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养生重在阴阳平衡

时间:2022-05-03 10:42:09

春分养生重在阴阳平衡

春分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或21日。春分有两重意思。一是说,春分这一天白天和黑夜均等,各为12小时。另一个意思是说,春分为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它平分了春季。因此,农历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也给出了精辟的解释:“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状况。

到了春分时节,我国很多地方的雨水明显增多,平均地温也已达到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基本稳定在10℃左右。春分过后,气候温和,阳光明媚,雨水丰沛,真正意义上的春季也就到来了。此时无论大江南北,都是一派春意融融的景象。正如大文豪欧阳修对春分时节的精彩描述:“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春分时节昼夜、寒暑平分,因此人们在保健养生方面也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阴阳平衡状态是生命的根本条件,也是养生的一条重要法则。这一法则无论是在精神、饮食、起居等养生方面,还是在自我保健和药物的使用上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追求阴阳平衡要顺应天时,做到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人体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使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与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和谐一致,保持“供求”关系的平衡,尽量避免破坏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加速人体某些器官损伤和生理功能失调的活动,以免引发疾病、缩短人的寿命。关于这一点,《素问・至真要大论》早就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人体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的不协调会导致体内某些元素的不平衡状态出现。比如,有些元素在体内超量累积,有些元素的吸收却达不到人体所需,致使机体早衰和某些疾病的发生。

一般来说,非感染性疾病都与人体元素的平衡失调有关。就连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病和癌症的产生,也都与体内物质交换平衡的失调有着极大的关联。深究其原因,不外乎阴阳失调。

《素问・骨空论》指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传统饮食养生与中医治疗都十分重视补虚与泻实两个方面。补虚表现在益气、养血、滋、助阳、填精、生津等,泻实表现在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去风、除湿等方面。中医养生实践证明,无论补泻,都应坚持调整阴阳,以阴阳平衡为原则。只有科学地进行饮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

平衡保健理论的研究者也认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根据不同的生理特点,调整相应的饮食结构,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排出体内多余的毒素,维持体内各种元素的平衡,将会对养生大有裨益。

可见,在养生的过程中,恰当运用阴阳平衡规律,协调机体功能,使人体始终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是养生保健的根本。

上一篇:太极拳的内劲和练法 下一篇:高校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