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中戏 鬃人艺术

时间:2022-05-03 09:50:47

盘中戏 鬃人艺术

冰心先生曾在她的散文《我到了北京》中写道:“这是一种纸糊的戏装小人,最精彩的是武将,头上插着翎毛,背后扎着四面小旗,全副盔甲,衣袍底下却是一圈鬃子。这些戏装小人都放在一个大铜盘上,耍的人一敲那铜盘子,个个鬃人都旋转起来,刀来枪往,煞是好看。”老北京庙会上的传统鬃人表演给冰心先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今,《行游天下》为您寻访到了鬃人艺术的唯一传承者白大成老先生,请他为我们讲述鬃人的前世今生。

铜盘上的一场戏

北京鬃人艺术,始创于清朝末年,受皮影戏和京剧影响而产生。鬃人本身的制作就堪称一门艺术,它设计巧妙、工序繁复,以胶泥做鬃人头和底座,以秫秸秆做身架,在最外面绷上彩纸外衣,再絮上少许棉花。然后,才是按照故事情节给鬃人勾画脸谱、描绘服饰。最后,在底座上粘一圈二三厘米长、刚直而有弹性的猪鬃,一个生动灵活的鬃人便站起来了。将做好的鬃人放进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铜盘里,再用棍子敲击铜盘,震动通过猪鬃传到小人身上,伴着敲击铜盘的“铛铛”声,小鬃人仿佛活了过来,手舞足蹈、翩翩起舞,配上伴奏,一场精彩绝伦的好戏就开演了。

鬃人一般都以京剧中的人物作为原型:刘、关、张将吕布围在中间,随着棍子的敲击,四人手执兵器在铜盘中转开,一场“三英战吕布”开演;手拿金箍棒,身披金色袍的孙悟空与天兵天将们开战,“大闹天宫”的戏码又呈现在人们眼前……一招一式,活灵活现,就如同真人在舞台上演出,展现了中国民间杂耍艺术的魅力。

白大成的鬃人之缘

白大成并非出自鬃人艺术世家。但他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逛庙会听戏和画画。那时,庙会上展出的鬃人就深深吸引了他。由于身体不好,休学在家养病,期间结识了一位制作鬃人的老先生,白大成半为兴趣半为生计,每天都到他那里学习制作鬃人。由于对京剧了解颇多,再加上有一些绘画基础,很快白大成就掌握了这门手艺。

熟能生巧后,白大成先生还对鬃人进行了改良:过去鬃人的服装是用纸制作而成的,不易保存,而今白老先生用绸缎来为鬃人制作服装。不仅如此,白老先生还为鬃人加上了腿。在表演环节中还吸取了京剧“亮相”的动作,鬃人表演更显得活灵活现。白老先生制作的鬃人中,最大的一个身高超过六十厘米,照样能在铜盘中舞动自如。除了鬃人,白老先生还向记者展示了他做的鬃狮,狮子的头部由弹簧支撑,能随意晃动,这是根据传统的舞狮节目创意而来的。

“不了解、不喜爱戏剧和古典文化,就不可能制作出好的鬃人。”白大成先生一直强调这句话。几个小人儿往铜盘中一放,马上就能呈现出一台戏,或是一个历史故事。小孩子通过它可以了解戏剧故事,外国人通过它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鬃人是唯一一种既可以观赏又可以当作玩具的艺术品。

面临消亡的传统手艺

过去民间艺人制作鬃人是为了养家糊口,也算是个营生。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庙会的改良,已经很少有人从事和了解鬃人制作手艺了。

“喜欢鬃人艺术,才能有传习这门艺术的意愿,但这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要听戏、懂戏,研究每一出戏的舞台布景、人物服饰和表情动作,做出的鬃人才能逼真,演出的戏码才够‘抓人’。”这是白大成先生传承鬃人制作技法50多年的感悟。经过近年来一些电视台、网站对于鬃人的宣传,很多人又开始对这门传统民间艺术感兴趣,不少人慕名而向白大成先生拜师学艺。但白先生遗憾的说,有些人是凭着一时热情,学而不精;有些人没有传统戏曲的知识背景,也不愿钻研,难成气候;更多的是希望立刻把这门艺术变成赚钱的营生,心浮气躁;白先生对此颇感传人难寻之叹。白大成先生的后人也没有学习这门艺术,因此,凭着对鬃人的满腔热爱和对传承民间艺术的责任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白老先生表示,自己最希望的就是找到一批合格的接班人,一直将鬃人艺术传承下去,不让这古老的艺术门类成为消失的文化遗产。

上一篇:财鱼也凶猛 下一篇:四大水乡:似水江南 烟陇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