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金融扶贫模式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5-03 09:18:54

河北省金融扶贫模式问题与对策

[提要] 河北省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加大信贷投入力度,积极解决农户贫困难题;与此同时,专业知识匮乏、扶贫对象偏差、信任危机等问题相伴而生。本文以河北省望都县为例,针对河北省金融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着重分析,并提出参考对策。

关键词:金融扶贫;望都县;信任危机

基金项目:河北金融学院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河北省金融扶贫模式及成效调研”;河北省教育厅项目“河北省金融扶贫模式与绩效研究”(编号:SQ133006)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0日

贫困是国内面临的巨大问题,也是我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瓶颈。农村金融扶贫工作是我国目前重点开发的项目,对于促进我国全方面发展,提高我国人均收入及幸福感指数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仍面临着专业知识匮乏、农民思想保守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一步完善金融扶贫机制,才能促进农民的增收创收,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望都恒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

望都县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地带。位于河北省中部平原的保定市,与保定市区接壤。农业具有一定的特色和规模,形成了粮食、辣椒、花卉苗木、畜牧养殖、食用菌、设施农业几大主导产业。农业的发展使得望都对农村金融扶贫有一定的需求,于是望都县恒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望都县恒业专业农民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5月16日,成立旨在进行社员间的金融互助,服务于农民。至今合作社在全县147个村中的51村设立合作社站,社员3,000人左右,设于入股资金1.3亿元。合作社主要职能有,社员间(社员必须是农民,且居住本地,入股方式可用资金入股,农机入股,土地入股)金融互助,合作社团购农资。其中,金融互助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在银行贷款难的问题,以社员入股资金为本向有资金需要的社员提供贷款。贷款最大额度为5万元,还款最长期限为180天,利息因贷款原因不同分为不同梯度,2013年下半年开始和村镇银行合作,将合作社贷款业务转入村镇银行,社员贷款需合作社做担保。团购农资主要是统一购买农民种植所需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低于市场价格。

调研地十五里铺村站是合作社发展较好的站之一。十五里铺共有1,400人,其中约2/3村民入股合作社,入股资金450万元左右。据村民反映情况可知,对于合作社这种经营模式,村民还是不信任,尤其是最近其他地区合作社出现了重大问题。站负责人表示,现在合作社缺乏监管,政府没有制定规范的法令条例,跨地区合作社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若想合作社发展良好,必须加强监管,建立本地合作社系统,服务于本地。

二、望都恒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专业知识匮乏。从调查走访中我们得知,扶贫合作社、村镇银行以及各代办点的主任等领导,大多是农户出身,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因而难免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在扶贫情况的上传下达中,很难充当好中介者的角色;与此同时,金融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充斥着整个就业市场,但愿意回到农村协助开办合作社、村镇银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大学生却微乎其微。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短时间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大幅度地提高扶贫合作社的开办水平一时间几乎无法实现。

(二)扶贫对象偏差。金融扶贫的主要对象是经济条件差的农民,给他们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降低购买种子化肥的价格。但是,由于贫困农民的偿还能力有限,贷款的贫困农户没有足够的资金、房产、地产做保障,因而金融扶贫机构不愿意承担收益风险,而选择把钱贷给富裕农户或当地企业,造成了扶贫对象的偏差。

(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金融扶贫机构与农户的信任危机。帮助农户们脱贫致富依赖于金融扶贫机构的大力支持,然而由于农民们大多受教育水平低,个人素质较低,并且农民的个人信用意识淡薄导致其信用状况难以衡量,再加上农村信用检测和评定系统的不健全,三者共同造成了金融扶贫机构对农户的不信任。与其相对应的是农户们对金融扶贫机构的不了解、不信任,通过调查走访,多数村民对于比银行略高的汇款利率表示难以接受,甚至认为是民间高利贷行为。他们承认,周围有人选择了这种金融扶贫模式,但当被问及自身是否会主动参与时,他们的回答大多是否定的。这种信息不对称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极大地制约了金融扶贫机构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国家监管标准阻碍金融扶贫机构发展。据望都恒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任反映,他们已经将部分业务交给当地的村镇银行,主要原因就是规避国家政策。国家监管标准已经阻碍了金融扶贫机构业务的拓展。

三、化解农村金融扶贫困境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金融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金融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为望都县乃至全国的农村经济做贡献,今后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加强在岗培训、机制设计、建立双方信任体系以及金融监管政策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在岗培训力度,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由于扶贫社领导金融专业知识的匮乏,当扶贫社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不利于扶贫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扶贫社内部应定期对在职员工进行在职培训,普及相关金融知识,加强社内员工的整体素质,以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政策方针。与此同时,针对金融等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协助农村扶贫工作发展的问题,国家和社会应鼓励毕业生返乡,为金融扶贫工作尽一份力,并给予相关的精神激励和资金支持,提高工资待遇等;另一方面,毕业生应提高自身服务意识,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观。

(二)甄别扶贫对象,降低贷款门槛。由于贫困农民资金不足,偿还能力有限,扶贫社反而将资金贷给富裕的农户甚至是企业,农村金融扶贫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因此,一方面扶贫社应完善审查机制,甄别扶贫的对象,把钱贷给真正有需求的贫苦困农民;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资金、固定资产不足,无法进行抵押,我们可以根据对其资信状况的良好,给予部分信用贷款。

(三)提高信息透明度,建立信任体系。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户对于政策了解不到位,扶贫社与农户之间无法建立强有力的信用体系,不利于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应提高信息透明度,同时扶贫社代办点的代办员应深入农户,进行政策的讲解,加强农户对其政策的理解,保证决策者与农户的信息对接。农户对新政策提出建议,可以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信任建设。

(四)加强立法,区别对待农村金融。由于相关国家政策的限制,制约了扶贫机构的发展。对此,相关立法部门应加强立法,给予金融扶贫相关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与此同时,金融办应采取一系列金融措施,区别对待农村金融扶贫与其他金融行业,并用正规金融业带动金融扶贫的开展,并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灵活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玉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扶贫方式研究[J].2007.6.

[2]郭威.我国农村金融扶贫的问题与对策[J].2013.10.

上一篇:科学推进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障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