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今天和明天

时间:2022-05-04 05:15:04

一处洁净的小院只有足球场大小,两座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安宁、寂静、整洁,甚至有些神秘。这就是档案馆。它处在军区大院中,被座座高楼层层包围着,那么不显眼……

进入新世纪,信息化在全球迅猛发展,很快波及到档案领域。小楼里的人们坐不住了。《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方案》很快制定出来,他们全力投入了攻坚战的奋斗。

任务很艰巨,人员却很少。他们说得好:个顶个地干!

编制只有12名干部,13名士兵。在同级别的档案馆中,这里编制最少,馆藏最多,结构最简单,中间没有科室,除了馆长,就是助理员和兵。这么精干的单位,却是全军闻名的先进集体,全军一级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建设摆到了他们面前,只有迈开新步伐,再创新业绩,才能为部队信息化建设做出新贡献。

成就是辉煌的。他们完成了目录信息、永久文书档案、声像档案、照片档案、馆藏资料等五类数据库建设。扫描档案4.7万卷800多万页,缩微档案3566轴800多万画幅,采集永久声像档案200多个近200小时,扫描照片5000多张,扫描收藏资料52000多画幅。编写了《首都历次国庆阅兵纪实》等10多个专题资料,有30多篇论文在军内外档案刊物上发表,初步实现了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手段自动化、服务利用网络化,在服务机关部队建设中,在军事斗争准备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数字也许是枯燥的,创造数字的故事却是动人的,创造数字的人们是可敬的。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甘守寂寞,把枯燥、单调、重复的工作,与军人的理想和价值联系在一起。透过这些数字,走进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探索他们的志向和心灵,不能不佩服这些年轻的军人。

孙文义副馆长在档案战线工作了20多年,是这一行的老兵,担任副馆长也近10年。他一辈子和档案有缘:当兵是保密员,后来当首长秘书,当保密档案助理,选调副馆长,他被组织看中。当时30岁出头,如今成了档案专家。但要领导档案信息化的工作,却是新的课题。他风趣地说:“档案工作有高科技,也有缝纫工,我要把两项工作都做好。”搞数字化缩微,靠扎实的科技基础知识,他认真学习。收集、鉴定、整理、修裱、保管等基础工作,都是非常细致的,他事必躬亲,有着高度的责任心。他熟悉档案法,熟悉各种法规,认真把好关,把该存的选出来,把不该存的剔除掉。他既是领导者,又是实干家,档案信息化建设,功不可没。

与部队热闹紧张的集体生活比,与轰轰烈烈的战斗训练比,这座小楼里的工作寂寞多了。从事档案保管工作的助理员徐文颖是从通信部队调来的。她对我说:“一大堆资料,有的年久发黄发脆,有的霉味很重,我们要带着口罩,小心翼翼地挑选,把破损的修裱好,编号立档。经常是一个人工作,干了十天半月,也没有人来交流。”这种工作环境,工作方式,有的年轻人还真不适应。小徐已经认识到,作为军人,哪里都是战场,要干一行爱一行。时间长了,她慢慢地适应了,如今喜欢上了,勤勤恳恳地做档案工作。

信息化的现代建设,离不开过去的基础。创建“一级档案馆”的带头人韩百生,是这里的老馆长。他为人谦虚,谈到档案馆扎实的基础建设,从不说自己。我希望他讲讲个人,他笑笑说:“我个人没啥说的,和大家一起干呗。”其实,他为馆里的建设操碎了心。他的家近在咫尺,却经常不回去,在馆里吃大锅饭。过年初二,他就早早来到办公室,加班工作。老母亲心脏病突发,住院20多天,他没时间去陪床。老母亲临终时,也未见到儿子,那时老韩正在和大家一起加夜班。这成了老韩终生的遗憾。提起这件事,他心里不好受,眼里噙着泪花。

档案馆这个先进集体,有一代又一代坚强的领导人。祁连旺馆长是个最肯动脑子的人,到职不久,很快进入了情况,熟悉了工作,成为领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行家里手。说起档案信息化建设,他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每一项工作都装在他的心中。他指着一台台现代化设备,如数家珍。他说,干什么工作都要高标准,争第一。档案工作是服务工作,要做到“三满意”,首长满意,机关满意,部队满意。谈到档案信息化建设,他说,这也像打仗一样,既要打歼灭战,又要打攻坚战。打歼灭战,就要发动群众,组织兵力,集中力量来干。打攻坚战,就要吸纳人才,重视人才,搞好科技攻关。信息化建设没有尖子人才不行。听他介绍,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他所说的尖子人才中,有一位叫李韶锋,从军校毕业的高材生,专业是通信参谋。在集团军工作了两年多,精通电脑,善于钻研。馆里优中选优,把建设档案信息网络中心的任务交给了他。小伙子不负众望,刻苦学习,很快从档案工作的门外汉,变成了内行。为使信息化建设走在前列,他到上海浦东档案馆学习,又到信息量堪称全国一流的中科院档案馆取经,结合军队档案的特点,很快建立了军区档案馆信息网络中心,开通了一系列新的功能,使网络用户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的档案信息。他说:“这一两年,根本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每天就是两件事,吃饭与干活。”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这位大龄青年也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他在地方搞信息网络工程的同学,个个月薪过万元。有的同学给他联系地方大公司,待遇优厚,让他转业。他笑笑说:“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真的,我觉得军人很光荣。”他拿出几个硬盘,高兴地告诉我,要是在战争中,这里面的资料等于一个新档案馆。这就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新一代档案人的自豪。

建设档案信息网络离不开钱,这得争取首长的支持。祁馆长说:“最好的争取,就是干出成绩来,发挥出作用来。”他们以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军区和司令部首长的大力支持。一次,军区朱启司令员来检查工作,他们认真介绍了档案馆的建设现状,也如实反映了困难。朱司令员检查工作后,跟符政委一商量,二位首长安排给馆里拨了200多万元,并鼓励大家好好干,档案信息化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搞好,要在全军拿第一。首长的鼓励像滋润心田的春雨,燃起了大家拼搏的决心。他们抓住机遇谋发展,早筹划早建设早受益,精打细算用好资金。孙副馆长说:“首长这么信任我们,钱要花在刀刃上。购买每套设备,都要货比三家,能省就省。”

在国际档案理事会的会徽上,印有雅鲁斯神像,这寓意档案事业“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一面注视过去,一面展望未来。档案承载历史,历史昭彰未来。没有历史的国家是浅薄的,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悲哀的,没有英雄战绩记录的军队也是苍白的。

在信息化的档案馆里,坐在微机前,想查阅什么资料,只要输入有关信息,一点鼠标,所需要的资料就出来了。我试着点了两张照片――

一张是和平解放北平的。在这张珍贵的照片上,用彩带鲜花和标语牌装饰着一辆卡车,上面有和总司令的巨幅照片,照片上方的横幅是“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周围的群众欢欣鼓舞,迎接进城。北平和平解放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这张照片将我军进城的盛大场面,定格在历史的一瞬间。

一张是抗美援朝的。在朝鲜石矶洞战斗中,美军士兵举起武器向中朝联军投降。美军士兵的狼狈,志愿军的胜利喜悦,照得非常逼真。我忍俊不禁,高兴地大笑起来。这珍贵的历史镜头,暴露了侵略者纸老虎的本质,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我为志愿军的英勇业绩而骄傲,为人民军队的历史光荣而自豪。

,以及它的前身华北军区、晋察冀军区,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还有和平建设时期几次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引滦入津,历次首都阅兵,检阅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都以文字和图片的信息形式,微缩在这里的档案库存中。最贵珍的,是、、等一代伟人的照片。他们来到,视察部队战备工作,在训练场上,在战士宿舍,在连队食堂,微笑着与指战员亲切交谈。还有他们大量的题词、批示、书信的原件,这些珍贵的墨宝,表达了领袖对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关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指战员的深情,让目睹者感到十分亲切。

随着档案信息网络的开通,全区部队都可以享受到这一共同的资源。无论是哪个部队,只要能联通这个系统,打开宝贵的历史图片,就像时光倒流,昔日的画卷便在眼前展现,英雄的史诗就激荡心扉,霎时间,仿佛置身在炮火纷飞的战场,在洪亮的号角声中冲锋前进。应该说,这里是革命传统教育的资料宝库。

劳动是辛勤的,收获是丰厚的。档案馆,多次受到军区和总部的表彰。他们以扎实的基础,创造性的工作,被总参谋部评为“全军档案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走出这座寂静的小院,我还沉浸在激动之中。这么多的文物、资料,收聚起来,整理出来,多么不容易。把它输入到档案信息网络,为部队服务,又多么有益。我对为档案信息化埋头苦干的战友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上一篇: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篇章 下一篇:可贵的“蚂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