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学法指导

时间:2022-05-03 02:22:20

浅议小学数学学法指导

小学数学学法指导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我在数学教学中变传授知识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有机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浓厚,发言更积极,思维更活跃,经常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备课三“意识”――目标意识,学生意识,“跳一跳,摘得到”的意识。

教师四“原则”――读书,探究,题组练习,质疑讨论,指导学法融为一体的原则。

目标意识:就是在备课中要确定教学目标,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化,目标要全面准确,知识,能力,德育渗透含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方法,我根据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分类理论把小学数学中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分类为六个过程:识记、理解、应用、熟练、综合、创造。

识记,即对所学的概念,公式,性质,法则,以及数学用语,符号等,知识及其含义,能再认和再现。

理解,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知其所以然,能识别和释义。

应用,就是在典型的情景下,直接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画图、推理。

熟练,在较典型的和变式的情景下,直接应用所学的知识熟练地进行计算、画图、推理。

综合,则是在稍复杂的情景下,运用几种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

创造,在新的情景中,发散、逆向、引申、迁移、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或提出进一层的问题。

备课时,将这六级学习水平具体化,并确定大多数人应达到的水平。

小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如读书、听讲、练习、复习、考试,等等),具体内容的学习方法如(概念、计算、应用,等等),思维的方法(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等),记忆的方法和学习的习惯,每节课要渗透一点方法。

学生意识就是心中要有学生,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体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我自己探究,能否获得成功?我自己读书,能否弄懂?我自己练习,有没有困难?又如何排难?

“跳一跳,摘得到”,是指立足于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探究,自己学习。教师重在设计、组织、诱导、激发、牵线、搭桥、指导、点拨上下工夫,教师把学生引向“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跳起来,获得新知识,从而发展学习能力。

读书,探究学新课,是指新授课的学习方法,要领课,采用指导读书的教学方法。性质、法则、公式应用课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数学概念的教学采用对比教学,例如教学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这些概念时,可以互相比较提高。通过讨论,然后得出结论,学生才能加深对“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理解,分清这些概念。废除教师正面的、直接的讲授教学方法。

程序题组作业练习,是指练习设计程序化,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发展深化练习,学生沿着这条阶梯练习,拾级而登,由正确到熟练,强化新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能力。

质疑讨论不可少,是指要把质疑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它符合儿童的好奇、好动、好表现自己的特点。要给机会让他们问,让他们讲。质疑讨论好处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变单向或双向信息交流为多向信息交流,扩大单位时间的信息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融为一体,是指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在教学过程始终,有机渗透、相机而点、水融、时分时合、螺旋上升、潜移默化、养成习惯。例如,在教三角形面积计算定理时,我先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操作,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变成同样的两个三角形和把相等(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并指出转化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探究方法。我在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时用同种方法,然后拿出三角形的教具,问:像这样的图形怎样求面积呢?学生将三角形与长方形、正方形对比观察,把割补转化的方法创造性地迁移过来,得出了计算方法是底乘以高再除以2,问:像这样的类似的图形,你们看到的有哪些,从而引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学生看书验证自己得出的计算方法,并在重要处批、划。经过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学生达到教学要求。质疑时,学生提出如果是一个任意的四边形,能否计算出面积呢?这个问题将学生引向新的探究高潮,也是前面教学思路的自然发展。有个学生回答得很好,他说:“不管什么形状,我都可以把它分小,再组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这就照样能求出面积。”并指出一个三角形是一堆原木的横截面,问学生:“谁能计算出这有多少根?”这样,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举手踊跃,发言积极,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实现思维方法的转移。这样,知识、能力、方法、思维教育在一堂课内实现了较完美的统一。

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是一项细致而又重要的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只不过是我的一些体会。作为教师,我要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使课堂教学充满乐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不断索取新的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英语名词化的语用功能及形成理据 下一篇:小议数学课堂练习设计