人事部门负责办理具体手续。”县人事局干部管理股的赵股长说:“这批学生由县计委分配,我们只负责办理手续。”县计委负责这方面工作的同志说:“由于当前工作忙,主任出差了,我们还未来得及研究这批学生的分配问题。”又说:“这些学生是市计委委培的,应该由他们负责分配。”县里也有难处和怨气。

最后,记者来到漯河市,市计委的潘副主任见到记者,不问青红皂白,冲着记者大发雷霆,说学生到处写信告市计委,损害了计委的名誉,给漯河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事实面前,漯河市计委的同志,不得不承认去年从平原大学毕业的8名学生至今(7月中旬)没有分配到岗;《中国青年》文章中只是个别词句不准确,如“百名”大学生,应为56名;档案无处投递,实际是漯河市人事局拒收,后来市计委接收了。但他们还是认为:“我们从市里将学生分配到县里,就算完成了分配任务。”

尊重事实,有错就改,是对舆论批评的正确态度。虽然漯河市计委事后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下达分配计划),但到7月中旬,这批学生仍未分配到岗,这就是事实。漯河市计委不仅不接受批评,反而不顾事实倒打一耙乱告状,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他们还向记者提出无理要求:“你们得发一篇为我们挽回影响的稿子。我们是如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将这批学生分配了。”

我们希望漯河市计委尽快落实这批毕业生的工作安排,这才是上策,才是真正挽回影响的最佳选择。

上一篇:学习过程就是思想改造过程 下一篇:足不出门游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