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语写作教学的语言逻辑策略

时间:2022-05-03 02:56:44

试论英语写作教学的语言逻辑策略

摘 要:英语写作是英语语篇的产出过程,英语语篇特点的理解和掌握对写作水平提高有重要影响。语篇突出显性衔接和衔接词高频出现的特点,与形式逻辑重形式关联和形式依据的特质相吻合,基于语言逻辑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有四:过程反映逻辑思维;语篇突出逻辑形式;句子传递逻辑概念;衔接词体现逻辑目的。

关键词:英语写作;语言逻辑;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03-02

一、英语写作特有的逻辑思维过程

英语写作能力是一种语言的产出性技能,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或非专业学生而言都是第二语言学习中既重要又难度较大的环节。学生在经过数年的英语学习和训练后,其听、说、读的水平会有很大进步,但是写作能力却往往未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主题不明、层次不清、语言不通三个方面。此类情况皆是逻辑思维混乱的外在表现。国内众多学者对于此类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指出:外语专业毕业生在逻辑思维和条理性方面表现较差,缺乏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显现出令人担忧的“思辨缺席症”。何其莘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提到:“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其实,语言学习与思考能力并进的必要性在现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已经有明确要求:“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然而这一目标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英语课堂仍然只强调单词、句式、修辞层面的讲解,忽视学生语篇产出能力的培养,更未将语言训练与逻辑思维有效结合,进而导致英语写作中出现语篇连贯性差及行文逻辑性缺乏的问题。对此教学实践中缺乏较有实效的解决办法。本文从分析英语写作的思维过程和探索英语语篇的逻辑依据两方面展开研究,旨在从谋篇到具体语言产出,由整体至细节,为英语写作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并呈现更有效的实践教学办法。

写作思维的基本环节有审题、立意、布局和表述。英语命题作文的要求一般会以文字材料形式呈现,以此审题的过程就是掌握信息并且判断信息与信息之间关系的过程。文字材料掌握的越充分、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判断得越精确,作文内容就会越附和主题。

二、英语写作的衔接显性化体现形式逻辑特性

萨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hypothesis)弱式说认为语言、文化和思维有相关性,英语写作环节如此是因为其思维长期受西方哲学原子观的影响,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形成了单元个体思维方式,即在分析考察事物时趋向于将考察对象从其所处系统中分离开来,其实质在于强调和突出个体。故而英语语言的每个成分都具有可分离性,即可将其从所处语言环境析取出来,并且每个成分本身的可识别性显著,以确定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因此英语语言呈现出借助语言形式以实现句子连接的形式逻辑特征。形式逻辑思维使得西方人对思辨理性更加注重,将抽象逻辑思维视为认知真理的基本方法。同时逻辑性成为西方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对其语言发展的影响反映在英语语言的句法及篇章皆充满演绎和推理、强调外在衔接,从而反映形式逻辑的特征。逻辑的演绎方式产出语句或篇章时,能表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尤为重要,用来保持形式上的完整,并且在语篇衔接上呈现显性特征。其实现方式有三类:词汇衔接、语法衔接和连接词衔接。词汇衔接指语篇的语义联系时通过词义选择建立的,可以通过词义复现或词义同现来实现;语法衔接指以代词的指代关系为主要手段,包括替代、省略和照应;连接词衔接指通过广义连接词,即语法意义上的连词、具有连接意义的副词或介词,读者可以了解语义,同时连接词用于标志某种语义概念及逻辑关系。

三、基于语言逻辑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1.过程反映逻辑思维

鉴于英语写作思维过程可见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具有直线型思维方式,因此在产出语篇时会表现出开门见山、实话实说的特点,换言之直接表达由于间接表达。语篇的产出经过审题、立意后先陈述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呈现出题句,再分段对主题进行详细阐述,而后得出结论。整个英语语篇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其表达的思想与语义要做到直接相关,则需要运用恰当的衔接手段将各个部分连接,形成一个直线流动的整体。英语佳作都具有思维严谨、思路清晰、脉络分明的特点。作者行文时严格遵守写作思维过程的逻辑性,确保文章主题突出、鲜明,材料具体、典型、并与主题协调统一,文章结构层次清晰、合理,作者态度明确、观点前后一致。能够做到文章证据确凿、以理服人。可见,一篇好的英语文章应该首先做到思维严谨、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能够从整体上构思文章脉络、设计结构层次。教师在精读教学中,应该勤于讲解英语文章结构特点,使学生在阅读中加强英语写作逻辑思维的培养。说理类和辩论类文章具有逻辑思维表现清晰、语篇结构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推理过程紧紧相扣、逻辑衔接词高频出现和逻辑衔接目的性强等特点,可以作为供学生分析和学习的材料,使学生大脑的语言系统中形成稳固的英语逻辑思维,为产出良好的英语语篇扎实基础。

2.语篇突出逻辑形式

英语语篇突出显性衔接,具有形式逻辑的特点,因而产出时必须遵守此规则:段落完整统一;思想表达与语义直接相关;衔接手段顺序清晰、合乎逻辑。段首以主题句开始,段落内容与之相关,结构内容为之服务,并且保持一般论述和具体论事间的平衡。对于做出结论、论证话题和解决问题的陈述要给予重视,此处要使用关系明确的衔接词(如因果、对比、递进、举例、对照、顺序)来表明意图。显性衔接如同路标,指引语篇到达预知目的。产出语篇时抓主要信息及概括信息也较为重要,即需要训练学生的宏观结构扩展和细化信息的能力。要做到产出英语语篇地道并准确则需要平时的积累。教师在平时的阅读课上要对英语语篇的衔接特点及衔接方式多做讲解,分析课文中设计的逻辑手段和衔接特点,分析文章段落和结构,确定段落大意及主题句,再引导学生归纳、演绎、类比、分类、定义、举例、说明过程分析、因果分析和比较对照的逻辑思维模式。通过寻找课文的逻辑衔接词来体会其在文中的功能,也可以去掉该逻辑衔接词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其功能的理解。也可以利用完形填空和改错的练习让学生掌握逻辑衔接词的具体使用方法。

3.句子传递逻辑概念

英语句子具有固定框架的特点:以主谓结构为主,其他结构成分为辅,凭借衔接词组合并构成一种树型句子结构,虽结构复杂,但主次分明,形散却义合。另外,英语的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词形变化和某些虚词的参与而表达出来,加之英语词汇普遍具有形态功能标志和词性标志,从而使英语语法结构具有易于分析理解的固定框架,并具有形式逻辑的显性特征。英语复合句的类型主要有原因、假设、条件、让步或分析推理,该类句型语义重心皆在结果、结论或事实上,英语句子一般采用前重心位置。由于西方人习惯于客体思维方式,常把观察和叙述的视角放在行为结果或承受者上,因此英语句子常以此作为主语组成被动句,并广泛使用。为了使学生能力产出准确地道的英语句子,教师应该训练学生养成善于找出句子主要信息的能力,然后去除次要信息,再把长而复杂的句子浓缩成为一个信息清晰的简单句。而句子信息的取舍则要根据行为动机或信息的重要性来决定。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重要信息提问的方式或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迅速找出重要信息的方式来训练学生辨识以表示行为结果、说话者目的或观点为标志的重要信息。用少量词汇回答或概括句子主要含义的题目在大学英语四、六级的简答题中经常出现,其目的就是要检测学生排除次要信息和辨识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在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从个体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总结例证、得出结论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精简材料,归纳总结,为写作的顺利完成做好基础工作。教师也可以通过改写及让学生改写两种练习方法让学生辨识或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以提高写作水平。

4.衔接词体现逻辑目的

写作中使用逻辑衔接词来实现语篇连贯要注意对逻辑衔接词意义把握准确,避免滥用衔接词;避免过分堆积,造成多余使用;注意文化干扰对逻辑衔接词的影响。写作教学和阅读课上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掌握逻辑衔接词,不但要会使用举例、结果、转折等关系的逻辑连接词,对表述“空间”的衔接词、表示“增补”的衔接词、表示“总结”的衔接词也要熟练掌握。教师应该经常阅读国内外学生的作文,通晓学生的写作习惯,例如表达“强调”目的时中国学生常用especially,infact,aboveall,而国外学生常用indeed,particularly;表达“转折”目的时中国学生常用onthecontrary,ontheotherhand,而国外学生则用yet。逻辑衔接词应该尽量简练、不引起人的特别注意,否则会分散读者对文章整体注意力。另外汉语的写作习惯会给英语写作形成干扰,例如汉语在转换话题时不需要任何衔接词,可以直接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但在英语中,转换话题时必须有适当的衔接词,否则会出现病句,也叫逗号错接句。此时必须使用适当的衔接词才能保证句子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刘润清.从英语议论文分析大学生抽象思维特点[J].外国语,2006,(2).

[2]李松涛.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篇组织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5,(2).

[3]朱玉梅,张永玲.基于宏观结构理论的英语语篇解构与生成的思维模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3).

[4]王红艳.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

[5]丰玉芳.论英语语篇的显性与隐性衔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

[6]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7]M.A.K.Halliday,Ruqaiya Hasan.Cohesionin Englis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7.

上一篇:胡适的“教育救国论”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