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平与效率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

时间:2022-05-03 09:14:15

基于公平与效率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

摘要: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一直伴随出现。文章基于效率与公平这两个因素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虽然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在某些方面效率得到提高,但总的来说,还是存在效率与公平双失的局面,两者没有均衡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有企业优越性的发挥。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促使效率与公平均衡发展的措施,以促使国有企业改革更加顺畅地进行。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效率;公平;均衡发展

我国国有企业历经30多年的改革,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不但走出了困境,而且还大大地提高了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发展,成长为市场经济中强有力的竞争主体,国有企业正在向现代企业制度目标一步步迈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力量,其改革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改革的进程和国有企业的影响力、控制力和生命力。改革的成效要从效率与公平两个角度来评价,本文从国有企业改革的效率与公平着手进行分析,提出效率与公平均衡发展的措施,以促使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进行。

一、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分析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判断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成效,应该由效率与公平两因素共同判断,只有效率获得增长、公平得以实现,才能获取人民群众较高的意度。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国有企业效率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未显现出合其地位的增长优势,同时公平原则在改革过程中也遭践踏与扭曲,也就是说们在牺牲公平的同时并没有获得效率的提高,或者在牺牲效率的同时公平也没得以实现,从而出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双失即非均衡发展问题。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效率分析

我国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也集中体现在国有工业企业,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国有工业企业为代表作为分析的对象。我们可以以国有工业企业为代表来研究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

1、国有企业效率的纵向提高。国有企业在改革以后的发展速度并不慢。从总量上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最大,2006年达到32588.81亿元,私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为18735.86亿元,三资企业工业增加值为25545.80亿元。虽然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较低,但总体呈不断加快的趋势,其增长率从1999年的9.53%增加到2006年的19.9%。总的来说,国有企业运行质量获得改善,国有企业整体效益明显提高。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8485.46亿元,比2003年的3836.2增加了1.2倍。国有企业改革不断破除旧有体制的束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其盈利水平也大大提高。

2、国有企业效率的横向滞后。从利润的增长率看,私营企业利润增长速度一直都最快,而国有企业利润增长率在2000年达到一个最大值后一直仅在20%-50%间波动,我国国有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低于全国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其中总资产收益成本费用利润率中,国有企业明显偏高,高出了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近3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国有企业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粗放经营,加上国有企业历史遗留的负担也较大,加大了成本费用支出,也拖累了国有企业效率的提高。国有企业的亏损一直都是人们所关注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减少亏损,但是从1978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国有企业的亏损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呈逐年上升趋势,1998年达到1150.7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亏损量。从2004年开始,国有企业的亏损又开始增加,到2006年更是达到1175.8亿元,创历史新高。与全国工业企业亏损额相比,国有企业亏损额所占比重超过半数,国有企业的亏损问题不容忽视。国有企业的亏损也反映出其提高经营效率的动力不足。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公平分析

与效率相比,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公平问题也相当突出,甚至更为严重。公平的缺失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影响和制约国有企业改革效率的关键问题。我们发现,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纵深发展,改革的动力正在逐渐减弱。因为在改革过程中有一些人绝对受益或相对受益,另一部分人却在改革中绝对受损或相对受损,这种对改革的成果受益不均衡或者根本没有受益而只是受损的现状决定了有一部分人会对改革持观望态度或者反对的态度,从而对改革产生相当大的阻力。随着改革的继续进行,如果不进行政策、方向上的调整,这种阻力会逐渐累积变得越来越大,从而使改革的动力逐渐减弱。因此解决改革中利益成果分享不公平的问题,对改革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公平问题,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前者反映在国有企业内部的制度结构当中,后者主要是改革矛盾的宏观体现,如下岗失业、国有资产流失和收入分配不公等。

二、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应均衡发展

效率增长而公平缺失或者实现了公平而效率不高都会影响人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评价和满意度,从而达不到改革应该取得的成效,甚至会使改革偏离正确的航道,造成社会的动荡和冲突。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是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发展,也就是说在公平的原则上实现效率的增长,让改革成果得到公平的分享,才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浪潮,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改革的过程中增加了大量失业人群,收入差距也不断加大。在改革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底层民众的利益,就有可能导致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群体享受不到改革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一旦这个庞大的群体被排除在发展之外,那么这个社会很可能会孕育危机,经济也往往无法持续和稳定地发展。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在我国也是存在的。尽管各种统计体系给出的数字不十分一致,但国内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大约已经达到0.5左右,已在收入差距较大的范围之内。我国的改革也产生了大量下岗和待岗工人,近年来,城镇失业率急剧上升,就业压力加大,如果加上下岗待业人员,失业率实际将达两位数。这还不包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再加上这些人供养的家庭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就相当大了。这么多的人处在不稳定的经济状况中,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方向,没有效率,改革没有进展,国家的经济不发展,人民不满意,因此改革过程中应当兼顾效率与公平,均衡发展,才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赢。

三、效率与公平均衡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减轻国有企业的历史负担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数量仍然过多,导致国有经济分布过于分散,而这些企业中又以地方性的国有中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力量不强,主要集中在竞争性的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应有的优势。因此,要进一步推进以资产重组为主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提高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竞争力。而对于一些中小国有企业则放开搞活,该倒闭的坚决倒闭,该破产的坚决破产。必须解决好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使国有企业的发展步伐更轻松,积极稳妥推进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逐步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积极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国有企业的负担。

(二)产权结构多元化、流动化,坚定不移地推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实行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引进多元股东,改变公司股权结构。除极少数行业和企业有国家独资组成国有独资公司外,其他绝大多数企业皆可进行股权结构调整,以优化国企治理结构。同时股权结构的调整应当推动产权分散化与流动化,而不宜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独家控制和直接经营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股权,应当增加相互交叉持股和间接经营的形式。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三)激励机制合理化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真正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可建立经营者的声誉机制,发挥声誉对经营者长期化行为的激励作用。建立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另外,激励要公平,应是员工普遍接受的公平规范实施激励措施。企业是否成功的对员工及经营者实施了现代激励机制,直接决定了其未来的市场竞争地位。因此,企业在遵循一定的原理基础上,积极实施现代企业激励机制,并且不断地完善企业的各项配套机制,才可能在未来的全球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首先必须致力于分配制度的创新,形成向关键岗位、重要岗位和从事创新劳动员工倾斜的分配格局。其次要加强政府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克服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分不公现象。另外,国家还应进行规范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摒弃行业经营中的非自然垄断因素,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最后要完善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转换过程中,下岗失业人员已成为了城市居民中新的贫困人口和“弱者”群体。由于原企业无力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而与企业改革配套措施一时又难以健全,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困难就成为了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因而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五)完善内部管理监督机制

国有企业在“国退民进”的过程当中,必须有效地进行监督和管理。当然这并不是说又要回到政企不分的老路,而是政府必须充当一个严格和公正的监督员,在产权改革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防止暗箱操作。

第一,加快建立新型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加强企业经营者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使国有企业经营者对保护国有资产,防止其流失有高度责任感。

第二,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制。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到位,建立企业内部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制度,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监督,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六)以健全的制度维护效率与公平的均衡

首先提高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法律完善是公平实现的前提,而且影响公平的最基本变量是制度。其次建立政府和市场的混合机制。在实践当中,公平与效率目标之间有非此即彼的矛盾。这意味着社会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和市场的混合机制,才能建立公平与效率的均衡。政府和市场都在公平和效率方面发挥作用,区别在于发挥作用的重点、方式、机制不同。也正因如此,必须把政府和市场结合起来,建立混合机制。在公平与效率均衡的实践中,建立政府和市场的混合机制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

参考文献:

1、沈晓梅.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J].经济师,2001(12).

2、乔均,乔梁.国企分配制度改革的公平与效率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4).

3、黄珂.论国有企业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发展[D].湖南大学,2005.

4、郑海航,姚望春.关于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争论的几个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9).

5、张春霖.国有企业改革:效率与公平的视角[J].华商,2008(1).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化流转的思考 下一篇:绿色化助推广东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