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并购潮是不是中国企业的机会

时间:2022-05-04 07:04:33

零部件并购潮是不是中国企业的机会

这个问题有些多余,因为中国化工已经收购了倍耐力,中航工业已经收购了瀚德,上汽延峰已经收购了伟世通和江森的内饰及座椅业务。

但总觉得这些还不够,我们应该争取收购一些具有更核心技术的零部件公司,比如动力总成和电子领域。

《被出卖的空调背后》经业内人之口总结出了零部件并购潮的原因:全球化配套的需要、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的重新分工、通过并购做大规模以加大研发投入,另外一个是伟世通卖掉空调业务的原因:资本意志。

PE敢于收购伟世通空调,是看重其能在日后更高价地卖出,其中一个因素是伟世通拥有两项关键技术,电动车的热管理系统和液态二氧化碳冷却液技术。

可见,无论并购还是市场竞争,零部件企业最核心的价值还是技术。如程杰所说“未来在电动车的空调技术上,这两项技术壁垒如果中国零部件空调配套商不能打破,又被迫要倒下”。

程杰盛赞联想对IBM的收购,没有把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放入“成功”者之列,认为吉利对沃尔沃还是投资行为,以后能不能真正整合还不清楚。我对这个观点不太认同。

如果考虑到汽车和IT的周期差异,吉利跟沃尔沃的融合速度不一定比联想跟IBM慢。将沃尔沃和吉利整合只是一种猜想,吉利收购沃尔沃有两个目的,一是吉利集团拥有一家全球豪华品牌,二是吉利汽车能学习借鉴沃尔沃技术。这不是整合的概念,也完全没有必要。

宁波 牛波

ABR点评

吉利对于沃尔沃技术上的吸收、管理上的借鉴,现在还未能见分晓。在这个意义上,程杰是对的。但倘若沃尔沃经营成功,那么实际上,一切都会朝着对吉利有利的方向发展。

国内零部件企业怎么出海收购?

看了贵刊《被出卖的空调背后》和《到欧洲并购去》之后,深觉得中国零部件企业是到时候该出海去并购了,再迟疑,或许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正如程杰先生所言,现在正是好时候。通过这十来年的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机会,通过低端配套,国内零部件企业的确手里的资金目前还是比较充裕的,而且,还有好多企业本身还是国内上市公司,在融资方面也没有问题。钱的问题现在不是问题。再过5~10年,还有没有这么多钱,还真不好说。

但是,去买什么呢?跨国公司正在出售的传统产品领域?比如空调、座椅......其实,在这些传统领域,中国零部件公司也是严重缺乏核心技术的。能包括技术一起全部买下来,当然也是件好事。

诚然,正如文中所说,本土零部件企业买这些传统产品目前风险也比较大。跨国公司出售它们是因为它们已经技术趋同,进入拼价格的阶段。一般情况,拼价格时中国企业都比较在行(不知道应该悲哀呢还是自豪呢?)。所以,传统产品领域,跨国公司出手,中国公司接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只是,这种拼价格的时期能维持多久呢?在不太乐观的预判之中,万向对马瑞利的意向收购,似乎又能给本土零部件企业一些希望,一些华丽转身的希望,从机械小零件配套到全球性的系统配套商的转型的希望。中国本土企业若能都像万向一样,借海外收购实现规模和体量的迅速扩张,或许就能走出拼价格最后走向死角的命运。

当然,出海去直接买时下最新的汽车电子、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也不失为一种更加勇敢的选择。不过,问题是,海外这些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为什么要出售呢?怎么说服它们呢?与同样想将之纳入囊中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本土企业的胜算在哪里呢?除了虚高的出价和不成熟的谈判技能之外......

上海 王令长

ABR点评

未来几年内,中国零部件企业走出去的队伍将会络绎不绝。这是他们不转型但升级的必由之路。我们《汽车商业评论》召集国内企业去国外探路的行动以后还将继续,希望能够对这个事业有所推动。我们相信,未来不会那么悲观。

一切交给市场说话

商家间的“撕逼”有底线吗?需要底线吗?答案或许莫衷一是,但我倒是认为,所谓的“底线”实际上指的是高明与否。比如神州专车对于Uber的攻击就显得既不高明,也不优雅,甚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非常同意贵刊7月刊《撕逼战底线论》中,对于神州这一行为的总结――攻击源于受挫,而非源于强大;而对其“搬石头扯蛋”的原因,归纳得也非常精辟:随意代表民意、动了消费者奶酪、毫无互联网思维等等。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传统观念对新鲜事物的又一次无力反击。

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滴滴推出了“快滴”服务后,再没打过出租车。偶尔一次,随手叫了辆出租车,却发现――司机师傅在“快滴”的压力下,服务态度更差了――而不是相反:从我上车至下车,无论是我指路、付款亦或道谢,连“嗯”都没有一声。

“撕逼”没用。能否生存,还是取决于是否解决了需求。如果是高明的攻击,也仅是为商战故事中添了一个有趣的桥段;更何况像神州撕Uber,绝对是自毁行为,市场部门负责人该下岗了。

北京 张涯

ABR点评

撕逼实际是可以的,关键要有道理,当然幽默一点更好。神州的撕逼就显得有点打棍子。实际上,现在也不能说专车之类就一定是有道理的,散户的规范始终是个问题。当然,归根结底是市场说了算。

曲解、过分解读还是调侃

第一次读到《机器人杀人谬误》这篇文章是通过贵刊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读到的,可以说很及时地纠正了当时其他媒体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解读。

新闻媒体和读者固有的猎奇心理可以理解,但为了博人眼球或者为了满足大家好莱坞大片式的想象,而对有些新闻事实未加深入探究便错误地理解为是机器人杀人了,未免有失新闻的本质意义。

你可以说是媒体不够严谨,或者不专业,或者是利用人工智能热导致的人们对未来机器人时代的恐惧而进行炒作。面对事故,是曲解还是在过分解读,对有些事实视而不见而是一味去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是让人不齿的,也希望媒体上少一些这样的失误或者叫故意失误。

由此想到了我们对事故的一些态度。其实,每当一个事故发生,冰冷甚至血腥,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抱有同情及对生命受到威胁的忌惮,但是往往过后不久迅速转为另一种调侃或叫“狂欢”。

例如最近在湖北发生的手扶电梯夹死人事件,因为有清楚的视频而让大家对事故不寒而栗,充满悲愤,也让大家在日常乘坐电梯时开始特别小心谨慎,于是不断有人开始在网上上传乘扶梯的各种奇葩姿势和做法,有些甚至是更危险的做法,看到的人便会心一笑,后来这甚至成为一种娱乐,而很少有人再去关心事故接下来的家属善后问题及政府对安全措施防护的管理等等。

事实上,事故最后变成调侃的事情经常在上演,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每一场事故呢?我们不可能苛求每个人都那么悲天悯人,人人都是大情怀,但希望媒体能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对待和报道每一次事故的新闻。

上海 刘常春

ABR点评

都是博眼球和争点击率闹的。现在的媒体,已经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开始睁眼说瞎话了。长此以往,无论是旧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得完蛋,留下的一定是老老实实做事的,就像您说的,能够“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对待和报道每一次事故的”媒体。至于这种媒体存在的形式,某种意义上不是决定性的。《汽车商业评论》希望能够做成这样的媒体。

大飞的低速电动车生意

大飞是我高中同学,高中毕业没上大学,后来在老家县城开了一家汽修店。听说生意很不错,慢慢经营,日子也滋润起来,在小县城算得上迈进小康了。但大飞心思活泛,不满足于家里的小汽修店,总想着再找点赚钱的营生。

去年315晚会曝光了山东的低速电动车,没想到大飞竟然从中看到了商机,他觉得这个行业有乱象正说明有市场啊。知道我做的工作跟车有关,大飞就问我做这个靠不靠谱。我实事求是给他分析了目前这个行业的现状及政策风险。

大飞觉得低速电动车在老家县城会有市场,但不知道这个市场能有多大。老家县城最近几年买车的人也多起来了,但车子很大程度上还是身份的象征,是面子,大飞的表弟就是个例子,借钱也非要买台合资品牌的车。老家县城街头低速电动车不多,除了小汽车,路上跑的最多的是拉客的三轮车。要是真的把低速电动车引进来在县城卖,会卖得好吗?

后来大飞索性跑到山东去实地考察了几天。回来之后大受鼓舞,打算先引进几台低速电动车产品到我们县城,试试市场反应,好的话就做个品牌区域总。我提醒大飞,牌照的事情得先跟地方监管部门沟通,而且低速电动车国家一直不承认,政策风险不可不提前考虑。

大飞却认为,这没有什么好担心的,现在低速电动车的市场这么大,已经不可能打压下去了,而且车造得越多,卖得越多,路上跑得越多,政策风险越小,这样他的经营也就越安全。

你们这期杂志有两篇关于低速电动车的文章,我把它们转给了大飞,希望对他有作用。大飞在微信上这样回复我:我们守着这么大的低速电动车市场,政府为啥还要使劲打压呢?这点中国得向日本学习啊。

他还说,要是真像专家说的未来地级市都可以容纳1~2家低速电动车厂,他考虑在县城引进一个低速电动车大项目,建工厂在本地生产,到时拉我入股。

河北 燕生

ABR点评

您的这个同学属于能够从字缝里看文章的人,直觉也很好,而且完全唯利是图。当然,唯利是图也没有什么不好,祝愿他成功。

微来信

杂志、网站、APP、微博、微信……我们早就不再只是杂志,我们是汽车商业报道的深度全媒体。除了E-mail里定期收到热心读者的来信,移动互联时代,我们也重视来自“微平台”上的意见

01

《工业4.0与汽车》

甲:两年前工业4.0的概念在遥远的德国诞生,而现在这个概念已经席卷中国,来到无锡。――真是没想到。

乙:求新求变的汹汹大潮谁也挡不住。社会在发展呀!

丙:我们处于工业4.0的大爆炸前期,金融资本即将跟技术革命进行恋爱,但我们需要新的投融资逻辑和方法。

02

《被出卖的空调背后》

甲:亚洲私人企业的传承延续,一直是个头痛的问题。问题在于股权和管理权的模糊界定,私企老板的英雄主义情结,事必躬亲……核心问题还是信任。企业所有权管理权外落的不安全感,亚洲较之欧美更盛之又盛。如果传给能干的女婿,没准倒是个好办法。

乙:最近接触了好几家大型跨国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刚收购天合)、麦格纳(传闻收购江森座椅业务,自己的内饰业务也刚出售给安通林)、李尔(收购鹰格渥太华)、博世(收购采埃孚转向机业务)等,都不约而同地完成了不同程度的业务收购或出售。全球零部件行业的兼并重组确实热闹。他们正在变得更为系统化,更大但也更专业更专注化。未来整个汽车的供应也许就靠几家巨无霸?

丙:联想收购IBM之后,聘请的是外国人,而不是马上把我自己的人派过去做CEO。我认为,联想今天的整合成功,源于最初整合的时候,是倒过来,把联想整合进IBM。程杰先生这种见识了不起。

03

《全民造烂车的时代?》

甲:劣币驱逐良币是件可怕的事情,政策不能鼓励落后啊。

乙:“双100”标准与车子烂不烂之间并无等价关系,但整体规律是:大多数的好车都能满足这个非充分标准,而大多数的烂车都满足不了。整体规律与个体无关,日本就有一些性能指标不高,但设计和制造品质都绝对达到好车标准的单座或双座代步车。目前国产的还没见到过,希望有人能做出来几款。

丙:现在电动自行车这么火爆,低速代步电动车也会是新商机。但是汽车行业的准入门槛不能低。

04《 段子手李书福》

甲:XC90是不是真的好、安全,有过多品牌车驾乘经验的用户才最有发言权。好期待这样的朋友发发声。

乙:李老板才是最卖力推销自己家产品的老板,这点其他车企老板都比不了。这是最划算的传播,更是最有自信的展示

丙:在商言商,利用概念炒作XC90也是醉了。

上一篇:煤矿液压支架故障分析及应用 下一篇: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完善保障讨论建筑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